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血液中融着戏剧 汉语莎翁获认可(图)

2012-8-2 08:45| 发布者:cphoto| 查看:732| 评论:0|来自:东方早报

摘要:普通话版《理查三世》在著名的环球剧院里彩排。     张艺谋为伦敦奥运造势,正在重排《图兰朵》。   早报记者黄小河   7月22日,在央视体育频道播出的“伦敦行动”系列专题节目中,观众们跟随纪录片《春满英 ...
普通话版《理查三世》在著名的环球剧院里彩排。  
普通话版《理查三世》在著名的环球剧院里彩排。  
 张艺谋为伦敦奥运造势,正在重排《图兰朵》。  
张艺谋为伦敦奥运造势,正在重排《图兰朵》。

  早报记者  黄小河 

  7月22日,在央视体育频道播出的“伦敦行动”系列专题节目中,观众们跟随纪录片《春满英伦》的镜头探访了伦敦奥运来临前的当地文化盛事——莎士比亚戏剧节暨奥林匹克文化节,并倾听了与之相关的、五个中国人在伦敦的故事。

  这五个人分别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香港舞蹈演员黄铭熙、在英留学生董一燃、话剧经纪人袁鸿和电影导演张艺谋。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参与到英国伦敦奥运文化之中。伦敦奥运会让这五位身份不同的中国人,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对于奥运的态度大声表达,恰如导演丹尼·博伊尔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运用的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台词:“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

  《春满英伦》导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导演梁迈回忆,其在伦敦时住在海德公园对面的酒店,他经常能看到很多人跑步,英国人把体育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至于戏剧,梁迈告诉早报记者,“英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真是烂熟于心,他们的文化跟他们的生活习惯、精神水准有很大关系,看戏绝对是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人对体育没功利心”

  东方早报:你之前对伦敦的印象和你这次去伦敦的印象有区别吗?

  梁迈:我之前没有去过伦敦,这次去和我心里的感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之前对英国的印象不是特别好,这都要怪《雾都孤儿》,让我觉得伦敦就是一个雾都,可能污染很严重,前一阵又是金融危机,又是工业的迅速衰老,没有好印象。但我这次去了以后,内心有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完全不像我想象当中的伦敦。

  首先它环境非常好,奥运的氛围不是那么的热烈,我离开幕式不到一个月去的时候,从机场出来,看到了赞助商广告上有一个奥运会的标志,也跟奥组委一点关系都没有。第二次看见,就是去酒店的路上,经常会看见一个楼上面有一个大的(奥运会)标志,之后,我就再也没看到过。

  我后来还问了中国驻英大使馆的文化处处长,怎么看这个问题?他说,这就是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差异问题,当然你别看英国看似没有大肆宣传,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时候开幕,哪一天该干什么,他们真的很淡定,奥运会前期的景象看似还不如莎士比亚戏剧节热闹呢!但在英国,体育真是深入人心。我们就住在海德公园对面,经常能看到很多跑步的,我们还跟拍了一个热爱体育的英国青少年,他们家旁边就是一片绿地,他们经常在那儿踢球,不是为了胜负,就是为了锻炼、娱乐。我跟他们聊天,觉得他们对体育丝毫没有功利心,只是把体育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

  东方早报:有人说,英国当地文化人还是不太欢迎奥运会,因为奥运会带来的商业氛围有可能会破坏当地固有的文化氛围,对此你怎么看?

  梁迈:这是有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角度来说,奥运会在他的家门口举办,可能会触及他的某些利益,奥运一来,到处都是人,肯定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奥运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国际影响力、经济实力的机会,它夹杂了商业、文化等更加丰富多彩的平台。

  特别是文化参与进来以后,使体育显得不那么枯燥,因为我们看体育比赛,往往就是赢和输的问题,那体育比赛之后怎么办呢?这些游客不能从早到晚看比赛,所以,伦敦这方面做得不错,它有一个很长的奥运文化季,甚至会延伸到奥运之后,因此,当你看体育比赛间隙的时候,去看看英国的戏剧,这非常有意思。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来自36个国家、37种语言的交流。

  像王晓鹰导演在《理查三世》中用了很多中国符号,请了三个京剧演员,加了很多唱念做打。片子中那个孟加拉版的《暴风雨》,根本就完全没有英国戏剧的风格了,又唱又跳、又打鼓的,他们都是把自己国家的文化符号,以莎士比亚戏剧为载体,在伦敦进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就像《暴风雨》中的那段台词,“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博伊尔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选择了《暴风雨》放在开幕式上,因为英国就是一个岛,在这样的一个岛上,有来自36个国家、37种语言的人,像一个大家庭的聚会。

  “莎翁戏融在他们血液中”

  东方早报:普通话版《理查三世》在英国首演之前出了状况,环球剧院为他们解脱了困境,王晓鹰一直在片中夸赞英国人的敬业态度,虽然首演变成了一次裸台式的演出,又是用中文演出,但还是博得了英国观众的喝彩。

  梁迈:对,英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真是烂熟于心。当时有一个细节,王晓鹰导演在排练的时候,男主角手里拿了一串小佛珠——当时所有的服装道具都在船上,因为天气原因,到了港口却靠不了岸,所以他们不知道从谁手里拿了一小串佛珠。

  王晓鹰当时就说,“这个哪行啊?!”因为不是电影,可以给一个特写,那么大的一个剧场,谁能看见他手里拿着这么一小串佛珠,所以王晓鹰就随口一问,“谁还能找到(大一点儿的)佛珠?”当时所有人都傻了,哪儿找去呀?要知道英国哪儿有卖的也行,真找不着!

  没想到,5分钟后,环球剧院里的一个英国姑娘就给王晓鹰拿来三串大小不同的佛珠,就5分钟!当时王晓鹰非常高兴地挑了一串,回头就跟我说,“梁导,这就是莎士比亚!”

  说到他们的观众,就像你说的,真的非常专业。因为在英国演出,不像在中国会打字幕,同期翻译,他们只是每场有个提示,就是大概告诉你是要演一个什么内容。我们当时看买票的,三分之二都是英国人,他们该笑的地方笑,该鼓掌的地方鼓掌,王晓鹰想出的所有的彩儿,他们都应和了,为什么?因为莎士比亚戏剧对于他们来讲,可以倒背如流,完全已经融在血液中了,他们在心里已经同期翻译出来了,而且英国人对于看戏,完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点我也特受感动,你要买戏票还真不容易,可以买站票,5英镑一张,其实很便宜。因为他们太热爱戏剧,票一抢而光,他们的文化真的跟他们的生活习惯、精神水准有很大关系。他们晚上绝对不会(去)KTV,或者打麻将、搓饭,人家就是看戏。

  《火的战车》的发行是戴安娜绯闻男友的父亲

  东方早报:你为什么觉得《火的战车》能够代表英国电影?

  梁迈:当时开会的时候,张斌(央视体育中心体育新闻部副主任、“伦敦行动”总策划)希望我做英国电影和莎士比亚戏剧节两个内容。我就问他,“英国这么多电影,我要做哪个?”他对我说,“你能不能着重谈一谈007和福尔摩斯?”但这两个人物都是臆造出来的,我觉得我们是体育频道,其实应该找体育电影,或者跟奥运有关系的这种电影,我跟他推荐了《火的战车》。这片子得了1982年奥斯卡奖的4座奖杯,而且《火的战车》里的人物是真实的人物,利德尔(电影主人公的名字)并不是臆造出来的,他又是生于中国死于中国,跟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讲述的又是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发生的故事。我觉得它跟奥运、跟体育、跟中英两国都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张斌就同意了,我就拍了第二集《神圣的终点》。

  东方早报:这个电影背后还有什么故事?

  梁迈:我在采访《火的战车》的导演的时候,了解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他告诉我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英国电影,但是英国一分钱没出,他当时筹备了两年,找不到投资,最后找到的资金,一半来自于美国,一半来自于吉卜赛人。而且投资只有600万英镑,和今天比,真是一个小制作。

  这个片子的演员在体育方面进行了3个月的训练才开始拍摄。后来拍摄完成之后,电影没有人肯发行,都觉得这样的片子不赚钱,最后谁发行的呢?就是戴安娜(王妃)绯闻男友的父亲,他在伦敦有一个最豪华的百货公司。他为什么接下来了?第一,他还是喜欢这个电影,第二是想讨好英国政府,因为是讲的英国的事情,没想到买下来之后,它在北美连续几周都占据着票房榜首的位置,让老板赚了很多钱,所以英国人有时候还真是太保守了(笑)。

  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有哪些语言的莎翁?

  中国国家话剧院普通话版《理查三世》 

  英国聋哑人手语版

  《爱的徒劳》

  美国团体Q Brothers嘻哈版《奥赛罗》

  新西兰原住民剧团毛利语版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南苏丹共和国剧团

  朱巴阿拉伯语版

  《辛白林》

  阿富汗演员达里语版

  《错误的喜剧》

  巴勒斯坦拉马拉阿什瓦剧团

  巴勒斯坦阿拉伯语版

  《理查二世》

  以色列哈比马国家剧院

  希伯来语版

  《威尼斯商人》

  波兰演员波兰语版

  《麦克白》

  巴西演员葡萄牙语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

  印度演员印地语版

  《第十二夜》

  香港演员粤语版

  《泰特斯》

  (共37种语言演绎莎翁戏,以上为部分名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15:50 , Processed in 0.0164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