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摄影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 我们在欣喜现代科技促使摄影繁荣的同时,也要看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成就摄影,但是如果不当使用,也可能损坏摄影。近几年来,仅中央电视台就多次报道过假照片事件,新闻纪实等实证类照片的真实性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数码技术可以轻易造假,对新闻纪实等实证类影像的社会公信价值构成了威胁,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明知故犯的故意造假或规则不清的“擦边”造假, 影响恶劣,有人因为照片作假被撤职、开除甚至获刑。消除假照片对摄影的危害,是全社会的共识。我们摄影界必须对假照片引起足够重视,拿出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此类问题。数码技术完全可以不去损毁乃至保护摄影的真实价值,这取决于树立正确观念、制定规则和严格按照规则运用数码技术的自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摄影圈里多次发生的“造假照片”终该有个了断,不能再出现重复的失误。要用辩证唯物的理性分析研究数码环境下摄影保真的课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技术进步与摄影文化的关系,在理论学习和对把控新技术的实践中,找到保护摄影真实性、杜绝假照片的根本方法。 作为摄影人,对假照片应该早有认识,关于假照片的分析、处罚和媒体讨论等有目共睹,摄影人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对摄影界的热点问题毫不关心。刻意造假是试图挑战规则,无意造假的是懒惰疏于学习,侥幸造假是拿自己的名誉撞大运,都不可取。无论那种造假,都应该自责或受到谴责,对造假的谴责是对摄影的负责,全社会都应该高度提倡诚信的道德风尚。 假照片不仅损坏了摄影的声誉,也给广大摄影人带来了困惑,很多被取消获奖资格的摄影人谈“假”色变,不理解为什么被取消资格,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假照片。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照片作假的原因、作假的类型、什么是假照片以及大赛规则制定、后期鉴定提交原始图等系列问题做一些相对完整的分析,为彻底杜绝假照片做一点有益的工作,本人能力水平有限,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一、“信息真实”是新闻纪实等实证类影像的第一价值。 新闻纪实等实证类摄影的本质价值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实影像?最直接的回答是,纪实照片能够通过摄影特质记录历史,用影像为事件和时代留下印记,真实再现和传递由影像承载的社会价值信息。 我们能够接受的纪实影像,是通过光学镜头拍摄、在同一时间空间、具有照相独特质感细节和透视关系的瞬间画面。真实,是新闻纪实等实证类摄影被社会认可的基本价值,也是此类摄影的最后底线。摄影能够在诸多平面等视觉形式中立足,就是因为它具有其他视觉形式不具备的特质以及审美特点,其核心是画面和细节的真实。在纪实摄影事件中,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强表现力,而不能为了表现力而篡改真实。如果不坚守这一点,当受众看到照片时首先产生“眼见为虚”的怀疑,摄影人被看做是照片造假者,那将是摄影的悲哀和末日。我们可以提倡各种风格纪实手法、宽容多种流派的观点、争执,但底线是保住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杜绝对摄影真实本源的扭曲破坏。 近几年来,图像软件的开发特别亲睐摄影,分析传统摄影根本无法解决的技术极限,直接在软件中增加了许多摄影师急需的功能,使用数字技术来完成镜头胶片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比如拍摄时不聚焦而可以在后期对照片的任何部位任意再聚焦技术、胜过任何传统技术的透视变形纠正和镜头畸变校正、改变画面局部曝光以及重新安排局部明暗关系、轻易解决镜头暗角失光等等,更有价值的是,通过32位浮点运算的HDR高动态影像技术可以记录到76D的密度差,(人眼最多只能同时看到5D,胶片最大能够记录3,5D),一旦未来数字相机能够直接捕获景物的HDR光照信息并处理成HDR图像进行显示和输出,新一代计算机和显示器能够直接输入、显示和处理32位浮点格式图像数据,那时数字摄影将进入全新的HDR图像时代,摄影曝光不再是问题,任何人无需技术都可能拍出完美(技术上)的照片。有的相机直接在前期拍摄时加入了多底合成影像技术,使前期拍摄的照片已经不是原始状态。至于移花接木式的合成,更是游刃有余,可以完全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重新构造新的根本不可能同时出现而又逼真的视觉画面,面对这样的技术冲击,在惊叹兴奋之余,我们会产生一种忧虑和疑问:这种照片还有摄影的真实性吗?摄影的真实性受到空前未有的挑战,科技释放了大众的摄影热情,也暴露出我们在很多根本问题上认识模糊和行为失当。 新闻纪实等实证类摄影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同于其他虚构摄影的社会功能,必须对新闻纪实类的数字影像数字化处理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坚守摄影的真实性。在数码技术对传统摄影革命性推动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理性的辨析新技术和摄影本源的关系,清醒的界定框架或规则,保护摄影的价值。利用数码新技术的前提是,使摄影文化保值增值而不是变味贬值。 在全民数码摄影时代,一方面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科技,另一方面必须防止滥用科技,规约摄影道德、在高科技背景下提升摄影的文化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真实影像”的核心定义是什么 ? 要分清纪录类影像是否真实,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真实影像”。我认为,“真实影像”最本质的含义是:使用光学镜头和影像记录介质原本记录现场的透视、影调、色彩、光线和画面元素,不干涉、不导演或布置设置虚假现场;不通过前期拍摄臆造现场不存在、不可能同时看到或根本看不到的影像;不通过后期制作删除、移动、添加任何像素,改变原始画面内容。照片忠实记录照片现场的本来状态。归结为一句话:客观表达真实场景,传达现场真实信息。如果纪录类照片不能“客观表达真实场景,传达现场真实信息”,引起信息误导和阅读信息歧义,那就是虚假照片. 真实照片的定义 :通过正常的冲洗、负正和数字技术显现的照片,允许以改善画质为目的的反差、影调、色彩的还原性调整,不得使用增加、删减、覆盖、变形等手段改变、移动像素和照片元素,保持原始照片的内容和信息如实传递,没有引发歧义理解、误导、歪曲照片内容的任何修饰。 三、新闻纪实等实证类照片允许使用数字技术修饰的范围和界限。 数码技术为今天的摄影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也为我们提升影像素质、更好的发挥影像价值提供了人人可以掌握的快捷方式。我们提倡运用新技术,发对僵化的限制运用新技术,认为“做照片就是作假”是错误认识,合理的制作非但不反对,还要提倡,旨在还原影像画质的制作不等于造假。但是,新闻纪实等实证类照片允许数码修整是有一定范围和界限的。属于有限制使用,目的是保护此类摄影的真实性。 新闻纪实等实证类照片在运用数码技术修整图像时,在以下七项范围内动用图像软件的调整功能修饰,不会影响原照片传达的真实信息,其目的是提高还原影像的应有画质,因此不认为是影像“造假”。除此以外的改动都不允许。 1、修除感光元件上灰尘、灰屑在照片上形成的黑点。 2、剪裁画面。 3、把彩色影像整体转为黑白影像 4、允许适度调整反差和影调,但是不得调整到黑白反相。 5、允许适度调整色彩,但是不得根本改变色相。 6、允许接片,但须提供原始图以证明接片的目的是为了扩展视角而不是合成影像。 7、允许使用照相机厂商提供的、针对修正光学镜头固有缺陷为目的“镜头数据矫正数据或插件”。 上述允许利用数码技术修正影像共七条,其他容易理解,其中4、5两项较难于把握,在这里做以下说明: 第4条,“ 适度调整反差和影调, 但是不得调整到黑白反相”。这种调整类似于传统暗房负正工艺中的局部加曝光 、减曝光或减薄工艺。 可以进行局部反差及明暗影调调整,提亮或压暗的幅度,不能达到黑白明度的反相,如果没有这样的限定,可能会出现颠倒黑白的影调关系,引起内容的歧义表达。下面看一个例子。 图一A ,原始照片 这是我的照片,拍摄于2005年,当年是黑头发。 ![]() 图1一A原始照片 (见图1-B)对这张照片的头发进行数码修整,不移动像素,不把别的照片中的白头发移动到这里,只调整原图头发局部的亮度,可以把黑头发调整成白头发,其实是对画面局部影调进行了大幅调整,调整的幅度达到了“反相处理的结果”。假如把照片的说明写成:已68岁高龄的摄影人在采风。就是传递虚假信息。仅调整局部明度,就可以构成假照片。 ![]() 图1-B 假照片,局部调整的幅度达到了“反相处理的结果”。 再看一个例子,这是一幅过度制作而违规照片。 (图2-A)是原始图,照片拍摄于白天室内。影调环境均属正常。 ![]() (图2-A) (图2-B)作者对作品大幅压暗,(参赛图为图中的黑白剪裁部分)有些局部暗到反相纯黑的程度,造成影像是在晚上拍摄的感觉, 渲染出悲情压抑和充满悬念的气氛,与原始图的时空相差很大, 过度使用ps ,影像局部达到反相调整。 ![]() (图2-B) 第5条,“适度调整色彩,但是不得根本改变色相”。适度调整色彩,是指在黑白灰平衡正确还原的前提下,以还原影像正常色彩为目的的轻度色彩调整。色彩调整的极限,是不允许局部或全片根本改变色相。 对“根本改变色相”的解释:(见图三-1) 图三中,在60度位置,是红色的主波长,也就是红色色相,如果调整色彩的幅度在左右20度范围内,不会改变红色的色相,也就是保留了红色的基本外观,是允许的。如果超出此范围,就会导致色相根本改变。比如改为CB-150,色彩变为青色,就会引起色彩表达的根本歧义。 ![]() 图三-1 图三-2 这是一个修正色彩违规的例子。作者把黄色色相修改了60度。结果夏天拍摄的照片成了秋天,改变了季节,营造出现场不存在的色彩,与现场事实信息相差很大。 ![]() 图三-2,原始图 ![]() 图三-2,色彩修改后 数码科技的飞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随时可能出现过去没有碰到的新问题,因此允许制作的七条规则只能适合当下,科技不断发展,规则也必须不断完善。我们坚守的是规则的精神实质—保护新闻纪实等实证摄影的真实性。 只要正确把握了这个原则,就能够比较清醒的辨析某些具体问题,比如HDR技术是否可用?我的理解是可以用,但只能在一次拍摄的影像中使用,再现应有的、客观存在层次,目的是提高影像质量,这是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不用就是拒绝科技的迂腐。不能在两张以上的照片上使用HDR,因为两张以上的照片已经不是同一个瞬间拍摄,属于合成影像。 最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和中国摄影报都介绍了国外10b摄影机构关于完善调色和篡改照片区别的论述,其关键原则和论述文字与我们观点的几乎完全一致,我赞同国外同行的见解。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对于此类问题的讨论是从2005年开始的,我们早就主张不能对原始画面任何元素采用添加、删除、移动以及变形处理。05年我提出的“不能移动像素”是甄别真假照片标准的核心,事实上这个核心获得了包括国外业界的认同。在确定假照片的原则标准上,我们比国外早了好几年。 (未完待续)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2 14:08 , Processed in 0.0169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