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照片看新闻摄影的角度

2012-5-15 15:45| 发布者:cphoto| 查看:1488| 评论:0|来自:新华网

摘要:有真实的画面,更要有深刻的思想从一张照片看新闻摄影的角度  郭新宇  2011年12月5日下午,在舟山市定海区,一位男子扬言要跳楼自杀。在数百名围观者中,一位跪坐在滑板上的肢残乞丐向站在建筑物14楼顶层的自杀男 ...
有真实的画面,更要有深刻的思想
从一张照片看新闻摄影的角度

  郭新宇

  2011年12月5日下午,在舟山市定海区,一位男子扬言要跳楼自杀。在数百名围观者中,一位跪坐在滑板上的肢残乞丐向站在建筑物14楼顶层的自杀男子大声喊话。他告诉轻生者他自己的经历,劝说他不要跳下来。得知轻生男子最终放弃轻生念头,他才坐着滑板离开现场。画面上,这个跪地而行的肢残男人仰面疾呼,我们看不到他的整张脸,但看得清他声嘶力竭的情状,他因用力呼喊眉毛高高耸起,眼睛挤成一条缝,带出了三道深刻有力的皱纹。这个抓拍的画面,其中包含的强烈对比,瞬间击中了我的心灵。作为媒体人,我对摄影记者在这一刻体现出来的职业水准深深佩服。

  画面至少包含着两方面的强烈对比。首先,画中人“生”与画外人“死”的强烈对比。他是个被人们称作“残疾人”的肢残者,跪在轮板上行走,以乞讨为生。这个离地面最近的人的人生苦难,一定比画面外高高站立在14楼的自杀者要深重百倍千倍。我们甚至还能看见他破旧衣服上的泥印,那是爬行时沾染上的泥土灰尘,还是被无良恶人欺负留下的脚印尘土?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会套上轮板边上那双塑料手套,用双手坚毅地行走在生命的大地上。此时,那个站在14楼高处,试图触摸大地的自杀者是否听到这位贴地而行的男人对生的强烈呼喊?他们对生与死的认识,有着天壤之别。

  其次,是画面中,跪地者个体与站立者群体的对比。在这个慈悲的底层人焦急地仰面疾呼时,他的背景是一群看热闹的人,有拿手机拍照的,有面露笑容的,有表情淡漠的,都是一副看好戏的样子,什么都不做。据后来当地论坛上目击网友的介绍,当时,这位慈悲者甚至还辗转乘电梯来到14楼,试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说自杀者放弃轻生的念头。因为谈判专家和医护人员都已到场,他被警察婉言劝离。试想,如果当时没有警察等专业救护人员及时赶到,那些站着背后看热闹的人群中,是否会有人在生与死之间伸出援助的手?他们那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表情,不免让人有些担忧。而这位肢残者,大慈大悲地跪在手脚健全的人群面前,其个体与群体的精神高度,已不是跪与站的差别。

  据网友后来进一步报料说,这位慈悲人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赈灾时捐出100元,都是乞讨来的1角、5角的硬币;还有网友说,曾在客运中心接待室看到他用简单的英语和外国人交谈,老外亲切地跟他握手。

  摄影记者置身新闻事件现场,如何才能抓取到最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图片?这幅图片的成功拍摄告诉我们,摄影记者一定要举着“会思想的相机”,用脑袋而不是其他拍出富有信息含量、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图片。这则新闻的中心事件是有人跳楼,一般的拍摄者可能只把镜头对准跳楼者,或者前来救助的专业人士如警察、医护人员等,但这位善于观察的记者敏感地发现,肢残者喊话救人,是这个事件衍生出来的、最能打动人心的一部分,于是抓拍到这个难能可贵的镜头。很难想象,缺乏发现的眼光和“有准备”的头脑,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拍出这样“一图胜千言”的图片。

  作者拍摄时处理画面的技艺也令人叹服。我们说,一幅完美的新闻图片,内容与形式应高度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这幅图片的中心人物是珍视生命、慈悲为怀的肢残者,作者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他,清晰地展示其形象,而有意识地模糊了一群站立在他边上的旁观者。这样一实一虚,增强了图片语言的对比性和画面的立体感。新闻作品是遗憾的艺术,瞬间完成创作的新闻图片往往更令人遗憾。但在这里,作者通过高超的拍摄技巧,不留遗憾地把丰富的意蕴完美无缺地传递给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堪称一幅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佳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1 20:57 , Processed in 0.0199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