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易拉罐浮雕艺术17年 用去3万余个易拉罐
成功探索10多种易雕工艺技法 创新完成120余幅浮雕组画 耿国庆/文并摄影
17年如一日,她痴迷易拉罐浮雕艺术创作不言苦 在河南省许昌市,有这样一位教师,自幼爱好美术,1989年大学毕业成为美术教师那一天起,就与工艺美术结下不解之缘。自1995年开始,在一次偶然时间里,她从易拉罐内胆的美丽光泽中受到启发。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又利用工作之余自己动手摸索尝试用易拉罐做一些人物、动物各种图案等不同种类样式的易拉罐浮雕作品。而且这一爱好使她坚持了17年,并通过不懈努力先后成功创作完成一系列浮雕艺术作品。她就是被誉为“易拉罐工艺浮雕奇女”的河南省许昌市美术教师王琦。 仲春时节,笔者慕名来到王琦丈夫苗强创办的河南省许昌市泰丰美术学校,王琦在苗强的帮助下,正在对刚刚创作完成的大型史诗浮雕组画《银光三国》的细节进行最后的精雕细刻,准备为近日在河南省许昌市举行的中国(许昌)第六届国际三国文化旅游周献上自己的一份文化厚礼。 “您怎么想到利用易拉罐进行浮雕创作?”王琦揉了揉睡意未醒的双眼,并向笔者解释道,因许昌市举行的中国(许昌)第六届国际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在即,大型史诗浮雕组画《银光三国》虽然已经顺利创作完成,但后续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时间总感到不够用,最近是天天在加班,工作到深夜,也顾不上休息了。说到易拉罐浮雕创作,王琦回忆说,最早自己进行浮雕创作时是在工作闲暇之余用家里闲置碎布、彩色糖纸进行工艺美术创作。 那是在1995年“七一”前夕,许昌市举行庆祝建党74周年美术展览时,作为参赛作者之一,按以往有类似的重大纪念活动和惯例就是画画画什么的,但王琦有自己的思考,她说,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现形式创作出与众不同为党庆祝生日礼物来。 俗话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于是就创新打破常规方式,奇思妙想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易拉罐通过整理绘制,并结合自己大学所学装潢设计专业特点,经过连续几天的加班精心制作,终于完成易拉罐浮雕作品《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并在许昌市庆祝建党74周年美术大展中荣获一等奖;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时,王琦创作并完成的易拉罐浮雕作品《龙珠图》一经推出,立刻引起当地和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极大关注。此后,许昌有一名王琦的女美术老师能利用废弃的易拉罐进行浮雕艺术创作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采访过程中,两个细节引起笔者的注意,一个是王琦浮雕创作室里堆积如山、不计其数的易拉罐碎屑;另一个是王琦双手贴着好几张新的创可贴,她介绍说,从1995年开始接触废弃的易拉罐到现在,为保证易拉罐浮雕作品质量,于是就开始花钱购买易拉罐饮品,到现在17年,这些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易拉罐浮雕不同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易拉罐非常容易受到碰压损坏,尤其在进行浮雕创作过程中对易拉罐要求极为严格,无论是易拉罐品相质量选择还是在浮雕创作时,都必须是力求精雕细刻,追求完美,否则创作出的浮雕作品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验证。因为在进行易拉罐浮雕作品创作过程中,需反复思考提炼绘制,再加上易拉罐本身十分锋利,一不经意手就被划伤出血,尤其是冬天,易拉罐就像冰刀一样,更容易划伤手指,这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手指受伤的次数连王琦自己都数不过来,但她从没放弃。 把病房当作创作室,父亲临终前她都没能说上最后一句话 为了让妻子工作之余有一个好的艺术创作环境,苗强在自己创办的美术学校专门腾出两间房子作为妻子进行浮雕创作的工作室。苗强介绍说,王琦自1995年爱好易拉罐浮雕艺术创作到现在,痴迷程度连自己这个有着30多年创作经历的艺术工作者都有些感到吃惊。为了学习借鉴各种传统优秀艺术并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浮雕艺术作品,多年来,王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忍受别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和甘苦。有一次,为了向一位90多岁民间剪纸艺术老艺人学习取经,她冒着夏日高温酷暑先后5次骑车登门拜访,老艺人最终被王琦的真诚举动所感染并为她传授民间传统剪纸图案。 要做好每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像这样虚心求教的事例对于王琦来说,那是常有的事情,苗强告诉笔者。 由于工作和浮雕艺术创作等原因,致使王琦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庭。2008年冬天,正值王琦进行大型史诗《银光三国》浮雕组画创作关键之时,84岁高龄的父亲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王琦就和家人轮流照顾父亲。一边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一边是生病父亲需要女儿照顾尽孝心,还有自己坚持并正在进行的浮雕创作,为了不影响工作,还能照顾父亲而不耽误浮雕创作,王琦索性把病房当创作室,在父亲病房现场进行浮雕创作,在照顾父亲那段时间里,每当自己遇到创作瓶颈和困难时,父亲就是她的精神支柱;每当自己创作取得一点进步和成绩时,她都会与父亲和家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采访中,王琦双眼满含泪水,坚强而又愧疚地说,“我亏欠父亲和家人很多,父亲临终前我都没有和他说上最后一句话。”在父亲的激励下,也是在那段时间,寒冬腊月天,王琦忍着悲痛全身心投入忘我工作,为寻找创作资料、灵感和节省门票,她带着干粮和矿泉水坚守在许昌市春秋楼和其他三国文化景区。凭借自己多年来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三国时期相关历史文化和传奇人物进行系统学习和重新思考,经过精心组合创作,最终顺利创作完成三国文化浮雕系列。王琦说,这也是自己创作出满意作品也是对父亲的告慰。 历经8年,独具匠心创作完成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大型史诗《银光三国》浮雕组画 王琦介绍说,2003年,正值许昌市创建全国文明旅游卫生城市之际,他们夫妻俩就思考着想通过浮雕艺术这一独特形式把河南三国文化展现出来,于是,王琦就在易拉罐浮雕工艺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创作大型史诗《银光三国》系列浮雕,意将三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和重要英雄人物,特别是与许昌有关的曹魏英雄和关羽形象,用易雕的形式艺术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一次重大历史题材的浮雕艺术创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采访中,王琦再一次强忍着泪水,她说,在这之前的浮雕创作如果是一个学习积累,那么这一次关于三国文化题材的艺术创作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难以攀越的高峰,自当初自己选择并坚持从事浮雕创作到现在,就一直在各种不理解和压力下艰难前行,好在丈夫和家人一直在背后给予自己物质上、精神上莫大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自己能够坚持并走到现在的强大动力。 在王琦的创作室,笔者看到用手写的两大张手机短信信息,王琦告诉笔者,那是她与丈夫和女儿真情通话,相互鼓励的真实记录。2010年,对于王琦她们一家来说,这一年是一个让人难忘值得记忆珍藏的年份,因丈夫在北京画院学习,女儿正面临高考中央美院,再加上自己工作的特殊原因,她们一家三人分居三地,而自己大型史诗《银光三国》浮雕组画也正处在最为关键创作时期,一家人只能通过手机短信相互交流,鼓励加油。在此时,王琦还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为保证创作顺利进行,她不得不放弃学校丰厚工作待遇,办理了停薪手续,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浮雕艺术创作当中,对此,很多人包括家人对她这一举动都不理解,王琦说,自1998年自己所在学校进行改革到2010年的停薪选择,自己先后两次面临着暂时下岗,面对这种情况时,自己当初也曾经犹豫过徘徊过,但十几年的坚守就得割舍和放弃一些东西。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创作过程中,为充分体现三国时期重大事件和重要英雄人物,无论是从浮雕创作的重要主题内容选择,到表现形式和工艺手法,都没有前车之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苗强向笔者介绍,自开始创作大型史诗《银光三国》系列浮雕以来,王琦时时处处想的都是与创作有关的事情,走路时想创作,吃饭时说浮雕,常常是夜不能寐。忘记时间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通宵达旦创作大型史诗《银光三国》浮雕组画。为给人以信服和震撼,尤其是通过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三国时期传统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时,王琦对作品进行反反复复修改润色深加工,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习,先后四易其稿,以求精益求精,经过努力最终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王琦废寝忘食、攻艰克难,历经8年、用去3万余个易拉罐,探索成功出10多种易雕工艺技法,成功完成三国重大事件和重要传奇人物的《观沧海》、《曹操许田守猎》、《曹操义送关羽》、《关羽入许》、《关羽夜读春秋》、《关羽英雄群像》、《关羽封侯》、《千里走单骑》、《曹冲称相》、《煮酒论英雄》、《桃园结义英名传》等80余幅新颖构思、巧妙造型的大型史诗浮雕组画《银光三国》,其他浮雕作品40余幅。 据了解,王琦创作的大型史诗三国历史题材易拉罐浮雕作品,目前在全国也是第一人。 她的易拉罐浮雕艺术创作感人事迹先后引起《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内外友人和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也纷纷闻讯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并以惊奇的眼光面对王琦的易拉罐浮雕。一位艺术界名家在观看欣赏到王琦创作成的浮雕组画后深有感触地说,王琦8年如一日,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三国文化进行银色叙事,利用易拉罐进行浮雕创作艺术表现形式在全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创作的技术手法和艺术感染力也是别具一格、令人震撼的。一位韩国朋友赞叹:“奇人、奇艺、奇品、奇术!”,新加坡的友人题词“夺天公之斧,雕人间精品”。台湾朋友关中赠诗赞叹:“许昌地美人杰多,变废为宝成楷模,天工巧夺匠心在,寓意深远随她歌!”,天津画家张红年题:“化平淡为神奇”,海南朋友周文章题“极为难得的创意与艺术”,平顶山美协副主席董克俊称赞“王琦的易拉罐浮雕大气,有现代意识,而且是废物再利用,绿色环保有很深远的意义”。许多城市还纷纷来人来电来函邀请王琦易拉罐浮雕作品前去展出。 许昌作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汉魏时期的辉煌历史、传说故事早已成为许昌独特的人文资源。王琦说,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和许昌人,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传承和弘扬河南省三国文化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次创作完成大型史诗《银光三国》系列浮雕组画使王琦深深感到,艺术创作没有止境,追求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对未来浮雕艺术创作的设想,王琦更有自己的设想,准备在大三国的框架下进一步将《赤壁大战》、《三国归晋》等重大历史故事艺术的重现,更好地呈现完整的三国史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采访结束时,王琦坦诚地说这是她的奋斗目标和艺术上的永恒追求。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7 00:45 , Processed in 0.0212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