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行歌坐月》导演及出品人在苏州大学凤凰传达学院的导演见面交流会上
图为《行歌坐月》在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的导演见面交流会现场
图为《行歌坐月》在苏州独墅湖影剧院的映后交流会现场
中国摄影在线讯(记者 刘 峰)4月17日晚,由85后侗族女导演吴娜编导的民俗题材电影《行歌坐月》,在苏州独墅湖影剧院上映,这个发生在侗寨的爱情故事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电影《行歌坐月》,以侗族姑娘杏对爱情的渴望与忧虑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表面含蓄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爱情故事,道出了现代文明给故土带来的强烈冲击。“行歌坐月”是贵州侗族男女的交往恋爱风俗,姑娘们晚上聚在一起纺棉花、做针线活,小伙子与姑娘们对歌,互诉衷情。影片以“杏”与“飞”的爱情作为切入点,展示侗族风情的同时,也探讨了侗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变迁。 该片的场景完全取自黔东南侗族聚居地,拍摄中,以固定画面的中、近景别的长镜头为主,辅以少量的运动镜头,整体画面显得优美养眼。此外,该片的配乐为作曲家瞿小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过的黎平侗族大歌队在片中奉献演出。 观影结束后,在导演与观众的见面交流会上,不少观众认为该片的最大卖点是民俗特色,“无论对白、民族服装、对歌等,都展示出原生态的侗族风情,整部电影带有淡淡的忧愁,让人回味无穷。”也有观众认为故事方面不够圆熟,情感交代不甚流畅,“尤其结尾处留下的悬念,显得突兀。” 这位出生于1987年的侗族女导演吴娜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处女作时说,影片取材于她从侗寨听到的故事,六七成都有相应的原型,大部分内容拍摄于她外婆家。“故事更侧重展示侗族当下的真实面貌,不是对逝去年代的缅怀,也不是对文化冲突的呈现。”吴娜针对当下出现的民俗题材影片热,表示自己并不以猎奇为着力点,而是让“故事有自己的主线和结构,希望观众看完后去思考现代化给侗族文化和情感带来的冲击。影片的故事结尾,让离家出走后的杏重新回到侗寨,是为了获得一种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行歌坐月》这部影片让导演吴娜荣获2012伦敦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中国最佳新人导演奖”,同时作为入围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被不少人称赞为一部“侯孝贤味”十足的乡土电影。 当天下午,导演吴娜和出品人刘汉城,还一同来到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与广大师生见面,畅谈作品创作、摄制及发行过程中广电与新闻等专业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受到广泛赞誉。 中国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刘 峰 专稿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7 02:19 , Processed in 0.0206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