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事业刚起步,时机已到来---[王瑶]

2012-3-7 11:42| 发布者:cphoto| 查看:818| 评论:0|来自:中摄论坛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专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王瑶    王 瑶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这几年国内图片产业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无限,尤其在新 ...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变化

  专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王瑶

    
王 瑶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
这几年国内图片产业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无限,尤其在新媒体领域内,图片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发展时机已经到来。
未来摄影平台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与参与者的一种双向互动强调更多人参与,而不是传统的单向交流。
 
翟铮璇/采访

在新媒体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下,您如何看待近几年荷赛的变化?

王瑶:综观本届荷赛,一切基本在意料之中。我认为荷赛的变化受当下整个传媒发展大环境影响,例如公民摄影记者的增加摄影越来越大众化影像传播渠道多元化等,荷赛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调整发展。这与当下专业摄影记者队伍在新媒体引发的新传播格局下探索出路和未来的整体情况是契合的。
  
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记者的价值与转型
  
新形势下,您又如何看待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如何解读摄影记者转型?如何看待独立摄影人?
  
王瑶:谈到行业发展,首先应该是行业人的生存发展。“人人都能拍照时,专业摄影记者往什么方向发展?”过去,我们对摄影的职业敬畏感来自于专业技能得天独厚的采访条件等,局外人带着敬畏神秘的眼光来仰视这个职业。当这些条件都不再为摄影记者独占,这种敬畏感还存在吗?
  
摄影记者应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摄影记者也因此才更能体现与公民记者的不同。公民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瞬间进行拍摄并发布照片,但一般仅是一个记录者,随后他就可以转身离去。离去后剩下的事情谁来做?专业摄影记者。记者要跟新闻事件主体人物产生更多联系,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做深度解读。正是在此环境下,产生了有史以来对专业性更强的采编人员摄影记者的强力需求。
  
社会担当感情投入职业操守,这些都是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记者转型的要求,当下摄影记者的摄影理念影像创新要更快,要拍出更吸引人眼球的作品,而不是去复制模仿原来的获奖作品。我们做的流媒体多媒体是对专业摄影师更高的要求。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要提供更多形式上的创新,例如图文并重同期声配乐更丰富的视觉元素等,使受众得到更多视觉满足。现在是专业摄影师最难做的时候,也是优秀摄影记者展现的最好舞台。表面上似乎谁都能拍照,但实际上,对事件更深入挖掘,理性的更深入的思考等,这都是很有高度的事情。
  
很多摄影记者有职业局限,即“形象思维”,他们形象思维高度发达,作品的画面感很强,但过多地追求画面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理性“思辨”。怎样弥补呢?我们曾采用“优秀摄影记者+优秀图片编辑”构成一个组合来做弥补。图片编辑在思想层面洞察层面能够给摄影记者一个方向。但实际中这种幸运的组合比较少,对机构实力体制机制都有要求,新华社摄影部在努力打造这种环境。我希望摄影记者涉猎更多更宽泛的题材,记者能有多元化发展。
  
现在的媒体氛围给独立摄影人一个很好的创作条件,以前独立摄影人难有采访机会发布机会,现在实际上,这两点局限均不存在。国内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独立摄影人,比如《垃圾围城》作者王久良等,他们也在长期深入独立地观察中国,思考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作品的社会影响很大。
  
图片产业现状及趋势判断
  
您如何看待图片产业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
  
王瑶:图片是种世界语言,它走出去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我们做了新尝试,例如图片电影。2011年8月1日,我们推出的图片电影《上海》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 “惊艳”亮相。展示时,流动人群很容易接受这种信息。图片电影不同于普通宣传片,以图片为主打,动态影像为辅,配上各种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新感受。在播出方式上也做安排,不像形象宣传片一播而过。以《上海》为例,片长约四分半钟,以上海的早晨中午晚上为时间轴,分三套短片向世界展示普通上海人的一天。这三套短片还分别对应纽约的早中晚三个时段。
  
就发展而言,这几年国内图片产业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无限,尤其在新媒体领域内,图片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发展时机已经到来。内容形式高度结合有思想深度的照片生存空间巨大,因为影像众多时,受众更需要精品。
  
当图片成为产业时,它需要好的体制机制,它需要像新华社这样拥有巨大资源,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制创新人才聚合市场开发研究打通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对接,这些都是发展图片产业的必需。新华社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公司在做这些事情,我们目前在与中国移动杭州手机阅读基地合作,一起推广一种新型多媒体图片信息产品。在王府井步行街前门大街推出新型图片展,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图片展示,而是一种双向的强调与观众互动的展览,与观众交流新华社10年的体育图片精品。这些都是现代受众所需要的。
  
目前普遍认为商业图片库已进入微利时代,行业竞争激烈。一方面图片需求大,一方面国内又存在著作权保护问题,这些问题并存的时候,图片库机构运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新华社全球图片总汇打造图片行业内品种最全品牌最优最让人信得过的图片库,未来我认为这类高端且有实力的图库会生存得较好。这几年新华社图片总汇依托自采万名签约摄影师外代国外最好的图片库通讯社的代理权等打造国内最全的优质图片库。不断完善服务人性化,让大家放心买,在不断向其他图片库学习。
  
未来摄影平台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与参与者的一种双向互动强调更多人参与,而不是传统的单向交流。
  
一方面传播环境在发展变化,一方面对专业摄影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无法被替代,但是要求你越来越好。我们给摄影记者创造更好更多的创作机会,鼓励他们涉猎更多更宽泛的题材,比如在培养记者上,我希望记者能有多元化发展,新华社摄影部给记者做新媒体培训班流媒体培训班,让大家提高技能,跟上时代。同时敞开大门邀请社会才俊。
  
作为资深摄影人,未来您希望看到怎样的图片产品形态?
  
王瑶:从大摄影的角度来说,未来图片产品需要做得很丰富。这个大概念下,新闻摄影艺术摄影都是图片产品的不同内容,他们讲求不同的原则,艺术摄影需要提供消费者从未有的视觉体验。而新闻摄影应该坚守新闻的本源。例如,人们或许认为荷赛获奖照片又重归 “老套”,但这种“老套”是新闻摄影的本源,不能少。当然“荷赛”评委多来自欧洲,由于文化的不同,在对图片的理解上会有偏差。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国际性比赛,比如“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我们不简单复制“荷赛”,与联合国共同举办,关注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评委构成更合理更客观。更多更好地做国际赛事,引导人们关注那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3 23:46 , Processed in 0.0177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