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过半“社会记录类”获奖作品因涉嫌PS而被取消资格,社会记录怎可“创意”说话
日前,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52件“社会记录类”获奖作品中的27件作品被取消获奖资格,其中包括“社会记录类(单幅)”一等奖作品《圆梦》(董彦斌)和“社会记录类(组照)”一等奖作品《雄志越太行》(刘效勉)。评审专家指出,不少出局作品都存在“像素移动”,即通常所说的PS。而通过PS进入该类别摄影大奖的比例更是高达七八成。
近年来,PS跟摄影几乎合二为一,不同级别的摄影赛中,纪实类照片频频遭遇“PS门”。PS是美国Adobe公司旗下知名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缩写,只要精通PS,人们不仅可以对图片进行基础的裁剪、调色及补光,也可通过其强大的拼贴、匹配功能进行移花接木,更有高手玩转于图片的不同图层之间,化腐朽为神奇。PS的兴起本无可厚非,其便捷之处亦显而易见,可这一技术对于摄影尤其是纪实类摄影来说,到底是否可取呢?
纪实摄影,真实性竟存疑
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获奖名单公布后,山西省晋城市摄影师白锁亮两次在博客中撰文质疑两项“社会记录类”最高奖获得作品的真实性。比如《雄志越太行》组照说明清楚写明,8张照片均选自1997年以来汇集的数千张真实资料,是山西晋阳、晋焦、晋长、晋济四条高速公路修筑的“工地实录”。白锁亮对组照进行技术分析,展示出这些照片中涉嫌随意添加或删减的内容:如本应有的电线变得模糊不清,有涂抹之嫌;本不存在的山峰却海市蜃楼般地出现;橙色的钢架一出沟就变了颜色……至于《圆梦》,白锁亮则认为其存在10大疑点,怀疑它是采用标准焦段平拍和广角仰拍的两幅照片拼接PS成的。
白锁亮强调:“社会纪实必须真实”、“不能有一点儿添加和删减”。可也有不同意见,“高科技数码时代,无图不修已成大趋势,纪实类作品为何一点也不能改?”
记录社会,要的就是真实
PS在摄影中并非不可取,它为人们提供了将创意付诸实现的可能,绝对是自娱自乐的“理想拍档”。运用简单的PS手法替换背景、拼接人物,便可与心仪的偶像一同在泰晤士河旁合影留念;缩放、裁剪、合成不同影像,便可实现婴儿在父亲掌中爬的情景,就像如来佛手中的迷你孙悟空一样;一个升空的氢气球勾住一张巨幅海报,其实勾住的是一面高墙……说到底,PS作为一种技术是便利的存在,关键在于PS操作者及其目的。比如法国摄影师Pierre Beteille使用PS来表现自己的创意就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放怀一笑:吃葡萄时葡萄长出了自己的脸;阅读书籍时嘴里不住突出字母;吃意大利面时面条长腿似地爬上了自己的肩……本就极具娱乐效果的PS照片配合着摄影师颇具喜感的面孔,令人赞叹之余亦忍俊不禁。
不过,一旦PS落实到“纪实摄影”上,就不是说“创意”、说“娱乐”、说“减压”就可以了事的。记录社会的作品,其核心在于通过镜头定格那些转瞬即逝的真实的人和物、真实的场景和事件。其生命力也在于真实、即时地捕捉历史长河、社会大浪中被人遗忘的、予人启示的、给人感动的点点滴滴。一位纪实摄影师认为,一旦真实受到了PS的修饰,那纪实摄影所呈现的真实性、即时性将随之消解,社会记录本身的原始张力也会被“柔化”。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能损害照片上的事实是纪实摄影的基本准则,诸如裁剪、补光等旨在提高照片技术质量的调整是被允许的,而针对画面内容的任何修改则被严格禁止。对于艺术摄影来说,也只有在照片来源于摄影活动以及不违反摄影道德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创意。
这样看来,即便摄影师想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精神,可一旦对照片的内容本身动过“手术”,加些自己的创意、自己的设计,也就不“实在”了。毕竟记录社会,要的就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