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永远说不出的内涵与外延

2012-2-8 17:35| 发布者: zhcvl| 查看: 2423| 评论: 0

摘要: 只要你对摄影“爱”如恋人,那么,摄影就是一个无法用“此世”的价值尺度去度量的世界。   站在今天,新年、新世纪前十年的所谓时间“高度”上,我一直在想,以前的我们,没有手机、互联网,没有QQ和微博的时代,是 ...
  只要你对摄影“爱”如恋人,那么,摄影就是一个无法用“此世”的价值尺度去度量的世界。
  
     站在今天,新年、新世纪前十年的所谓时间“高度”上,我一直在想,以前的我们,没有手机、互联网,没有QQ和微博的时代,是否活得比现在更清醒、更绿色、更接近生活本色?那时候即使有了摄影,也是循规蹈矩地进行着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拍摄,画面安静、平和,充满幸福的美好……即使是后来有了所谓的沙龙摄影比赛,也是有美感的,哪怕是最最纪实的摄影作品,也是老老实实地在说明一件事。
  而今,各种表达工具突飞猛进,大量及时的真知灼见遍地都是,指点江山的文字随处可见。在众声喧哗下,有时觉得,清静与清醒更显可贵。且不说前几年惨遭清算的沙龙摄影和连带累积的郎静山等颇具文化修为的老先生,近年已有人开始叫嚣纪实摄影必死了。如此叫嚣者,一个理由就是动态视频将取代静态影像。而我认为,假如从技术层面上讲,高清的DV截图能够满足报刊需求的话,那纪实摄影的死也仅仅是拍摄形式的转换而已,与其这么说,不如说纪实摄影是会死在编辑手里的。
  如果说1949年以前,有所谓的现在所定义的纪实摄影的话,那也只不过是白话直说,那么1949年之后,文艺腔算是越来越重,以至于整个摄影队伍都陷入到畸形的道德判断之上。1979年之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纪实摄影在情感上还是服从于理性,个体服从全体,于是就有了“全景式”、“多层面”的记录爆发,许多人把“摄影的纪实特性”当成了“纪实摄影”,甚至直接当成了“摄影”本身。
  在经历纪实摄影“大题材”、“多层面”的爆发后,很多编辑的审美发生了一定改变,而这种变化几乎是带有全球性的。他们要求摄影者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比如污染,就直接放在城市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上,要求放在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空间之上。读者的好奇心本已麻木,编辑就希望用强烈、刺激的内容来牵动他们的视觉神经,希望摄影者拍得深,拍得透,拍得有分量。结果呢?那些“基层非专业”摄影者并不具备这种拍摄大纪实的知识结构、文化积淀、人生体验甚至是哲学储备,他们连收集全面的资料都是问题;而那些所谓的“专业摄影”人,一来他们养尊处优,二来他们也投鼠忌器。正是以上原因,许多人开始看不到好的纪实摄影,许多人开始预测纪实摄影必死无疑。
  在新的一年,看看这喧嚣的、由他人的结论组成的“他人的世界”,我们没有道理不觉得焦虑、孤独与疑惑。犹如张爱玲问胡兰成,你是真的吗?假如现在再问照片是真的?可能已经有点“俗”了。假如我们把问题置换成宗教与信徒的关系,那么神会告诫我们,只要信,便不疑、便不惧。只要你对摄影“爱”如恋人,那么,摄影就是一个无法用“此世”的价值尺度去度量的世界。因为你永远说不出摄影的内涵与外延……
  所以清醒时,我们还是需要对世事人情抱有恭敬的好奇之心,还是需要判断、甄别,需要我们宽容地联系起过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10 , Processed in 0.19710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