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市劳模、涪陵农科所研究员范永红先进事迹
中国摄影在线讯(记者夏斐然)涪陵榨菜作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首,涪陵榨菜在产量、产值、影响力上都是世界第一。涪陵榨菜靠的是重庆市涪陵农科所榨菜研究室科研作支撑,靠的是一大批涪陵榨菜科技人员,范永红推广研究员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范永红刚刚获得了重庆市第四届先进工作者称号,范永红等研究员成功地培育了我国第一个榨菜杂交品种“涪杂1号”,如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一样,响誉榨菜世界研究领域,开创了世界芥菜类蔬菜杂交的先河,宣告了我国榨菜杂种优势利用由梦想成为现实,使榨菜原料生产的产量、质量和技术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重庆市和四川盆地榨菜原料植物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 “今后榨菜发展的主要方向:1.从榨菜品种选育上看,主要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广适、实用多用途方面上;2.从栽培上看:轻捷、高效、安全;3从加工上看:主要抓好新产品的开发和工艺,保鲜、附产品包括叶、皮等,还有榨菜休闲食品、保养食品......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榨菜推广研究员、重庆市第四届先进工作者范永红,于今天(29日)上午,在世界上第一个榨菜研究室、国家地方工程实验室——涪陵农科所榨菜研究室,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榨菜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范永红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将要获得重庆市审批通过的“涪杂8号”青菜头的身影......作为榨菜杂交品种“涪杂1-6号”主持人范永红还说,“涪杂9号”、“涪杂10号”还待进一步研究中......榨菜青菜头要发展到微型化小到50克重、大到白菜的方向......还有一次性施肥......机械化栽培......
据了解,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种植榨菜青头面积300万亩,主要在重庆市沿江一带120万亩、其中涪陵70万亩,浙江40万亩,四川10万亩......
典型一身知识分子形象的范永红,身材不高,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脸上总会出现笑容,说话和气。他今年47岁,中共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322”重点人才、涪陵首届科技拔尖人才和“十大”杰出青年,涪陵区第二届先进工作者。现任推广研究员、涪陵农科所榨菜研究室主任。28年来扎根农业科研第一线,先后主持(研)完成国家、市省部、地(区)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国家、市、区成果奖9项,其中,市一等奖1项、省部二等奖4项、区特等奖1项、区一等奖2项、厅三等奖1项;育成榨菜新品种7个;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2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了近6亿元的经济效益,为推动具重庆特色的 “涪陵榨菜”这一著名传统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矢志不渝写华章
榨菜是重庆特别是涪陵的主要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是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富民兴农及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加强榨菜科研,促进榨菜生产与开发的全面技术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范永红立志投身榨菜研究事业,不断完备自身的榨菜基础理论知识,在主研完成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芥菜分类起源研究和品种资源主要性状鉴定”等基础上,针对地方品种产量和质量较低、抗病力不强、生态适应性弱、易于退化等突出问题,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了开展榨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建议,并与课题组同志一道,历时10年,不但率先选育出了22个各具特色的榨菜胞质雄性不育系,而且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榨菜杂交品种“涪杂1号”。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他总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科学研究,不进则退”,这样的座右铭使他不断思考中国芥菜特别是涪陵榨菜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和前景。进入新世纪,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广泛调查论证和争取立项,积极勇挑重担,主持并超额完成了重庆市“十五”重大育种专项“早熟丰产茎瘤芥(榨菜)新品种选育”项目的研究任务,获得了重庆市“十五”良种创新工程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伊始,相继主持(研)了重庆市“十一五”重大项目“茎瘤芥抗(耐)病毒病、霜霉病杂一代新品种选育和材料的发掘创制”、“茎瘤芥瘤状茎膨大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及应用”和国家科技(农业)部项目“重庆优势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高产抗病杂交榨菜新品种涪杂3号示范推广”、“三峡库区鲜榨菜杂交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等,并与市农科院和四川农科院合作,分别开展了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芥菜遗传资源ALFP分子标记分类及核心种质构建”、“茎瘤芥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杂种优势研究”、《中国芥菜品种标准指南》和《榨菜种子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等,着力进一步解决榨菜生产、加工中的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同时,在他的指导下,近年来还利用芥菜种质资源优势,开展了大头菜、棒菜、宽柄芥、抱子芥的育种和青菜头贮藏保鲜研究工作,为西南地区、华中、乃至全国芥菜类蔬菜生产作出新的贡献。
他所取得的每一项研究成果,均获得了成果鉴定专家或国内外同行的“居国内外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属首次发表”等高度评价,这也是对他不懈追求榨菜科研的肯定。
目前全国有榨菜方面的科研院所室组14个左右,涪陵农科所榨菜研究室水平最高。
甘为人梯育桃李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科技人员,范永红对本单位的人才充满了忧患意识。范永红焦急地说,农科所榨菜研究室一线科研人员有16岁,40岁上的占了12人。作为“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涪陵农科所榨菜研究室,两年来未开展博士后流动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工资低,没有青年人到农村的榨菜研究室......
面对自己所处单位人才断层现实,范永红在尽心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青年人才的培养,甘为人梯。“育人先育心”,他首先注重培养青年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身教重于言教”,他总是用良好的行为和品行来影响、感染身边的同志。“放手干”,则是他一贯的带人方法,作为榨菜研究室和课题“班长”,每当涉及对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计划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研究结果分析和归纳总结时,他都要组织同志们进行充分讨论,特别是让青年人大胆抒发见解,不但活跃了学术气氛,培养了科研协作精神,而且培养了青年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青年人让路”,则是他甘为人梯的具体体现,在有关科研成果排名、论文署名时,他总是谦让,让比自己年轻的同志排在前面。如今,在他的指导培养下,成长起来一批榨菜科技骨干人才:1人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为重庆市突出贡献专家,5人为区科技拔尖人才,4人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人博士,2人硕士,为“重庆榨菜”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7 05:47 , Processed in 0.0193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