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2-7-23 14:23| 发布者:cphoto| 查看:1538| 评论:1|原作者:公茂栋|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签约摄影师专稿

摘要:与会专家学者对岱崮地貌的形态特征、地层结构、形成演变、学术价值、景观特征、保护利用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与会的学者专家到野外实地考察 与会的学者专家到野外实地考察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郭永盛 ...

与会专家学者对岱崮地貌的形态特征、地层结构、形成演变、学术价值、景观特征、保护利用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与会的学者专家到野外实地考察

与会的学者专家到野外实地考察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郭永盛

中国当代徐霞客、广东省旅游文化学会会长 李存修

鲁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王 庆

蒙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开国(右一)向与会的专家学者颁发“蒙阴县岱崮地貌研究保护发展顾问”聘书

岱崮地貌
 
 

       2012年7月20至22日第一次岱崮地貌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蒙阴县举行。会议由山东省地理学会主办,来自国内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学术交流,对岱崮地貌的形态特征、地层结构、形成演变、学术价值、景观特征、保护利用等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对今后的岱崮地貌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
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就相关问题形成了一致认识:
       一、关于崮的地貌学研究。在地貌分类系统中,崮是方山地貌的一种类型,山东沂蒙山区当地习惯称其为崮。方山的形成包括软硬互间的平缓地层、长期缓慢抬升的构造运动条件和较强的外力侵蚀作用,国内外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地区不为多见。崮在沂蒙山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以蒙阴县尤其是其北部的岱崮镇最为集中、典型。因此,当地人民群众和部分学者将其称为“岱崮地貌”。岱崮地貌具有构造地貌、喀斯特地貌、岩石地貌及流水地貌的特征,但又显著区别于以上各种地貌成因类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形成演变规律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关于岱崮地貌的学术价值。岱崮地貌在地貌分类中的地位与意义,岱崮地貌的分布规律、形态特征、组成结构,岱崮地貌的演变趋势与模式,岱崮地貌的形成基础、自然环境和形成机制等,是岱崮地貌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学术界认为,岱崮地貌的形成是该地区大面积、平缓的寒武系石灰岩及砂页岩层,在长期的缓慢构造抬升及局部断裂构造背景下,由于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等作用而成。但是,关于岱崮地貌的针对性研究成果罕见。弄清上述问题,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学中关于崮形方山研究的薄弱局面,丰富大陆风化及陆地碳循环研究,而且可深化对沂蒙山区尤其是蒙阴县地质地貌条件、生态环境特点的认识。
    三、关于岱崮地貌的景观价值。作为一种地貌景观类型,岱崮地貌具有重要的成景价值。其平而小的山顶、转折显著的坡形、形态各异的轮廓、密集成群的山体,连同附着于其上的植被、土地利用、村落和历史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山岳地貌景观,能够满足人们对神奇的自然景观审美的精神需求,以及休闲、养生需要。与著名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地貌景观相比,蒙阴地区的崮形方山群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
四、关于岱崮地貌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蒙阴地区的崮形山体处于地貌发育的中年期,在该地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其演化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蚀退,乃至最终消失。目前,崮顶已进入残存状态,有些甚至侵蚀殆尽,成为砂页岩秃山。因此,岱崮地貌景观的保护十分迫切。为了更好地做好岱崮地貌景观的保护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当前岱崮地貌景观利用的主要方式应为学术考察、科学普及、生态观光、特色农业、民俗体验、休闲养生等。鉴于其保护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建议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摄影报道:公茂栋)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8 10:17 , Processed in 0.0198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