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德伯格是时尚杂志的抢手货,他已经攀上了金字塔的顶端,代表着当今世界时尚摄影的最高水准。弗兰卡是出了名的“时尚女魔头”,执掌意大利《Vogue》23年,并一直保持了与世界上其他姐妹刊截然不同的风格。但她有时也怕林德伯格:“他真的很爱女人,爱所有的女人、各种女人,不仅仅是年轻漂亮的姑娘。他总是在讲述女人的故事,时尚只是女人身上的一部分。他很清楚自己喜欢怎样的时尚,如果我们为他准备的不是他想要的,麻烦就来了。”
“我得养活一个十个人的工作室”
林德伯格的童年是在西德度过的,那是一个叫杜伊斯堡(Duisburg)的小镇,地处鲁尔工业区的中心地带。他的叔叔在莱茵河畔租了一片农场,绿草和树林、密集的工厂、河边的码头、二战后德国的萧条,这些童年风景都进入了他后来的照片。摄影史学家Martin Harrison注意到:“林德伯格摄影中的模特总是与身后光秃秃的树干、破败的工厂和洒满煤屑的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影射出他的某种身世。”
1992年,超模琳达伊万格丽斯塔坐着头等舱飞到美国为《Bazzar》拍照,一下飞机就坐进豪华轿车,等她出来一看,竟然被拉到了费城一间肮脏的废弃工厂。她差点哭了,尽管最后的照片很惊艳,但她还是和林德伯格说:“再也不要拍工厂了,下次带我去酒庄。”
林德伯格承认童年对他创作的影响,“童年的记忆总是会回来”,但他否认自己受到的艺术训练与摄影工作有直接联系。他是学艺术出身,27岁才拿起相机。年轻时一直在克雷费尔德(Krefeld)艺术学校学习“自由绘画”。他是个勤奋的学生,在周围同学都吊儿郎当的时候,他的画作堆满了房间,还开了个展。但后期从事的观念艺术却让他不安,因为观念艺术又太过形而上,仅仅通过电脑合成制作让他觉得离自己原本的理念渐行渐远。

Peter Lindbergh为英文版《Vogue》拍摄的超模群像(1990)
放弃艺术后,他有大半年时间闲赋在家,靠老婆工作度日。197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经朋友介绍成为摄影师Hans Lux的助手,一拍就拍了5年广告。他拍的广告也与众不同,比如帮Samson牌香烟拍的广告,他没有选角,没有布景,带着两大箱服装和一个造型师就去了阿姆斯特丹,看到有抽烟的年轻人就冲上去邀来入镜。1978年,Stern杂志社的编辑说他拍的广告根本不像广告,索性让他试试时装摄影,他交出了一份由 14页组成的摄影故事,正是这14页,引起了时尚界的轰动,开启了他作为时尚摄影师的职业大门。
在近40年的时间里,他与他的职业逐渐磨合,一边学习商业规则,一边继续发挥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既没变成花言巧语的商人,也没成为狂妄的艺术家。尽管有偏好,但他不总是固执己见,并愿意听取客户的需求。他从不参加派对,但任何时尚杂志都奉他为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