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鹏:媒材绝非“救摄良方”

2012-8-6 15:50| 发布者:cphoto| 查看:853| 评论:0|原作者:宋志鹏|来自:宋志鹏博客

摘要:中国教育的失败,败到了大家连网上骂娘都懒得一骂的地步,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中国的摄影教育显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大家 ...
 中国教育的失败,败到了大家连网上骂娘都懒得一骂的地步,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中国的摄影教育显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大家茶余饭后实践摄影谈论摄影的兴致却日益高涨。拍着拍着,谈着谈着,有人忽然发现:摄影器材的门槛真是越来越绊不倒人了——人人手里都握着一台单反,而摄影技术的门槛也是越降越低了——对焦测光越来越智能准确,各色型号的滤光片和繁复微妙的暗房工艺也被抛弃了……

    在全民皆摄、手机像素千万级的当下,如何与摄影爱好者拉开距离,如何给公众乃至自我一个精英化权威化的幻像,成了很多摄影家和摄影掮客们的深层焦虑,而克服这种焦虑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对当下弊病百出的摄影教育问诊把脉,献计献策。

    这本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的摄影教育,的确需要一些有学术水平、有责任意识、有国际视野、又了解国内实情的人来操刀改制,促进发展。但不幸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诸多的网站与论坛上,看到了一些国内颇为知名和活跃的策展人,针对中国摄影乃至摄影教育的现状,开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救摄良方”,本来人人都有言论自由,把不准脉也就罢了,可更令人震惊的是:其言之凿凿的论据,细究起来居然那么荒唐可笑。

    在一篇名为《认同的危机:管窥当今中国摄影教育》的文章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摄影,既不缺乏在艺术思想上有天分的艺术家,也不缺乏具有社会批判眼光,具有社会公平正义感的摄影家。因此中国的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都做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但是,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都只是模仿了西方的构图样式和外观风格,都太小儿科,远远比不上一种关注摄影媒介、摄影工艺、摄影材料等“摄影媒材语言”的“纯摄影”。

    在这里,我想大家很难理解作者所谓的“摄影语言”到底有多宽泛的内涵,“摄影语言”到底是一个学术用语呢,还是一个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赋予它无尽所指的乌托邦词汇呢?光线、色彩、影调、线条,构图……难道这些不是摄影人心中约定成俗的摄影语言的最普遍的含义么?

    如果这不是摄影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蓝晒工艺、重铬酸盐工艺、胶棉湿版工艺、铂/钯金印相工艺等等才算是摄影语言的主要方面的话,谁会认同这个主次不分的“摄影语言”的定义呢?而且作者以“媒材语言”来概括之,而媒材语言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是什么呢,作者似乎并没有给出,这难免让人怀疑:“摄影的媒材语言”只是作者为了使行文貌似学术而自编自造的一个词。

    虽然我十分怀疑西方有没有摄影的“媒材语言”这么一说,可不能否认:摄影的古典工艺确实是存在过,而且现在也一直是存在着的,但问题是:以古典工艺进行摄影的人,或者以古典工艺做出来的摄影作品,就真的像作者在文中所言的那样,更加“有核心价值”更加“艺术”么?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黄诗云的毕业论文,对于这个问题的考证和解答吧:

    “英语中与中文中“古典工艺”相对应的词语有三个:“Alternative Processes”、“Non-silver Processes”以及“Historical Processes”。其中,“alternative processes”最为常见,直译为“替代工艺”,在摄影学科中翻译成“非主流工艺”或“另类工艺”更为合适。依照其字面意思,只要不是当今摄影图像制作的主流手段均被称为“alternative processes”。“non-silver processes”译为“非银盐工艺”,它是“alternative processes”一词引入摄影之前对这些工艺的主要指称。

    在中文语境中,“古典”一词有“古代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意思,而当称其为“传统工艺”时,它指的是“相对于现代工艺而言、在手工技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精巧的技艺加工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带有明显的历史承传性。而在英语中“alternative”指(两者或两者以上)之中择其一的、 可替代性的、非正统的,非主流的。不单在摄影,还有在多种生物工程、冶炼、化工等都有其各自领域内的“替代工艺”。它们指的是在某些条件不足或非标准情况下使用,可以获得相同或近似结果的方法。

    语言指称上的区别导致了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对这些工艺的看法大有不同。最直接来看,10 年前还在普遍使用的胶卷、相纸在数码摄影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已经明显于“alternative processes”,而要把它们归入“古典工艺”,中文使用者接受起来恐怕有困难。

    更深层看,受这样的命名的影响,中国的实践者意识中总是突出这些工艺的古老、前现代,往往强调历史传承。由此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是:人们的思维往往惯性地将这些工艺的作品以及对此的实践与古典主义、古典艺术相联系,认为这类作品也应该是典雅的、优美的。

    一些实践者从古典工艺作品的效果考虑,认为古典工艺作品要比数码作品更加迷人,其系于古典时代而“似乎有很多的令我们不舍得东西”,“恰恰蕴含着当今时代缺失的人性及美学精华”。同时,区别于机械制像的精确完美,手工制像画面灵动、难以复制。这种论述中经常使用“美学精华”、“美学意义”之类过于空泛、浪漫的词,它们本身也是有待解释的,用它们来诠释的古典工艺,只会使人们卷入更大的谜团。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作为一句“万金油”式的表扬,被用来形容任何叙述者想要肯定的那一类作品,使作品的评价失去公允。还有人认为古典工艺能够带来很多新奇、意外的视觉效果,因此值得尝试和鼓励。但是我们的文明发展显然已经超越了那个歇斯底里一味求新求异的阶段,单纯为新奇的效果而做,古典工艺实践只能与杂技同属一流。”

    从以上黄诗云的考证我们可以得出:古典工艺摄影,即“Alternative Processes”,是一个十分中性的词汇,毫无证据显示采用了古典工艺的摄影,就更艺术、更牛逼,更有所谓的自身价值,采用什么工艺来实践摄影,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已,而在中文的语境中,由于“古”代表了古老,“典”代表了“庄重高雅”“重要”等等褒义,使得中国的摄影师,还没看拍的是什么以及拍的怎么样,一听是“古典工艺摄影”就自贱三分莫名崇敬。

    而更加迂腐的观点是:古典工艺只适合拍摄“优美、古老、诗意”的对象,中国的很多摄影古典技法的践行者,其拍摄内容往往都是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花花草草鱼虫风景,可谓说古不古,说新不新(毫无当代性),却又全都积极参加当代摄影大赛或者新锐评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退一步来说,即便黄诗云没有做这番考证,《认同的危机:管窥当今中国摄影教育》这篇文章的论据也是极其站不住脚的:

    按照媒材论者的逻辑:如果摄影的艺术性和自身价值是建立在摄影媒材基础上的,那为什么摄影在二战后(甚至是20世纪70年代后)才得到了艺术界的承认呢?如果摄影的艺术性和自身价值建立在媒材基础上,为什么在银版摄影法、湿版摄影法最最盛行也是做得最好的年代里,摄影不但没有取得艺术界的承认,反而在古典工艺最盛行的年代里,沦为绘画和科学的奴仆呢?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媒材论者紧接着列出了摄影史上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大家名单:希尔和亚当森、卡梅隆夫人、纳达尔、爱默生,到20世纪的斯蒂格利茨、斯泰肯、阿特热、桑德、纳吉;乃至史川德、曼·雷、韦斯顿、埃文斯、科特兹、布兰特;甚至是海因、卡帕、弗兰克、阿勃丝、罗伯特·亚当斯、布拉沃、卡拉汉。

    并声称这些重要大师及其经典作品,其核心部分,几乎全都在遵循着摄影的“语言话语系统本体”来展开。他们逐渐将新闻报道摄影、商业摄影等摄影的其它功能性,从摄影中剔除,从而仅存摄影本身,即探讨摄影中的影调节奏、微妙复杂的反差、精致的构图方式、高超而又极具个人风格的制作工艺,进而使其摄影语言保持高度纯化。

    我们实在想不通:名单中的阿特热、桑德、海因、卡帕、弗兰克、阿勃斯、罗伯特亚当斯这些人在摄影史上所取得的成就,跟摄影媒材有什么关系呢?至于生活在干板时代以前的希尔和亚当森、卡梅伦夫人和纳达尔,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本身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自己涂布玻璃板和配置药水,我们不能因为人家不得不用某种工艺技法,就说别人的艺术成就和摄影价值是建立在媒材基础上的,这就好比石器时代的人,不得不在洞窟石壁上用彩色矿石作画,难道我们现在要把洞窟壁画的艺术成就归结于“石壁”和“彩色矿石”么?

    媒材论者极力想把这一长串在摄影史上响当当的名单,与“摄影媒材”,进而与“艺术”扯上关系,可惜名单里的许多人,根本就是蔑视艺术甚至是坚决反对那个精英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大写的“艺术”的,“相机产生的东西是否包括在艺术类别里,是无关紧要的”保罗斯特兰德在20世纪20年代写道,莫霍利纳吉则宣称“摄影是否产生艺术是一点也不重要的”。

    接下来,更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媒材论者居然祭出了苏珊桑塔格这面摄影评论的大旗,文中说:“苏珊·桑塔格在她的《摄影小结》一文中指出,“摄影首先是一种观看方式,它不是观看本身”

    紧接着,作者就采用中国评论界典型的做法,对这句话进行上下文语境的剥离,为我所用,开始天马行空地歪曲阐释和利用:

    “当这种观看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摄影的观看方式的时候,其自身必会遵循一定的语言本体,而这语言本体则是一种不断地建立在后期制作和前期拍摄基础上的观看方式。如果你在暗房中做不到、做不出的东西,你在现实的拍摄中就看不见。”

    桑塔格是这个意思么?我们来看看桑塔格在《摄影信条》一文中的一些完整表述:

    “那些依然参与定义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人,总是试图固守一定的阵地。但固守阵地是不可能的:任何旨在把摄影限制在某些题材和某些艺术的企图,不管被证明多么有效,都注定要受到挑战和崩溃。因为摄影的本质是,它是一种混杂的观看方式,并且在有才能者的手中,是一种绝无差错的创造媒介。

    有那么一个短暂的时期,约摸从施蒂格里茨到整个维斯顿时代,似乎树立起了一个评价照片的牢固观点:照明的无可挑剔、构图的熟练、被拍摄对象的清晰性、焦距的准确、晒印素质的完美。但是,这个一般视为维斯顿式的立场——基本上是以技术标准来衡量一张好照片——现已破产。(由维斯顿把伟大的阿特热贬为“不是一位出色的技术家”,可见其标准的局限。)

    是什么立场取代了维斯顿的立场?一种要包容得多的立场,其标准已经把判断的中心从被认为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物件的照片,转移到被认为是“摄影式观看”的例子的照片。摄影式观看绝不会排除维斯顿的作品,却会包括大量以前被斥为取法构图技巧的无名、不摆姿势、照明粗糙、布局不对称的照片。”

    由此可见:桑塔格所谓的摄影是一种观看方式,与摄影的媒材与工艺属性毫无联系,桑塔格所谓的摄影是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恰恰是指摄影解放了我们固有的关于“高品位”“低品位”“正典的”“业余”的观看心理。

    桑塔格说:“摄影的品位倾向于也许还必然是全球性的、兼收并蓄的,放任的,这意味着归根结底必须否认好品味与坏品位之间的差别。摄影争辩家们旨在树立正典的种种企图令人觉得单纯或无知。摄影创造了对碎片的喜爱,引起了对卑微生活、稍纵即逝的运动以及光效的研究兴趣。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的摄影部主任约翰萨考夫斯基赞扬摄影可以从“深刻地平庸”的“题材中哄骗出来”的东西。”

    桑塔格都说得这么明白清楚了,实在不理解作者怎么好意思把她老人家的原意歪曲成那样。

    说回中国的摄影教育,摄影的媒材工艺等研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也十分赞同作者把摄影教育做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划分,作为金子塔尖的摄影专业的学生乃至研究生博士生,理应对摄影的媒材与工艺有所了解和研究。但对于摄影媒材与工艺的了解与研究,远远算不上中国摄影教育的当务之急。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摄影教育的当务之急呢?

    我们来看看美国视觉艺术学院(SVA)摄影本科生的课程表就知道了(这个课表摘自朱喆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d6a48010115s8.html,研究一下,我们就知道我们到底差在哪里了)

    第一学期课程:
    周一
    12点开始上的Media Criticism(W21C-608C),一直想上这么一门关于媒体批判的课,这个时代很多时候媒体的导向太严重,导致很多时候所谓的客观视角完全不存在。正义在缺少事实的情况下也成了伪正义。这门课注重于发掘媒体在当代社会的左右,它是如何影响媒体进程的,信息和宣传的区别,思想如何控制民主社会的进程,如何鉴别偏见,冲突,不实,审查,视觉传达如何磨砺我们对于性别,种族以及阶级的态度。

    周二
    一早9点先是Photo on Assignment(E21-601A),这门课是教如何在技术和流程上和顾客打交道。
然后是sva最"臭名昭著"的Marcia Lippman的Critic(E21-203A),这个老师有点像是初中的班主任,网上对她的评价也是两边倒,要不然说她是真正帮助学生开发潜能的老师,要不然就说她粗鲁无礼不尊重人。她要求你有汗水有智慧还能阐述出含义,也不允许偷懒。让大家都知道Professor Lippman的当然就是她课上持续传来的哭声。当我第一次听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上她的课了。这门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风格同时进行探索。

    周三
    当代摄影历史(E21-TBA)。强调过往40年,分析作品和文字化风格。

    周四
    中午到3点先上Foley Gallery的老板Michael Foley的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E21-208A),主要就是看行业是怎么运作的。本来打算选Avedon家族的Elizabeth Avedon的,但是Foley的涉猎范围更广。晚上是Clay Patrick McBride课,这个全身纹身的摄影师放到中国绝对当不了老师。但是他用光的记忆却让人惊奇,精致且优雅。

    第二学期课程:

    周一
    3点开始的Critical Eye,是出版人和评论家Lyle Rexer上的,注重当代艺术批判,主要还是个写作为主的课。

    周二:
    中午到3点还是Marcia的Critic,然后是Art&Politic(804B)的人文课,探讨艺术家是如何对社会变革作出反映的。

    周三
    中午是Digital Photo(519A)课程,老师是Reed+Rader里的Rader,他们是最早做动态时尚gif的人。之前去他们的讲座,也是美国农村到大城市追梦的故事,然后是Surrealism Literature(2AV-TBA),超现实主义文学。

    周四
    还是一样的Studio课程。

    不管这个课表是大二的还是大三的,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美国视觉艺术学院的本科生课程安排是极其重视“媒介批评”“当代艺术批评”“摄影史”与“人文探讨”“文学修养的”,而中国的高校摄影教育,除了重视“摄影技术”“ps技术”外我们还重视过什么听说过什么呢?甭说什么媒介批评、当代艺术批评,就连摄影史都是松松垮垮流水账一样糊弄过去毫不重视的。

    对于一个丝毫不熟悉摄影史、根本不晓得艺术史、更分不清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也没接受过美学思想与哲学思维训练,且在中小学教育中想象力求知欲创造力乃至个性都被扼杀殆尽的高三毕业生来说,某些国内的摄影策展人,在他们考上高校摄影专业后,居然不建议他们去猛补这些他们最为缺失的精神给养,而是蛊惑他们去刻苦钻研什么媒材技法。真是让人深感南辕北辙错得离谱。

    既然我们谈的是大学摄影教育,而所谓的好的摄影教育的标准是西方的或者美国的,那中国差在哪里,其实只要把双方高校摄影专业四年的课程安排对比一下,我们就能得出大致的结论。而媒材论者洋洋洒洒几千言,一会说西方如何如何,一会说美国如何如何,但最后却把中国摄影教育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欣赏原作经验的缺失、对摄影媒材技法的钻研不足,这难免让怀疑:您又对西方了解多少,您又在美国呆过多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00:57 , Processed in 0.0184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