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中国摄影报) 看到一幅感觉上平平无奇的照片,在拍卖会上创下天价成交,大家感受如何?是觉得世上有钱人太多?艺术太深奥?还是认为金钱交易与艺术水平是两回事? “有钱的傻瓜买了件国王的新衣”,“艺术品市场疯掉了”,这是不少人对天价照片的看法。不可否认,在艺术世界里,不是每个人都充满理智,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判定,并非如此狭隘。 连攀高价的那些照片 近年来,摄影作品在世界拍卖市场不断创出最高价。去年11月,安德烈亚斯·古斯基1999年创作的《莱茵河Ⅱ》创出了摄影作品的成交天价434万美元,超过了他那幅高达389万美元拍卖价的《99美分》,成为世界最贵的摄影作品。古斯基的摄影作品一向最招人争议。《莱茵河Ⅱ》采用大画幅胶片拍摄,经过扫描多底合成,只限量印制6张。赞同的人,认为它表现了一种浪漫的景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尺寸和电脑技术的参与,开创了现代摄影艺术的新纪元。而持异见的人,则不论听到再多的阐释,仍然看不出它的意义所在。 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摄影家之一爱德华·斯泰肯的《月色》,2006年2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拍得292.8万美元。这张拍摄于1904年的照片展现出了浅色的月光,然而彩色摄影直到1907年才发明,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这样一张老照片能成为世界上第四贵的摄影作品。 在20世纪初,摄影仍然不被社会认可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正是依靠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等人的努力,才使摄影在艺术界占稳了脚跟。在1919年至1925年间,他长期不懈地拍摄他的妻子乔治亚·欧姬芙,其中《手》和《裸体》两幅作品,2006年2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分别拍得147万美元和136万美元,在世界十张最贵照片排行榜上位列第七和第八。美国女性摄影家辛迪·雪曼以化装自拍摄影闻名。她凭借《无题电影剧照系列》成为享誉世界的女性艺术家。她以自拍的方法,探寻女性的独立人格,同时她也成为将摄影发展成新的概念艺术介质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无题 96号》(1981),2011年5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拍得389.05万美元,成为当时最高价的摄影作品(如今排名第二)。今天,我们看这些照片,如果仅仅从成像、构图、制作上看,它们绝非十分出色,但它们的“先驱”性,却奠定了其在摄影发展史上无法撼动的地位,后人再出色的作品,也仅仅是“步人后尘”的模仿。 意义在照片之外 图虫摄影网负责人程新皓在《关于古斯基照片拍卖》一文中,提出“照片的意义在照片之外”。他认为,如果单纯看照片“本身”,无法了解照片的全部价值。然而这个所谓的“全部价值”却是个虚假的概念,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照片并不存在唯一确定的意义,意义是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赋予和改变的。而“照片之外”包含着时代背景,前人相关实践,作者的想法,历史中的作品被不断附加的意义,照片实际的展现方式等。这些加在一起,才构成我们所能具体谈论的照片。 影像作品在摄影师创作完成、发表(见诸媒体、展厅)之后,一旦进入拍卖市场,它的性质已然发生转化。影像作品拍卖价格主要由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作者(即摄影师的名气、地位);作品(即该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创新性、特殊性、稀缺性,涉及的题材、品相、现存数量、尺寸);附加价值(后人赋予的);商业因素(拍卖市场,社会流行)。 《莱茵河Ⅱ》采用的是古斯基在此时期的一贯创作手法。在其中,数字化的意义并未体现在其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上,反而成为一张与数码化传播背道而驰的巨幅照片的制造工具和意义所在。 程新皓解释,抛开这一切照片之外的东西,照片无法被理解。媒体疯炒的正是这一点。报道古斯基照片拍得高价,往往会把照片之外的东西剥离,只关注于价格本身。 佳士得欧洲战后及当代艺术部门主管弗兰西斯·奥特瑞德(Francis Outred)表示,这张照片的尺寸和技术是考虑因素之一,“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稀有性。在6个版本中,3个藏于公共博物馆,1个藏于私人博物馆,只有2个在私人收藏家手中,这次拍卖的就是其中之一。换句话说,这几乎是一张独一无二的作品。” 毋庸置疑,作者的知名度,对其作品的价格有很关键的作用。名家名作,理所当然备受关注、受市场追捧。除职业摄影师外,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009年拍摄的一幅照片《托博尔斯克的克里姆林宫》在2010年拍出175万美元天价,目前列在世界最贵照片第五位,其中原由似乎不言而喻。此外,之前拍得高价的美国画家、摄影家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牛仔》,甚至是对现成的广告影像的再拍摄。“挪用”人们熟知的万宝路广告的牛仔形象,以及与此相伴的“现实-拟像”之间的纠缠,才构成完整的作品。 荷兰摄影师达菲德·科亨·代·拉拉(David Cohen de Lara)曾撰文分享其看法。他认为,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价值体现不仅局限于它的艺术美可以取悦观众,其评判标准也不是单单看它制作得如何精美。艺术是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挑战人们固有的旧观念,刺激人的情感、激发人的思想。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在当时的条件下让我们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新的感知,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艺术与“工艺”的差别之处,后者更注重制作的技艺体现和作品的美感。多数在拍卖市场卖出高价的影像作品,都曾带动、创立或启蒙了摄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流派或潮流。 达菲德解释,高昂价值的作品,往往是最佳展现世界变化的作品。它们会展示出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不单作品本身是创新的,而且它让四周的世界都变成新的。像毕加索、梵高的作品,又如拍摄《三轮车》的威廉·埃格斯顿,他在一个视黑白摄影为正宗的时代,以其作品标示着艺术转向接受彩色摄影的演变,且揭示了摄影能够在日常的地方与物件上找到“美”及“象征意义”,展示了美国郊区隐藏的荒凉。 这种结合了人文、艺术、历史的摄影作品似乎充满象征意义,但以数十、数百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昂贵吗?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相比起世上最昂贵的绘画作品《玩纸牌》(The Card Players,售价2.5亿美元),似乎又不值一提。 走上价值评判台 《连线》杂志的雅各布·席勒(Jakob Schiller)提到,一位画廊专业人士“注意到一种趋势,摄影师正努力重新将自己定位为艺术家。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以高价出售,而非停留在传统的照片市场。” 程新皓认为,历史照片自有因时光而裹上的包浆。现代主义时期的画廊照片本就是冲着卖钱去的,在材质和摄影技术上下尽工夫。政坛人物的照片因其作者在其他领域的知名度而获得价值。而对于后现代时期的照片,则需要从摄影史的脉络上去寻找其价值所在。然而摄影史本身又是一个暧昧的东西,它也一直和画廊、艺术机构、摄影评论者的阐释与包装纠缠,资本的影子若隐若现。 影像在经过外人赋予它额外附加价值后,走上拍卖台,势必受市场的左右。无论是拍卖行邀请专业人士所做的评价、推介,还是市场风向的确立,都是按一定的市场规则在运行,而规则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又以商业最基本的“盈利”为最终目标。当哈姆雷特被塑造出来,被更广泛的拍卖现场之外的观众所见,这位孤独的王子遭到质疑甚至奚落也是正常的。 中国的影像拍卖与国际仍有很大差距。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曾璜指出,目前中国还没有国家影像收藏。在美国有500家文化机构(比如美术馆、博物馆)在收藏影像作品,而中国在这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由此造成中外影像拍卖价格的巨大差异。曾璜说:“《莱茵河Ⅱ》卖出400多万美元,没道理,可以说是泡沫。但中国清末民初的摄影作品,比如约翰·汤姆森的留影,在中国却只能卖两三万元人民币一张,也是没道理的,是被低估了。” 华辰拍卖影像部经理李欣称,中外影像拍卖的差距,应该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影像收藏、拍卖刚刚起步,摄影刚刚由艺术收藏中的从属地位独立成为体系。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影像收藏与拍卖,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面对未来,任重而道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15:51 , Processed in 0.0162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