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摄影师"-专记路在何方[施健学]

2012-3-26 15:09| 发布者:cphoto| 查看:1075| 评论:0|来自:中摄论坛

摘要:第52届荷赛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作品《走出北川》。陈庆港 摄 "人人都是摄影师"专业记者路在何方? 网络时代,图片论坛人气极旺,微博图片传播神速,似乎人人都成了摄影师。从读文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人人 ...
2012032610492233.jpg 

第52届荷赛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作品《走出北川》。陈庆港 摄

"人人都是摄影师"  专业记者路在何方?


    网络时代,图片论坛人气极旺,微博图片传播神速,似乎人人都成了摄影师。从读文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网络时代,专业摄影记者究竟还有何作为?

    摄影记者的专业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许多都市类报纸都开设有刊登读者所拍照片的版面。如,杭州《都市快报》每天刊登读者拍摄的“最有意思的照片”,有时甚至不惜用整版甚至几个版去表现。因为身处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读者提供的照片往往具有强烈的新闻纪实性,是抓眼球、引共鸣的好照片。虽然有些摄影技巧不足,或因设备原因画质不高,但这些因素并不影响其成为“最有意思的照片”。

    与此同时,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很多文字记者外出采访都会随身携带数码相机,随手拍摄采访现场及人物。掌握基本拍摄技巧,即可拍出不错的文章配图。

    一边是读者人人都成了摄影师,另一边文字记者也常常“染指”新闻摄影,似乎摄影记者的专业范围正在不断被蚕食。而在笔者看来却并非如此。业余摄影者用入门设备、“门外汉”技巧拍摄出的画质一般的照片尚能占据版面的重要位置,为什么专业摄影记者拍摄的构图精巧、用光完美的照片却“失宠”于读者,这恰恰是专业摄影记者应该反思的问题。

    数年前,杭州某报曾刊登过一幅《抬着轿车过大桥》的摄影作品,讲的是家住杭州滨江区之江花园的郑先生,有急事要赶到钱塘江北岸(市区)去,由于钱塘江大桥自2000年元旦起实行了单向行驶,心急火燎的郑先生嫌绕道太远,想出了一个“绝招”,喊来一群人,七手八脚,把小车当货物,抬过了大桥。照片见报后,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这件作品即使是放在今天,相信还是有很多媒体愿意把它刊登在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其一,这张照片并不是简单一张配图,而是充满新闻事实的一张照片;其二,这张照片有着极强的现场感,如果没有这张照片,文字新闻即使再出色,也达不到同等的传播效果;其三,这张照片针砭时弊,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新闻共鸣。

     由此可见,一张优秀的新闻作品从来不缺出路,而令许多平面媒体版面编辑头痛的,并不是可供选择新闻照片太多,而是太少,许多新闻照片陷入“春拍桃花夏拍荷花冬拍梅花”的怪圈不能自拔,把新闻摄影当成年复一年一茬茬收割的庄稼,没有创新,没有新闻事实,没有第一现场,这样的专业新闻摄影还有什么专业性可言?本身就是可有可无的。

    2011年第54届荷赛奖突发新闻类单幅获奖作品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授予了一幅“模糊不清”的照片:匈牙利布达佩斯,自杀者从铁塔上跳下。但照片所表现的那一瞬间,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最宝贵的。那一瞬间,你在现场吗?那一瞬间,你适时按下快门了吗?

    2009年第52届荷赛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作品《走出北川》拍摄者、《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为了拍摄心中满意的新闻作品,曾多次面对死亡。“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他持久而强烈的心灵震撼。正是有了这些刻骨铭心的现场感受,才最终孕育出了那幅感动世界的作品——《走出北川》。

    当然,专业摄影记者所供职的单位,能否给自己的记者留出足够的“创作”空间同样需要引起关注。媒体市场化潮流使得新闻单位竞相压低成本,让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所有采编人员臣服于“工分”的巨大压力之下。新闻史上那些经典摄影报道,无一不是经过较长时间深入采访得来的,有的甚至跨越数个年头。新闻摄影史上那些蜚声海内外的图片社,也没有一个是以照片的多少来论英雄的。

    专业摄影记者无数的付出和努力,很多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经典的摄影作品所产生的那一瞬间,却需要新闻媒体避免浮躁,需要专业摄影记者戒骄戒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3 02:22 , Processed in 0.0171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