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一、邓风:金像奖,四川摄影观察

2012-6-15 16:18| 发布者:cphoto| 查看:1471| 评论:0|来自:中摄论坛

摘要:金像奖, 四川摄影观察 ——写在四川摄影家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后 来源: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网作者:王若一、邓风 2012年5月26日,随着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晚会的隆重举行,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万 ...

金像奖, 四川摄影观察   

——写在四川摄影家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后


    来源: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王若一、邓风


    2012年5月26日,随着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晚会的隆重举行,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万众瞩目的目光中,在湖北武当山圆满落幕。中国摄影的最高奖项在中国武术的至高殿堂颁发,这无疑是中国摄影人的无尚荣耀。四川三位摄影人王建军、陈锦、王达军荣领此奖。

  作为以对摄影家综合评价为主的摄影艺术领域全国性的最高个人成就奖,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吸引了许多在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摄影名家参评,让本届金像奖评选成为了金像奖历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我省著名摄影艺术家王建军坚持一贯的摄影风格,以一组中、美西部风光作品夺得本届金像奖;而以拍摄人文、纪实见长的著名摄影家陈锦,则以一组艺术类别的“后5·12”题材作品和成都市井生活作品获得了本次金像奖;另一位同样以拍摄中国西部风光成名的著名摄影家王达军,此次却获得了图书类别的金像奖,可谓让我们眼睛一亮。四川在此次金像奖的评选中,以如此厚实的奖项和获奖数量,让国内摄影界在惊叹之余,也无不称赞四川摄影家的华丽亮相!

  三位摄影家以他们三十余年的文化积淀和创作积累,在这次金像奖的评选中获得奖项,不管从比例上还是从历史上来看,都为四川摄影界带来了无限荣光,更以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为四川摄影人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们多年的坚持和执着除了让我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外,也让我们引发了更多对四川摄影人和四川摄影的思考。

  一、人杰地灵孕育优秀的摄影人

  四川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中国西部的中心腹地,不论是从自然风光还是从人文风俗来看,都有着非常丰富摄影资源。四川本身也是一个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的沃土,几千年巴蜀文化的浸润和沉淀,对摄影人的培育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天府之国”的丰茂、悠然和闲适,造就了四川人温润、从容、质朴、热情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使得四川摄影家的作品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他们拍摄的素材扎根四川,扎根中国西部。他们就像一个个隐士,把头埋在市井乡村中,埋在秀丽的山川之间,他们从用眼睛观察他们生长的环境,到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这片热土,这种长期的探索和行走,都源于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于是有了王达军、王建军、田捷砚、吕玲珑、林强、罗红、梁江川……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著名的风光摄影家。他们一起形成了四川乃至中国独树一帜的摄影力量,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摄影艺术风格,成为了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西部风光人文摄影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群体。相机之于他们,仅仅是一个工具,真正用来拍摄的,是他们内心的纯粹。这种纯粹的内心,让他们拍出来的照片不仅仅是风光的展现,中间更饱含了摄影家们独有的人文情怀。

  正如王建军所说:“20多年的中国西部拍摄,我一直行走在‘母亲’的怀抱之中,找到了创作的原点和动力。当我在8500米的高空俯瞰黄河源头的玛曲河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时,当我在5200米的登山大本营仰望雄伟的珠穆朗玛峰时,心中饱含着对大地母亲的深情和敬仰,这种激情始终溶化充溢于我的血脉之中,让每一次的拍摄和感动都会在瞬间释放,回荡在中国西部的天地之间。”

  在纪实摄影方面,作为在中国觉醒较早的群体之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摄影家如李杰、陈锦、杨麾等人早就把相机镜头对准了四川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普通民众,对准了有着悠久文化积淀而又极具典型意义的民风民情。李杰走近大小凉山,20多年持续着对彝族群众的关注与报道;陈锦则把镜头对准四川茶铺的市井生活上,依此展开对当地人文历史“清明上河图”般的再现;杨麾带着儿时的记忆,走遍川北大地,关注百姓的生活点滴。他们每个人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纪实摄影的道路。透过他们的作品,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而且从中体会到了丰富复杂的历史人性和摄影家本身的思考和探索。

  就像陈锦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一样:“摄影对我来讲,它的功能是记录社会、传承文化,另一方面它需要表达思想,实际上我一直在这方面做尝试和努力。过去我拍摄茶馆,是在记录社会、传播文化方面做了我自己的工作,现在我来拍摄“后5.12”的这组照片更多的是表现了我的一种想法和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理解。”

  二、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四川摄影家的播种与收获

  对于这次三位四川摄影家同时获得金像奖,业界同行给出的评价几乎统一为四个字——“实至名归”。本届金像奖评委会委员及组委会秘书长高琴评价到:“这次获奖的三位作者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在业界非常有影响,他们的获奖可以说是名家捧金像、实至名归!”。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于德水评价说:“四川的摄影本来就是国内一支重要的力量,是非常有实力的一支队伍,这次获奖的几位作者,也是我多年以来事业上非常敬慕和要好的的朋友,我跟他们每个人的交往都有很多年的历史,我觉得他们是靠着自己的实力获得的今天的成绩,这种积累起来的带有国内标志性高度的成就,是他们理应所得的。”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海汶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这次获得金像奖的四川的三位摄影家在全国摄影人的印象中都是非常具有实力的,他们可以说既代表了四川的水平也能代表中国的水平,本届金像奖因为有他们三位的获得显得更有意义。”

  众所周知,金像奖评判的标准,不是评价个人的几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他是对一个摄影家在摄影这个领域多年来综合实力的评价,包括其作品的创作成熟度、在摄影界的影响力以及摄影家对摄影本身的思考和认识。获得本次金像奖的作者均是如此。  
 王建军,从1992年获得过金像奖提名以后,至今20年没有参加过金像奖的评选。他选择了沉寂下来,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加扎实的基础去面对自己需要感悟和记录的东西。他说:“摄影有三气。第一是硬气;第二个是才气;第三个是大气。具备了三气,美好的风光就会等你的到来。”这20年来,王建军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的西部,拍摄了大量的中国西部的影像,拍摄出版了《中国西部风光》《中国西藏风光》《永恒的记忆》等画册,他的艺术作品被国内外的很多机构收藏。对于他的创作道路,他自己评价为是从爱好期走入了职业期。他渐渐地把从单纯爱好摄影转向如何把自己的劳动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上。“大寂寞,才会有大收获”,正是这样的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他把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带出四川,走出国门,为宣传我们中国的西部做出重要的贡献。 

  陈锦,作为以纪实摄影见长的摄影家,这次金像奖参加了创作奖艺术类的评选,这可能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我希望拿出一组不同于记录类的作品来参赛,来诠释一种新的艺术创意的和个人的想法与情感”。陈锦的这组作品名为《时光•后“5·12” 》。跟过去大家看到的很多记录和呈现“5.12”汶川特大地震惨烈的现场的作品不同,这组作品用一种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的生命的思考。他力图借“5.12”这个题材本身,做一些更深入、更宽泛的思考和理解。“我们的一生会遇到一些事情和一些灾难,最终都不可避免地面对死亡。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态度或者一种思考,而我希望用一种相对比较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表达这种东西。”陈锦如是说。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组作品。透过这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陈锦对生命的思考,更是摄影家在长期的艺术积累后作出的创新,也正是这种积累,给这样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王达军是“梅开二度”,在20年前获得过第二届金像奖的创作奖,20年以后,他却以图书奖问鼎金像奖。这二十年,他本人完成了从一个摄影家到一个出版人的过渡。曾经以新闻摄影和风光摄影为主的他,数十年钟情于青藏高原和巴蜀大地,拍摄了大批中国西部风光、藏地风情和巴蜀人文景象图片。因为工作的变化到了四川画报社这么一个出版单位担任总编,从事了更多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并策划、拍摄、编辑、出版了近20部影像著作。一个摄影家能实现这样的转变是很不容易的,图书编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求更高,相对单纯搞创作的摄影家来说,需要更多的文化、经验、实践等知识方面的积累,是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角色。因此,他的逻辑性和对片子鉴别、选择,可能就要比普通摄影家站得更高,要求更严。这次获奖,对他个人来说,无疑是对其常年积累的成就所给予的鼓励和肯定。
 

1.jpg


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王建军(左,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锦(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达军(右,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用这次获奖的几位摄影家的话来说,他们的获奖,还不能完全体现四川摄影人的整体水平和实力。还有很多跟他们一样的摄影家,始终在坚守自己摄影事业,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更保持着内心对摄影艺术最纯粹的追求。

  去年,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花椒欲望——管窥四川摄影30年”摄影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首次在国内最高艺术殿堂以群体形式举办的摄影艺术展。展览展出了30位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家所拍摄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展览一经展出,立刻引起整个中国摄影界的关注。

  著名策展人陈小波在观看了这些作品后撰文说:“三十年来,在中国摄影界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中,四川摄影师的名字总会出现。王达军、王建军、吕玲珑、陈锦、李杰、林强、金平、陈家刚、袁学军、程玉扬、胡金喜……他们始终处在有效的、具有创造力的拍摄状态中,也经常出现在读者、批评家和研究者的视野之中;他们的作品可以代表当下摄影的高度,领一时风骚,而且都具有各自的标志、边界;他们无疑是中国摄影界重要的一群人。”她进一步说“四川摄影,在国家改革开放这个特定时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摄影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要理解中国三十年来视觉文化的蜕变和发展,四川摄影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文本。这些摄影家在艺术或精神上的探求,已经成为当代摄影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段落。我们借《花椒欲望——管窥四川摄影三十年》呈现四川摄影家的作品,更借此梳理四川摄影的历史。梳理四川摄影的历史也就是在梳理中国摄影的历史。” 

  如陈小波女士所说,四川的这些摄影家,每一个的名字都在中国摄影界有着相当的分量。这次获得金像奖的三位作者,更包含其中。当这些摄影家聚在一起,以一个摄影群体的形式亮相时,其震撼力可想而知。他们那些承载着巨大内涵和巨大力量的作品在令人惊叹的同时,正用一股更强的凝聚力推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标志——“四川摄影”。

   三、厚重的氛围和宽广牢固的基础,形成金字塔般的构架模式

  四川摄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座金字塔,这些四川摄影家们响亮的名字让它的高度毋庸置疑。于是,我们便无法忽视它的宽度和厚度。正因为此,四川摄影的力度才更加深远、更加牢固。恰巧的是,这次获得金像奖的三位作者,王达军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的主席,陈锦和王建军都是协会的副主席,作为四川摄影的学术带头人,他们这次获奖,也为四川摄影的基础人才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川向来不乏丰厚的摄影资源,但如何发掘优秀的摄影人才,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作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在学术和普及两方面双拳出击,使得四川摄影拥有众多的拔尖人才,又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几年,开展了如“天府新农村”“最美全家福”摄影活动等;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协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协会注重以成都为中心向市州基层辐射,培育了为数众多的优秀摄影志愿者。他们在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中,记录了众多灾区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恢复重建的精彩场面,为四川,为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尤其是在2011年启动的“最美全家福”拍摄工程,深入地震灾区,把摄影人的关爱送到灾区的每一个乡村,深入到灾区人民心中。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新的摄影人迅速地成长起来,在为“四川摄影”注入新鲜血液和后备力量,让“四川摄影”队伍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壮大起来,以“四川摄影”的姿态一起记录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一起书写四川摄影史新的篇章。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黔鲁在谈到四川摄影队伍的建设时,这样告诉记者:“‘5.12’汶川大地震以后,四川摄影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了一股更加拼搏向上的精神。年轻的摄影工作者,在老一辈摄影人地推动下一起共同形成了新的高潮。”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四川摄影人,无疑拥有更多、更饱满的历练以及对摄影全新的理解。“四川摄影”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深深的扎根在四川这一片土地上。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着种子、流着泪出去的,必定欢欣喜乐、带着禾捆回来。”这句出自圣经的名句,我想用在四川的摄影人身上尤为合适。只不过,播撒种子的过程,虽有艰辛,但更多的是伴随着快乐和愉悦。他们看似寂寞的行走实际上是他们每个人内心的狂欢,他们长久地把根扎根在四川这片土地上,在不经意间,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最后结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实,在巴蜀大地上散发着迷人而独有的浓郁醇香。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23:03 , Processed in 0.01826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