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视觉优先与情感流露图片 很多读者觉得,新京报的新闻图片很美,很“艺术”。 的确,从2003年创刊伊始,新京报的摄影记者就被一直要求“用艺术的手法拍新闻”。所谓“艺术的手法”,其实就是在新闻摄影中尊重摄影的基本规律,注重光影、色彩的运用,让图片依靠影像本身来传播信息传递情感,而不是依靠文字来注解。 在当时,国内依靠大广角镜头畸变来制造所谓的“冲击力”的“新闻摄影”还在大行其道。不过用“艺术的手法拍新闻”对国外通讯社的摄影记者来说,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新京报是国内最早采用国外通讯社方式训练摄影记者的团队之一。让新闻摄影回归摄影本源,这使得这个团队迅速在业内赢得良好的口碑。 新京报很看重摄影记者的专业度,必须非常娴熟地掌握新闻摄影语言,犹如文字记者追求文采一样,摄影记者要注重对“摄影文采”——也就是图片形式感的追求。 这与报社一直倡导的“视觉优先”的编辑理念是分不开的。 如果我们将摄影记者的日常新闻图片从形式与内容方面做一个归类,不外乎下列四种: 1.新闻好、画面好; 2.新闻差、画面好; 3.新闻好、画面差; 4.新闻差、画面差。 对新京报的图片编辑来说,原则上,第1类图片必用,第4类图片弃用。当第2类图片与第3类图片只能选其一时,选第2类图片,也就是视觉效果好的图片优先上版。 这就是新京报图片编辑工作时遵循的视觉优先原则。 “视觉优先”原则是一种让报纸和摄影记者双赢的策略。 对摄影记者来说,再小的“活儿”,只要用心经营画面,照片都是有可能见报的,劳动成果能受到承认。而对报纸来说,重大事件图片有保障,日常琐碎的新闻,图片也能出彩。 5月31日,摄影记者王嘉宁去北京新源西里小学采访庆六一活动,这本是一个非常小的社区新闻。活动结束后,王嘉宁发现两名小学生还坐在操场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活动分发的蛋糕。由于其他人都已经走了,两个小男孩儿吃得有些急。这张照片构图简洁,同时展现了孩子的天性,让人观后不禁莞尔。一个不起眼的新闻,拍出了一张精彩的照片。 新京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对版面字数进行硬性限制的报纸。一个日常版面,文字数量不能超过2500字,也就是文字的面积不能超过版面的70%,而剩下30%的空间是留下用于视觉运作的。版面如果超字,责任编辑将会受到处罚。 在视觉栏目的设定上,新京报独创了一个“城市表情”——每天在封底气象版上刊发一张与天气相关的或者是日常生活中诙谐幽默有情趣的图片。 “城市表情”定位在“视觉甜点”上。意图是让读者看完前面严肃沉重的新闻报道后,在封底欣赏一张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犹如大餐之后的一道甜点。因此要求照片必须具备很强的形式感。“城市表情”并不是风光沙龙摄影,它要求美而不媚。除了讲究画面的形式感,同时需要摄影记者融入生活的真情趣。缺乏情感的照片,哪怕再美,也都是没有灵魂的。影像只有包含了人类普遍的情感,才能跨越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广泛地得以传播。 实际上,新京报的摄影记者几乎都明白,影像与情感是一张好照片必不可缺的元素。脱离影像谈情感,则不是谈摄影;脱离情感谈影像,则让摄影流于庸俗。 摄影记者每日发稿入库后,由图片编辑挑选上版。新京报图片编辑目前沿用的是华盛顿邮报图片编辑乔·埃尔伯特推荐的一套图片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将新闻报道图片划为四个层级,四个层级是评估一幅图片时不断加分的递进体系,也就是说,一张照片包含层级越多,图片越好,最优秀的图片应该这四个指标都能达到。这四个层级是:1.信息含量;2.形象价值;3.情感因素;4.亲切感。 5月份,摄影记者韩萌和薛珺拍摄的关注大病儿童医保问题系列公益报道的图片,都是属于达到了四个层级的好图片。 摄影记者周岗峰拍摄的《爱唱歌的保安》,也是本月很不错的一张照片。周岗峰用了大面积的环境描写,将城市的冷漠和人物的微渺展现出来。 新京报给摄影记者的环境相当宽松。没有人干涉摄影记者的拍摄思路。相反,这个团队十分鼓励摄影记者追求个性。图片编辑在工作时,也会尽最大可能将不同摄影记者的风格特色展现出来,而不是按自己喜好来挑图,避免摄影记者为了发稿而刻意迎合编辑喜好。 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新京报的摄影记者从最初追求画面精妙、视角灵巧而逐渐转向追求纯朴自然的表现手法,匠气渐渐消失。这种看似随意的自然挥洒,其实章法严谨。是多年的积累沉淀,才有今天的收放自如。
5月3日,海淀聋儿康复中心,三名准备午睡的孩子排队上厕所。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5月20日,大兴区礼贤镇内官庄村。7岁的刘韦春抱着小狗贝贝,贝贝是她的好朋友。刘韦春患有复杂型先心病,从小被父母遗弃。随着身体的长大,她的心脏将越来越难承受负荷。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5月3日,北京朝阳无限小区保安马圆圆在屋顶唱歌,这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马圆圆毕业于音乐院校,为圆音乐梦来到北京,后因花完钱生活无从着落而做了保安。但他心中依然还有一个音乐梦。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5月19日,北京阜成路。7岁的小女孩左书菡在房子外面翩翩起舞,她的舞蹈动作都是看电视学的。 左书菡患有神经母细胞瘤,因化疗掉光了头发。她的梦想是把病治好了,回到老家,穿上公主裙。现由于缺乏大病医保,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5月31日,北京新源西里小学操场,庆六一活动结束后,其他人都撤走了,操场上只剩下两名学生还在吃着活动时分发的蛋糕。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5月8日,北京龙潭西湖公园,坐轮椅的老人看着孩子们徒步行走。崇文三幼大班的六岁孩子们徒步走六公里,告别幼儿园生活。 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5月1日,天安门广场,父母们以各种姿势抱着孩子,让他们能看清降旗仪式。五一假期大量游客到北京游玩。 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影像呈现·台前幕后 “目击”是新京报每周一期的固定视觉栏目,用以刊发深度图片故事。 5.12汶川地震4周年到来前,摄影记者郭铁流回到汶川,回访了警察老李(李林国)。地震中有30多名学生因老李的努力而获救,但他自己15岁的儿子却没能走出废墟。摄影记者用细节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现在的内心状况。讲述了一个大事件背后小人物的故事,感人却不煽情。 六一节到来前,新京报推出大型公益活动:关注大病儿童的医保问题。那些得了大病而缺乏医保的孩子,那些为了给孩子治病而陷入经济困境的家庭。新京报呼吁重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组织爱心志愿者带着这批孩子游览北京野生动物园,并满足小朋友的一个愿望,为他们圆一个六一梦。本版图片由本报摄影记者和新京报拍者俱乐部的会员共同完成。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22:41 , Processed in 0.01862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