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该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并发挥个人所长,关心并投身于有益的环保工作。尊重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造空间,好比就是尊重和保护我们敬爱的母亲。
1998年2月13日,在三原县旱情最为严重的北部塬区马额镇郑家村的麦田里,温总理手拿旱苗说:“旱区最重要的是科学寻找水源。” (摄影 程 翔)
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咸阳市三原西郊水库 (摄影 程 翔)
一、程翔的组照《温家宝总理关心陕西渭北旱情》获了奖 1998年2月13日,是郑家村老百姓难忘的日子。温家宝总理一行从北京来到陕西,未进西安,直抵农村。一早,视察三原县旱情最为严重的北部塬区马额镇。在郑家村坡子组的麦田里,村民王续增向温总理讲述连续多年干旱造成的灾情。温总理手拿旱苗说:“旱区最重要的是科学寻找水源。”温家宝总理走进王文和家的后院,看了王文和一家用两个月时间,人工掏挖的40米深的吃水井,这是郑家村惟一一户农家打的一口土井。温总理现场办公,指示尽快落实资金,在该村打三眼深井。 三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俗称为关中的“白菜心”,是优质小麦的主产区,自古为陕西省的农业、文化和教育重镇。全县576.9平方公里,其中南部地势低,得郑国渠、泾惠渠灌溉之利为灌区;北部地势高为黄土旱原。旱原的百姓长年靠天吃饭——亲民总理情系民生,亲自来旱原指挥抗旱。进一步指示,科学勘探,确定井位,要把水利当成产业来办。在投资开发、管理、使用方面形成机制,筹资的办法还是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瑞风入春化甘霖,如今,原区的深井正在改变面貌。三原新闻中心记者程翔拍摄的组照《温家宝总理关心陕西渭北旱情》,在省内外媒体发表,还在新闻摄影大赛中获了奖;记者程翔见证了段历史,并以摄影的形式记录、歌颂、鼓舞社会各界重视环保、关注民生。 二、危难关头冲锋陷阵在一线采访 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还是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的夏季,我国南方、中原和东北电闪雷鸣、暴雨肆虐,长江、嫩江洪水泛滥。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数十万军队奔赴抗洪一线,全国各地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谱写着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 当记者程翔从电视、报刊中看到抗洪的消息就坐立不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直打转,真想随便抓住一个朋友,陪他去采访抗洪。当程翔得知三原县宴友思公司等单位的车队马上去湖北送救灾物资时,他的心就像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报社,向社长请战。社长担心地说:“注意安全”程翔回答:“我当过兵,会游泳!” 9月3日,陕西省的25辆赈灾车辆到达武昌。湖北军区招待所大院,每天来送货、接货的车辆川流不息,当监利县民政干部得知陕西的摄影记者,想把赈灾物资亲自送到灾民手中后,热情地欢迎陪同去重灾区监利县采访。 位于汉江平原南部的监利县,东襟百里洪湖,南枕万里长江,东南临近洞庭湖,北依汉水支流东荆河,是知名的水网湖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之险,监利大烈。自6月下旬以来,监利历经8次特大洪峰,最高水位达到38.31米,超过1954年水位1.74米,当长江第五次洪峰扑向138万人口的监利县时,8月9日,为确保武汉,确保江汉平原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湖北省防总命令监利民垸弃守,监利人民顾全大局,忍痛扒口,割股行洪,死保死守40天的三洲、新洲、西洲、血防垸顿成泽国,这是多么悲壮的弃守,多么巨大的牺牲。 监利宣传部副部长袁呈彦陪着来自三原的摄影家淮振江、谢兴卫和程翔,乘面包车来到县城以南60多公里的尺八镇,途经全国闻名的抗洪抢险突击队员胡继成的家乡上车湾镇。大堤本身是一条平坦的柏油路,大堤以南是天水相连一望无际的汪洋洪水,大堤上一排子堤和一排灾民简易的帐篷,象一条银蛇延伸着。三洲镇年轻的镇长黄勇在前线指挥部拿起电话,向部队要了两艘冲锋舟。中午,某炮兵团团长范怀月乘军车来到大堤,他派营长黄诚驾驶冲锋舟。冲锋舟载着影人冒雨在汪洋的洪水中快速行驶——这情景非常象在世界走红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巨大的客轮沉入大海后,一只小舟驶过来寻找幸存者。一个个村庄被淹没,民房倒塌,电线杆露出一小节儿。当记者见到几棵大树上架着一部分旧家具时,心里一阵酸痛。一号管涌的大堤上,400多名广州部队的官兵身着橘红色救生衣,喊着口号,拼命从两艘货运船上卸石子和沙子。旁边停泊两艘装满大石块和炸药的木船,一旦决口,将把两艘船炸沉堵口。程翔举起相机,站在冲锋舟上抢拍。 “危险!快坐下!”冲锋舟一个猛烈的颠簸。营长黄诚说,冲锋舟刚才撞到了水下的房顶。 程翔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从1976年至今,《程翔日记》写有千万字的文稿。拍摄完毕,采访日记也成型了。每逢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中国人都会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可贵精神。记者程翔将三原人民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感人事迹,文图并茂的在《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发表,鼓舞了人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士气,歌颂了“98抗洪精神” ! 三、按动快门是一种礼仪 国难关头,你才深刻的体会到别人的难、他人的痛,就是自己的难、自己的痛;你真正明白同一个民族情同手足,血浓于水啊!中国人同根,同心,同脉,世上太多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时刻,好像许许多多的人抛去了虚荣、浮躁。活着的人啊,为死伤的亲人悲伤!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陕西省三原县有强烈震感。记者程翔,立即抓起相机,发动摩托车,拍摄三原震情。县城铁建处,40米高的水塔倒在幼儿园的院子里,铁建处幼儿园被水塔溢出来的水淹了,一派狼藉。铁建处幼儿园园长李选民告诉记者:“当时,全园300多名孩子正在院子里搞活动,我看见水塔来回摆动,水塔倒过来,三个孩子一个重伤,两个轻伤,送往医院抢救。”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 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两代庙宇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照壁北侧两角有高达十三米的铸铁旗杆一对,其中一个旗杆,被地震震倒,重约一万余斤的旗杆断成七八节。三原新龙桥支柱与桥面的四周,裂开缝子。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程翔手中的相机忠实记录着灾情和三原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5.12”大地震时,三原幼儿园教师抢救500多个孩子;三原国税局干部踊跃向地震灾区捐款;三原慈善协会向地震灾区捐款;三原中学生为灾区传递爱心;三原基督教会向地震灾区捐款;三原清凉寺为地震灾区祈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白天采访,晚上用最快速度编稿发稿,新华网陕西频道、中国经济网、《中国文化报》、《美术报》、《陕西农村报》等媒体发表。摄影人理应有责任感、使命感。 按动快门是照相吗?是,还是一种礼仪,拍红事,为你我他贺喜祝福;拍白事,向你我他致意!这时刻,按动快门,就像当兵时行的军礼!按动快门,向遇地震难的同胞致哀!向救灾的勇士敬礼! 四、环保旅游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的“图像档案库” “哗啦啦……哗啦啦……”排沙泄洪洞刚刚发生塌方,泥沙还不停地落下,一名正在施工的工人不幸牺牲,为下一步如何排险施工做分析资料,西郊水库施工指挥所请来记者程翔,只身一人,扛着摄像机、挎着照相机,走进百米长的排沙泄洪洞。生长在和平时代的程翔,像战地记者一样前进、前进,冒着生命危险开机、按动快门! 三原县是历史名城,又是贫水大县。缺水一直困扰着这里的百姓,同时缺水还一直拖着本地经济发展的后腿。筑大坝拦清河创环保伟业,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咸阳市三原西郊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排沙泄洪洞、抽水站及护岸工程组成。1997年12月19日,三原人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西郊水库开工典礼。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西郊水库工地视察。2003年,历时八年的艰苦奋斗,投资上亿元建设的三原西郊水库大功告成。水库总库容3810万立方米,可改善泾惠渠灌区20.7万亩农田缺水状况,三原地下水位明显上升,并且可利用水库发展绿色环保型水产养殖和旅游事业。西郊水库建成后,泾惠渠管理局与三原县文物旅游局又联合建设“池阳湖旅游风景区”,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池阳湖旅游风景区位于三原城区以西2公里的西郊水库,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库区面积648.8亩,水上面积24万平方米。项目建设以水文化为中心,一期工程将建设入口广场区、大型高科技游乐区、文化展示区、湖心岛观光区等八个功能区;后期工程包括生态农业观光园、瓜果花卉种植区、民俗风情观光区等七大项。八年来,记者程翔自己认为有幸,全程记录了三原西郊水库枢纽等水利工程,成为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咸阳市三原西郊水库枢纽工程照相、摄像资料最全面、最丰富的“档案库”了。 清峪河上的冯村水库距县城16公里。1989年,三原县委、县政府大胆倡议“引清入城”工程。由于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中途被迫停工。1999年县里横下一条心迎着困难复工兴建供水工程。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08万元,日供水1.2万吨,终于解决了城区12万居民及沿途3个乡镇群众生活用水问题。随后,冯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上马,工程总投资2975万元。为了提高县城供水保证率,县水利局又组织实施了县城供水补源工程。继一号补源水源井建成并网供水后,二号补充水源井并网供水,三原百姓结束了祖祖辈辈喝苦咸水的日子。有了水,许多企业看好三原,投资三原。2004年3月16日,《中国水利报》发表了程翔的文配图《三原下狠心改善水环境》。 五、 抢救濒临消失环保生态型的地窑民俗文化 据三原县志记载,在三原县嵯峨乡、洪水乡、马额镇等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遗址,可将三原县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代。三原人居住的岩窑和地窑,是三原本地最古老的民宅,地窑俗称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岩窑和地窑主要分布在北部塬区的新兴镇、陵前镇、马额镇、徐木乡、嵯峨乡。由于北部塬区常年干旱,这里的老百姓自古挖窑居住,在土沟、土坡和土山一侧挖的窑洞叫岩窑,在塬区平地上挖的窑洞叫地窑。大家熟悉的延安窑洞是在石山挖的,还有一种是用山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结实耐用,而三原的岩窑可以算是人类民宅史上最简陋的窑洞。在修建上,地窑比岩窑复杂一些,先在塬区的平地上挖一个长宽20×20m左右大的方坑,然后在坑底下的四壁,挖出七至八口土窑洞,有一侧的窑洞斜坡通向地面,作为这户人家的大门。地窑院中挖一口水窖,用来收雨水。地窑中的窑洞分“卧室”、“厨房”、“粮仓”、“牛棚”和“羊圈”,有的窑洞与窑洞之间连接起来,窑洞民宅共同的特点是节省资金和节省建筑材料,并且冬暖夏凉。 柏社村位于新兴镇西北部,距三原县城24公里,该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808户,3756人,耕地面积7545.9亩。古老的地窑民宅保护得比较完整,又有代表性,村子里有古城墙遗址、古庙遗址和碑文,具有保护与利用的价值。2006年9月25日,《陕西日报》发表程翔的新闻调查《三原地窑民俗文化亟待保护与开发》;2008年9月28日,《中国文化报·文化遗产》发表程翔发的消息和图片《三原柏社村有225个地坑窑院》;2008年9月,8幅图片《地窑第一村——柏社风貌》,编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三原柏社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文本。十几年来,记者程翔和当地有前瞻意识的志士,坚持采访连续拍摄地窑,撰写文章,引起当地政府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支持。三原县城建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的“柏社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柏社古村落终于被形象定位为:天下地窑第一村,生土建筑博物馆。历史名品百食院,避暑度假养生园。正朝着以关中窑洞民居与传统民俗文化为依托,具有观光、避暑、度假、科普等综合功能的文化观光型和民俗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区发展。已经成为三原乡村旅游开发的典范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之一。“三原地窑民俗旅游村”不需要太大投资,还为当地农民多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六、长期工作在基层的记者程翔,想做一名有品质的环保型的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人 清河的水不清洁了,程翔手中的相机焦距令国人头痛的污染——通过媒体记录并监督环保建设;三原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拆县委县政府大院建三原人民广场,身着绿色军装的驻军官兵和当地百姓一起在旱腰带上植树造林,程翔拍的片子很快在报刊和“程翔新闻博客”上与读者见面,摄影《驻军义务植树》,还在 “环保杯·生态文明新咸阳”摄影大赛中获奖,作品连续数年获咸阳市古都环保世纪行优秀新闻奖——发挥媒体的作用,放歌环保佳绩。 记者程翔,1960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内蒙古武川县。跟随父母在驻河北、辽宁、黑龙江空军第三、六航空学院度过童年;在驻新疆哈密柳树泉空军第八航空学院子弟小学、中学读书,去柳树泉兵团农场上山下乡;1980年,在新疆库尔勒空军87493部队服役;1984年退伍,安排于陕西省三原县税务局工作,调到县工人俱乐部,进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在三原报社担任过记者部、编辑部、编采部、摄影部主任。 文章和图片发表在《人民日报· 海外版》、《解放军报》、《农民日报》、新西兰《华页》和《东方时报》、法国生活资讯网、北京《海内与海外》、《百姓》、《中华儿女• 海外版》等报刊并多次获奖;艺术摄影入选国际、国家、省、市级大赛和展览并获奖;油画、版画、书法参加省市书画展;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咸阳市地税系统摄影协会评委会特邀评委,三原县美术家协会顾问,三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三原摄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三原白鹿书画院副院长。在文学、哲学、书画、摄影、新闻、收藏方面均有成果,传略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和《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等辞书。 做为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该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并发挥个人所长,关心并投身于有益的环保工作。尊重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造空间,好比就是尊重和保护我们敬爱的母亲。程翔认为,要想做一名好记者,更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并利用媒体向民众宣传环保意识,普及环保意识。 不仅仅公民、记者要有环保意识,就是国家出台的每一项规划,首先以是否环保为准绳、为界线,环保的项目一好百好,非环保的项目遗臭万年!程翔认为,环保不仅仅科学,而且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品质。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基层的记者程翔,想做一名有品质的环保型的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人。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7 05:45 , Processed in 0.0211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