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Ⅶ图片社托马斯:摄影记者的转型

2012-4-9 17:00| 发布者:cphoto| 查看:971|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摘要: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Ⅶ图片社托马斯   记者:听说您是去尼泊尔时对摄影产生兴趣的?   托马斯:我去尼泊尔的时候是97年,99年,那时我已经对摄影感兴趣。   记者:你当时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么?   托马斯 ...

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Ⅶ图片社托马斯

  记者:听说您是去尼泊尔时对摄影产生兴趣的?

  托马斯:我去尼泊尔的时候是97年,99年,那时我已经对摄影感兴趣。

  记者:你当时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么?

  托马斯:不是,还是学生。

  记者:你是学哲学的么?

  托马斯:是的。

  记者:你为什么从哲学专业转而对摄影感兴趣?

  托马斯:学哲学的话,专业出路很窄,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下一步只好去读研究生、博士。还有一点是,在国外,如果想学法学或医学的话,之前学哲学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这也是当时读哲学的原因,当然我本身对哲学也比较感兴趣。

  记者:你原来是学哲学的,哲学要观察世界,摄影也是这样,你觉得他们有没有什么不同?学哲学对从事摄影有什么帮助么?

  托马斯:我认为,摄影填补了学哲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哲学也是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哲学有很多理论,这些理论把世界描述的特别理想、美好。但是当你看世界,有很多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去尼泊尔之前,我正在学习柏拉图的共和理论,这个理论把人分成了金银铜三等,金是国王老师等,银是战士士兵,铜是商人,然后我去了尼泊尔,尼泊尔是印度教,但也有和柏拉图相似的描述,我觉得这很有趣,我学的哲学是和现实世界相关的,我通过镜头,可以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激发了我把他们拍下来。

  到现在为止,我对世间万物还是保持着非常好奇的心态,脑子中永远有很多问题,对任何事情总是会抱着好奇和怀疑的态度。摄影是一个非常贴近普通民众的事情,通过摄影,可以亲近的接触到被拍摄的人,了解到他们真实的故事。对我来说摄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了我对世界的困惑。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摄影感兴趣。

  记者:你从一开始是单纯的拍照片、静态的影响,后来是怎么跨越到多媒体的领域呢?

  托马斯:我从最开始拍摄普通的照片到拍摄多媒体,这期间大概有四年的时间。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看一本哲学书,这本书很厚,我们是没有兴趣看它的,所以我们用影像的方式更直观的看这个世界,摄影是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门,而多媒体是把你推倒这扇门内的方式, 多媒体的影像、音效等方式让在很短的时间,更快、更直接的方式把你感兴趣的事情讲明白、讲透彻。

  记者:说说你的第一个多媒体作品吧。

  托马斯:我在大师班的时候,问过一个问题,当你在拍摄时没有主意的时候,想想如果你是一个广播电台的记者,你会怎么做?这么问不是没有原因的。最早,我是和文字记者合作。第一次拍多媒体作品的时候,我是跟一个广播记者合作,不能用文字,只能用声音来记录,这也是促使我做第一个多媒体作品的原因之一。

  作为摄影记者,习惯于和文字记者合作,那次和广播记者合作,我认为也是非常新的尝试,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记者:在国内,也有一些媒体是这样的。《都市快报》的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就说,现在国内基本上有两拨人,有一拨人纯粹就是拍照片,另一些人,是拍摄多媒体作品。他认为,拍照片的人再去拍多媒体作品会分散注意力。你的看法呢?

  托马斯:我同意这个观点。我有一个切身经历,我的第一部作品是和电台记者合作,我妻子是电视纪录片节目制作人,她每做一部作品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和队伍才行。而多媒体产品处在中间地带,多媒体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它是存在于摄影师和纪录片之间的作品,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更直观。

  摄影师在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同时,是可以拍出质量很高的图片的,前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要制作非常好的多媒体作品需要很多的时间,如果有时间限制的话,需要一个团队来做,我并不拒绝和别人合作。如果对照片要求不高,两周可能就可以做出来,如果要做到100分,就要给摄影师更长的时间。在法国,人们不把这种作品称为多媒体作品,而是叫做网络纪录片,相当于把纪录片缩小化,而且当你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你会觉得是一个团队的人的合作,而不是一个人。 这是法国人对这个词在解释上、看法的不同。

  记者:那你出去拍照的时候,习惯拿相机和摄像机两个一起还是只拿一部可以摄像的相机呢?

  托马斯:在拍摄多媒体的时候,并不是要带上所有东西,而是要想清楚,在拍摄之前把自己的角色放在哪里?拍摄的目的是什么?你的角色是摄影师,还是拍小记录片的制片人。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话,你就是拍照片取得,没有必要带那些东西,如果是一个制片人的身份,你觉得只有多媒体的方式才可以把故事说清楚,这时就需要考虑带所有的设备了,此外还要考虑场景的设置和故事的安排。在接到委托拍摄时,该做一个决定,用什么方式去呈现,然后再决定用什么工具去拍摄。

  记者:我们看到张乾琪的china town,他在一开始他拍摄的大量的照片,拍了8年,但后来觉得凭这些照片表现力不够,所以制作了视频。

  托马斯:有时只带胶片。我比较看中被采访的人,他所讲的故事是不是对我的作品很重要,如果我认为应该采访他,就会带录音工具。我不是很看重环境音,被访者自己的声音更重要,更吸引我。

  记者:《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王景春认为多媒体作品更看重音频,在拍摄的时候,肯定会随身带相机和录音设备,你的看法呢?

  托马斯:对于我来讲永远图片是最重要的,如果图片不是最重要的,我还不如干脆不要做摄影师。在不确定拍摄多媒体还是其他的情况下带Iphone就可以了,Iphone是一个很好的后备工具 。图片、音频、视频,我认为多媒体的重要性是这样排列的。我一般避免拍摄视频,主要是因为视频的后期太复杂太耗时了。我认为,图片比视频要高很多,而且要更先进。没有什么能打败图片的地位。

  记者:那你为什么要变成多媒体摄影师呢?

  托马斯:对我来说,多媒体摄影是声音和图片的结合,没有视频的概念,为什么我认为与视频相比图片更有魅力,举一个例子,当我们看一个纪录片这类的视频,花开的过程,定格在某一个瞬间是最美的,而这个定格就是图片,图片的美感是摄影难以达到的,所以就是为什么要用慢速来拍摄。医学的统计,人们所记住的,是静态的影像,而不是视频。对于重大的事件,我们所能回忆起的,都是图片,而不是流动的影像。多媒体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看音频、不看视频,如何以某种顺序编辑故事,图片也是有顺序的。当我们打开一本漫画书,觉得有意思,就是因为有顺序,所以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在没有多媒体时,摄影师是没有一个控制权的,是杂志编辑来编辑的,而现在,摄影师身份有所改变,是有控制权的,我来决定照片的顺序,这也是多媒体摄影师的好处。

  取谁的声音,是文字作者决定的,而现在是我来决定来采谁的声音。摄影师的选择不会像原来那样被动。

  作为一个摄影师,很沮丧的是,当你觉得拍了一个很好的照片时,编辑所编辑的和你想要的效果完全不同。但做多媒体是由自控权的,当我做一个多媒体项目时,当图片不能表当,加上声音也不够时,才会选择视频,视频是最后的选择。

  在工作坊时,有三个同学拍的是跳舞的内容,跳舞的片段有的人会选择用视频来表现,其实与其用视频,不如用逐格拍摄,不仅更新颖,效果还会更好。当你要报道一个大家都了解的事情,就算放上一张照片,人们都是会有印象的,如果放一段视频,觉得是老生常谈,所以就是为什么要避免用视频,用别的方法取代它。我举个例子,一位学员拍的舞狮的视频,有一个镜头是把人扔到梅花桩时,很可惜没有用逐格拍摄,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有魅力的一个瞬间,这种镜头是用视频表达不出来的。

  现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无论你是摄影师、记者、还是导演,不论是谁来做,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把长处做到极致,才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东西。

  我知道很多摄影界同仁,当他们决定做多媒体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天赋还是长处在哪儿,对我个人来说,图片是我的长处,我也会坚守拍摄图片这个阵地。

  记者:我看到你拍摄了朝鲜的一些照片,还有一些中国的照片,发现你对符号很感兴趣,旗帜、塑像等等。我也发现你在大师班给学生评点时,对学员的构图非常在意,你觉得构图是最重要的元素么?你认为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呢?

  托马斯:我认为符号在你报道不同文化的时候,是起到鲜明的提示或感触的作用的,人们看到不同的符号,感情是不同的。比如犹太人看到六角形,基督徒看到十字架等等。我之所以对符号很在意,是因为能通过符号让人们感到我在拍什么。

  我认为,如何通过照片表达出情感,是没有办法教的,这是靠天份和摄影师的直觉,这也不是老师可以教出来的。所以只能以形式的方式讲述,构图或曝光等等。

  记者:你认为多媒体作品的市场在哪里?顾客群呢?

  托马斯:有四种。第一种是有官方网站的电视台,他们是由资金支持的,也有制作经验。第二种是报纸,我觉得是有点问题的。他们没有那么多资金,我曾经为报纸也做过多媒体作品,但是作品很一般,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钱。第三种是NGO组织,这是很好也更经济的方式,他不会雇很多人,两到三个人就够了。最后一个,第七图片社正在尝试,尝试开放这个市场,但如何去卖还是一个在考虑的问题,还是在实验阶段。

  无论是多媒体还是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一样的,首先有一个赞助商,第二,需要大众来买单,比如iphone下载app,下载量大也是一个出路。第三,和广告商合作。当然怎么去推广还是商人比较有发言权。因为还是比较新的东西,还是实验性的尝试,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但我认为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比如电视台最早出现的时候,没有人看,是很困难的,但经过了十五年,有了很好的发展。

  记者:在多媒体这方面,《南方都市报》现在一年有数百万的收入。

  托马斯:全世界的市场都没有准备好,在法国也是电视台在买单。

   记者:摄影师有必要去学习多媒体拍摄么?

  托马斯:从个人修养来说,学无止境,学习多媒体也是一种出路、一种求生的方式,那为什么不去学习呢?尽管市场没有准备好,但自己可以先准备好。现在也正在发生这样的事儿,NGO在想拍摄多媒体作品找人的时候,有人因为其他人不能做而得到工作,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不是所有你想做的东西都是可以挣钱的,当你有想要做的事情,也要考虑NGO会不会为你买单。

  记者:王景春认为,记者去做多媒体作品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记者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可以拍到非常好的照片,你认为呢?

  托马斯:我认同。相比较而言,找一个做声效的人,去拍照片没那么容易,但一个会拍照的人加声效很简单,所以图片才是更重要的。

  记者:你曾获选 PDN年度30新锐摄影师 ,他们的评选系统是什么?

  托马斯:我不是评委会成员,了解的不多。但是,一是摄影师是没有分类的,二是所有摄影师都是靠推荐的。

  记者:可以说一个或者两个你最喜欢的哲学家么?

  托马斯:加缪和福柯。

  :托马斯•凡•胡特维在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东莞摄影家协会的举办人举办这么好的一次理论研讨会,大家互相交流、切磋。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西方国家、西方摄影记者他们经历的变化和变革,他们所经历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以及现在他们希望的摄影记者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他们现在脑海中或他们想要发生什么改变?在演讲过程中我也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现在做了长达七年的节目。

  在因特网、互联网出现之前,作为摄影师唯一与大众分享的渠道就是平面媒体,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世人看到我们的作品。在我们的作品公之于众之前,我们的作品、图片都要经过一个流程,我们的流程要经过图片编辑之手,通过版面设计人员之手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座的摄影师和同仁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在我们拍摄了一个很好故事的时候,当我们把合作交给图片编辑,经过图片编辑之手,经过他们自己的想法所呈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摄影师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图片故事里每一个程序等等,并不是我们的初衷。现在有了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这么一个渠道,我们的作品可以更直接的面向我们所要希望接收我们这些信息的受众们。

  所以有了多媒体出现,作为一名摄影师来讲可以由更多的自主权。在讲故事方面,如何安排故事的顺序,如何添加我们想要的音效等等?这方面自主权也在增了。大家可以想到,我们可以增加什么?增加被采访者采访的声音,他自己说话,而采访的人自己发出声音。他也可以加入一些音乐和与背景环境相同等等,来辅助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但是他在做这个事情之前,大家需要这个想法和观点,我是什么身份做这个作品?我是一个作者的身份来完成我自己的作品。

  同时,在过去所谓的旧媒体时代,摄影师身份和地位就好比流水线一样其中一部分,摄影师所做的只是我们生产一个产品,或者在初期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编辑,但最后作品呈现出什么样子不是由他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说这个流水线出来的产品,摄影师无法自己控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作为摄影师来说自己的身份就要改变,从仅仅是一个摄影师变成了电影或纪录片的制片人。所以,你是一个多媒体的作者,你就要对自己最后所制成的产品内容负责、质量负责,以及如何编排、如何编辑都要负责和照顾到,这样摄影师自己要承担的身份和任务就做多了,这就是Authorship,作者身份、记者身份的改变。

  我自己个人得经历,在大家都发现,大家聊天当中都谈到多媒体这个事情不是非常流行之前,我自己已经感受图片所表达的东西是有局限性的,我已经意识到我们需要使用辅助的手段帮助我们讲故事了,这是我报道当中的体验。我通过相机这样一个工具和手段来发展、开拓一个与我完全背之的世界,通过我的镜头,通过光线、影像和色彩,让光线、影像和色彩指引着我,让我看到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另外,作为摄影师的身份,作为记者来说,你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时候看到的内容、作品并不是从一个身处在那样国家的人,以他们的身份和角色报道的,而是从局外人的角度,从自己身处的国家去报道的角度。

  我经历的这个旅程、拍摄过程之后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如果说21世纪revolution和evolution这两个英文单词只差了一个字母,认为20世纪是革命、变革的时代,那21世纪就是一个进化和发展的时代。我自己认为21世纪是开放和有更多交流渠道的世纪。就像我今天能够参加这个活动一样,通过这个活动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因为我们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家了解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我认为这个交流平台让我非常乐观,让我们大家有这个平台坐在一起了解、沟通、交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2 13:55 , Processed in 0.01849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