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问我,如何用相机拍点有意义的东西?我粗略的回答是:把相机对准自己熟悉的人,对准自己身边的人,多观察,多拍摄,这些影像未来就有价值。这种说法,只是人云亦云,没有深度思考,也无法让人信服,趁着回答朋友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拍摄实践,探讨一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社会纪实摄影和专题摄影的合并项,是指利用图像为主要手段,对社会中的某一类人群和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辅以文字及录音等工具,全面系统地揭示人群的生存状况或社会现象的本质。 老少边穷破、残酒毒病祸,曾经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主要题材,摄影师们围绕着这些素材拍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专题,以至于,刚入道的摄影师或没有认真研究过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同行,认为社会纪实专题只能拍这些题材。 其实,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从未知探索未知。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想深究这个事实,就从未知开始,观察现实,记录现实,在整理和反思中继续寻找未知,发现未知。 首先是题材的未知,摄影人拿着相机拍各种各样的题材,当图片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需要对图片进行整理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题材的未知可能会被突破,从遍地开花到集中火力,犹如发现了深藏在洞穴的宝藏,不断挖掘,不断有惊喜。如果还没有突破这个未知,只能算在去寻宝的途中,需要不断补充粮草,放开双眼,不断寻觅。这里的粮草,指思维的质量、图片价值的判断标准、摄影技术、相关的知识储备等等。常常,我们会在寻找第一个未知的过程中徘徊许久,有时甚至迷失,是我们还没有理解"少即是多"。少,指关注的题材要不断收缩,直至集中到即将全力以赴的一个题材上;多,指一个题材要拍得完备、充分,你要表达的、你想表达的东西,都在这一个题材上得以体现,也可以理解为拍照的目的都达到了。 其次是观察的未知。通常,我们会从经验出发,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做出一些判断,有时甚至会用经验代替现实。在社会纪实专题摄影中,我们对拍摄对象的了解是未知的,我们观察的内容是未知的,我们观察的方式可能是事先设想好的,其实也是未知的,因为我们不知道预设的观察方式是否适合拍摄对象。对拍摄对象了解的未知,是我们拍摄的兴趣和动力所在,我们会以自己的好奇心、新鲜感观察拍摄对象,了解拍摄对象,甚至有时会象附着在被摄对象体内的幽灵一样,时时、处处了解他们的一切,了解对于摄影师来说一个又一个的未知。 第三是记录的未知。我们发现了题材,就开始观察被摄对象,并通过记录来表达观察的结果。记录什么内容?哪些人是必须要记录的?从何时开始记录?记录的边界在哪里?用什么方式记录?每一种方式记录多少内容?如何证实记录的可信性?记录的介质如何保存?记录的成本是多少?经费来源在哪里?在记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类潜在的风险?这些其实都是未知的。对于不同的摄影人,以上的未知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没有任何摄影师在开始动手记录前都已知。如果有,也是躲在事实背后的空想家.或压根儿就没有能力进行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者的胡言乱语。优秀的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者,不但要记录,还会在记录中不断突破自己,形成鲜明的风格。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可能会使自己的记录获得飞跃性的突破,或者,一次心灵对话可能会使记录撞击灵魂,这类心灵对话可以是与自己,也可以是与被摄影对象,还可以是任何一个你愿意敞开心菲深入交谈的人。 第四个是表达的未知。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一个需要毅力和耐性的活,在当前以速食为主的时代,速成、功利都是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劲敌。当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记录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需要让图片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图片的受众是谁?受众喜欢哪种方式?受众喜欢的方式能不能充分传达自己的现场观察结果?是强调个性还是张扬结果?图片传播后观者会有什么感受?他们的感受与自己在现场的感受是一样的吗?图片传播后会给被摄对象带来什么影响?这些影响被摄对象能接受吗?这些都是表达的未知。功利的摄影师,是从自我出发,以自己的收益为乐,从不考虑被摄对象的感受和图片传播后被摄对象的处境,这是忘记了他人的未知。其实,无论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摄影师如何表达,他只不过是在表达自己曾经的未知。 第五个是观点的未知。文学创作,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组织素材进行加工,进而形成一个证实自己观点的文本。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观点是未知的,在寻找题材以前,可能只有自己的喜好,当确定题材并进行长期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后,摄影师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会在持续进行中变化。如果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没有深入观察之前就有观点,这种观点也不过是摄影者的偏见或想象。社会纪实摄影,要求摄影师必须到达现场,必须做出观察和选择,并记录下来,这种观察和选择可能带有摄影师的观点,但观察得愈纯粹、愈深入,原来带有的观点就逐步弱化了,这个时候,现场的事实就是一切。但随着记录结果的传播,观者的观点会不尽相同,有时可能会影响摄影师,这就是图片的解读因人而异。 最终,社会纪实专题在寻找未知中不可能结束,只有未来,只有未知。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必须能与心灵接轨,能通向历史,不必强求当前轰轰烈烈,不必随波逐流,摄影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见解既不偏执也不固执,但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摄影人深入到人群中进行观察,象一名拿着探照灯走进洞穴的探险者,不停地用好奇、热情、友好与被摄对象进行交流,观察他们的一切,了解他们的全部。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就是不断地用一根根清晰的主线,串起对社会生活切片而成的的影像。 2.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拍什么? 最简单地说,社会纪实摄影拍人、拍生活中常态的人,拍摄影师熟悉的人和将要花很长时间去熟悉的人,那些走马观花、猎奇、偶拾、跟风拍摄的图像与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无关。或可以说,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记录社会现象,并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社会纪实摄影最大的特点是记录当前,留给未来。魅力在于独立观察和思考,是在孤独之中探索,是享受探索过程,与名利无关,与浮躁无关。 常态生活,就是普通人过日子,过平平淡淡的日子,是把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过的日子,衣食住行性劳、柴米油盐姜醋茶,构成了常态生活的全部。我们举例来探讨一下,舞台表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生活中的非常态,对于职员演员来说是常态。民俗表演,对于原住居民来说,是非常态的生活,对于旅游景点的专业演员来说,是常态生活。外出旅游,是普通人的非常态生活,却是导游的常态生活。 常态生活,是鲜活的社会最具生命力、最能反映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元素,也是人类进行对比、反思,调整发展方向的史料。今天正在成为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常态生活就是这个时代人类生活的面貌。我们的需求无限,资源有限,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人们会在历史资料中找寻答案,历史又是常态生活所组成的,这就是常态生活的价值。 常常,图片与真相若即若离,摄影师要首先剔除哪些与真相不符的图片,其次是误导观者的图片。所有的图片说明,要尽量还原现场,多讲事实,不偏不倚。任何时候,摄影师千万不能指鹿为马,既使骗得了一时,也骗不了一世,任何一种旁证,都能揭穿这种骗局。观者,永远是智者,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智慧。 我们为何对常态生活熟视无睹?是对生活缺少热情,缺少观察,没有动手实践。或者,只愿意躺在假想的安乐窝里,认为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困难重重,不敢面对。 其实,我们的身边充满着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宝藏。不论您从事哪一种行业,不论您有无资历,只要您愿意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都可以从身边五公里以内的地方找到N多个要拍摄的题材。我们试想一下,你了解自己的亲人吗?他们的常态生活是怎么样的?你记录过他们完整的常态生活吗?你每天最多接触的是哪几个人?您完全了解他们吗?您到过他们常态生活的所有空间吗?他们在社会分工中担任什么角色?担任相同角色的人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宝藏,可以逐步跟踪,持续记录和研究。 从当前跳出当前,如果你能站到50年或更久远的时间以后去思考:那时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建筑师、档案馆需要什么?还愁没有东西可拍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55 , Processed in 0.13532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