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如火如荼的伦敦奥运会注定成为焦点。科技使得奥运会新闻图片的速度、质量、数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各大通讯社在十几天内的发稿量均达数万之多。上千名摄影记者使尽浑身解数,为伦敦奥运会留下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宣泄着这样那样的情感,目的就是为了——拍出最好的照片,在第一时间吸引你的眼球。 抢时间 科技进步在伦敦奥运会改变了1500名摄影师的游戏规则,所有人都在追逐着运动员的终极影像。路透社记者白琳达·古德史密斯在8月7日撰文称,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百米飞人大战,加拿大短跑名将本·约翰逊以9秒79的成绩冲过终点,而报纸需要1个半小时才取得照片;转眼看伦敦奥运会,博尔特以9秒63闪电般打破奥运会纪录,各大新闻通讯社不到3分钟就能把最新的飞人的照片发布出来。 美国《体育画报》的摄影师斯蒂文·范说:“我们现在以新闻和速度打败了电视媒体。这就像是运动员、媒体和体育迷们置身于一场电视真人秀中……” 对于聚焦奥运的各大媒体来讲,时效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摄影记者都配备了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将刚刚“出炉”的照片迅速发至新闻中心,整个发稿过程更像生产车间。 路透社的布局是55个摄影师,17个图片编辑,25个图片处理人员。其摄影记者只负责拍照片,后台的编辑负责编辑照片。摄影记者也不需要去写图片说明,只需说几句比赛的简况,最大限度减少发稿时长。图片编辑要盯着事件的发展进程,不断和现场摄影师沟通,了解照片拍摄的语境。随后,照片就到了图片处理(processor)那里——撰写图片说明,加上技术信息,还要对照片做白平衡剪裁、锐化等处理。路透社现在使用的技术能让摄影师同步了解图片编辑在电脑上选择了哪些照片发稿,这样他们也可以知道图片编辑是不是可能会速度太慢,从而错失了抢新闻头条的时机。 盖帝图片社组建了一支覆盖2012年伦敦奥运会各个方面的摄影记者队伍。技术人员在奥运开幕前几个月就开始计划拍摄位置。摄影记者只需把卡插进专门的渠道就能传照片。编辑就在媒体中心,奥运赛事图片拍摄完成数秒钟后即被上传到网站。 新华社摄影记者的每天每个拍摄项目、摄影内容等均做了详细部署。为保障发稿需要,还租用专线,实现了奥运照片现场采编签的“一条龙”发稿模式,两分钟内上传即时图片。28名摄影记者、8名图片编辑、3名发稿人打起配合战,高速运转。对图片编辑来说,需要将成千上万张图片,按照新闻性、精彩程度进行筛选、剪裁、翻转等处理,并添加图片说明。其间,摄影师和编辑拼的是眼力,抢得是时效。 纽约时报记者道格·迈尔斯为缩短发稿时间,对自己的拍摄习惯进行了调整:“针对网站发表的照片,我会把照片的构图拍得紧一些,因为没有后期剪裁照片的时间。照片会直接从我的相机到编辑的笔记本上然后发到网络上,所以我要拍摄的画面紧凑,曝光也要非常小心。” 拼设备 为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最具价值的新闻镜头或最具美感的画面,各大通讯社和媒体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各式豪华装备。赛场边的各种“黑白大炮”形成了一道风景线,这些器材的价格也令人咋舌。有的摄影记者的装备和各种通讯器材总价高达人民币30万元。网上热传的一张百名奥运赛事摄影记者的照片,有人估算了照片内记者的行头,总价高达人民币3000万元。 奥运会的拍摄工作由多种题材组成,除各大赛事外,开幕式、场馆、观众等都是摄影师要捕捉的画面,往往一场比赛需要一人控制多台相机来拍摄。盖帝的摄影师斯垂特·莱卡在伦敦拍摄时带了4部相机,日常摄影包中放了两台佳能1D X,另外两台1D Mark Ⅳ用来远程遥控拍摄。他拍的99%的照片来自手中的相机,遥控相机会在尝试独特的画面时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他还配备了一支400mm F/2.8,两支70-200mm镜头,一支16-35mm F/2.8广角镜头和15mm鱼眼镜头。此外,闪光灯、脚架、魔术臂、电池、存储卡、电脑、证件,一个都不能少。 新奇的配件还包括望远镜,中新社摄影记者廖攀就拍到一名用望远镜在伦敦奥运游泳馆寻找新闻点的同行。 为了能拍摄到更精彩、奇特的角度,伦敦奥运会主要场馆的屋顶都装了可遥控的自动相机,而全景相机能对观众席近距离拍摄,这在奥运会开始前的数月甚至数年就开始筹备了。盖帝的摄影师就直接将含有机械手臂的相机架在天花板等地点,通过屏幕和遥控器取景和拍照。路透社今年使用了11部摄影机器人拍摄,装备了佳能1D X,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拍摄照片,摄影记者只需通过操纵杆对摄影机器人进行移动和变焦操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路透发布诸多多重曝光的照片的原因。 另一边,体型消瘦的盖帝摄影师阿尔·贝洛把潜水服穿在身上。一台相机安放在水下1米的位置,镜头外面套着碗形的透明防水罩。水下摄影师使用手动遥控器来操作相机快门,通过电缆连接池底的相机。在奥运会比赛期间,贝洛和同事克莱夫·罗斯、亚当·普雷蒂在泳池里度过的时间超过菲尔普斯,他们轮流工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不过,这也让水上运动中心每晚都会出现奇怪的景象:在比赛结束后,大家纷纷游向安放在池底的水下相机——泳池里相机多了,想拍到与众不同的画面就更难了。有时,摄影师的相机等待一整天,才能拍到某位游泳选手出现的画面。贝洛说,“水里没有运动员,你只能自己想象:这里即将出现什么景象,这边是运动员入水的地方,可能会形成反射……” 比体力 摄影记者每日都“荷枪实弹”穿梭于各个场馆之间,有人说,不说使用率有多少,光看着一大堆器材都觉得累。 盖帝的摄影师莱卡说,奥运会比赛现场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在开始几天一天可能需要拍摄四五场比赛。他还表示,永远不会坐下来想还要不要拍摄。总有能拍的精彩瞬间,就看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英国每日邮报摄影记者安迪·霍普已参与了4届奥运会的报道,他说摄影记者忙碌得没时间吃东西,常常背痛难忍。 刚刚从伦敦归来的盖帝摄影师李锋在微博上说:“拍摄了26天,毕竟四年一次,天天满负荷工作,英国的食物实在不敢恭维,偶尔得空就去唐人街补充营养,结果回来一上秤,还是少了5斤。” 经历了伦敦奥运会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邢广利说,对于观众来说,奥运会是鲜花、掌声、金牌,或者是失落、喜悦的百感交集,但是对于记者来说,奥运会意味着他们专注拍摄的那些场比赛。 卡位置 最先进的装备和好运气仍不足以让摄影师战胜对手。路透社白琳达·古德史密斯在其文章中提及,曾参加过8届奥运会报道的路透社英国首席摄影记者迪安·马汀斯认为,奥运会并不仅是一个关于体育的故事,它也是新闻故事,做足功课才是王道。他举例说,他在体操比赛的看台上认出了美国体操运动员道格拉斯的母亲,因为他知道这位被称为“飞翔的松鼠”的体操冠军如果表现出色就会冲向母亲庆祝,所以他在最佳位置做好了准备。 纽约时报的博客Lens对该报纸参与奥运报道的摄影记者常·W·李做了采访,他的经验是:要想在画面发生前拍摄。杰德·雅各布松是第7次拍摄奥运会。在障碍赛中,他得到了进入内场的通行证。他很惊讶,自己居然能距离比赛那么近。他用了鱼眼,和同行的其他摄影师一起躺在地上,距离这个水坑只有10厘米:“真是太让人兴奋了!” 有时候一两步的差异可能就决定了摄影师位置的好坏,摄影师常常为争抢好位置而发生摩擦。而为了缓解敌意,伦敦奥运会出台了一条新的规定,禁止摄影师用几个小时占着一个摄影位置。 当然,也有例外。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国联系图片社的大卫·伯耐特一出场就拍摄了名将玛丽·迪克在跑道上摔倒的经典照片,这张照片是他在终点附近对挤在一大堆人里感到厌烦后,拿着自己的设备沿着跑道走时拍摄到的。“现在要拍这样的照片太难了,不是照片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视觉超载的时代里”,伯耐特说。 求新意 奥运图片大战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同题竞争”,全世界人都在同看一场开幕式或比赛。电视直播已扫描到赛场内外的各个角落。各大通讯社数以万计的照片发稿量已经能称得上“全景奥运会”了,但在此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新闻要素及情感的满足,求新求变求创意成为摄影师的新目标。 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认为,技法并没有更新的,关键看谁用得得当。目前,几乎所有所谓的创新技法以前都有人用过。按现今的技术和器材,拍清晰度高的照片并不是那么难了,所以大家拍的照片更讲究意境和氛围。说到技术创新,最关键的是观念的创新。 路透社总结,本届奥运会最精彩的照片包括从水下拍摄的菲尔普斯在泳池中劈波斩浪,到远距离拍摄的威廉王子搂着妻子凯特王妃在自行车赛场观看比赛,以及伦敦塔桥下奥运五环标志和一轮明月组成的艺术“六环”照片。 不同于惯常的多重曝光照片,路透社的迈克·布雷克和布瑞恩·桑德通过相机或借助Photoshop完成了一组照片运动场内的“多重曝光”照片。摄影师肖恩·伯特利尝试3D拍摄,以手持单脚架搭配两台相机进行拍摄,目前是以两台佳能5D Mark Ⅲ 进行作业,并使用StereoPhoto Maker软件制作出3D影像。李锋拍摄的丁宁在兵乓球场拼杀的瞬间被泰晤士报头版跨页刊发(见本报8月7日1版),事实上他在7月30日、31日,8月1日、4日、7日分别对这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尝试。7月30日拍摄的得到盖帝内部认可,被泰晤士报头版刊发的是7月31日拍摄的,之后几天他又进行其他尝试……新华社摄影记者沈伯韩也有类似的尝试。 李锋在其微博上说:“盖帝团队在伦敦奥运会的照片质量和数量明显超过往届,但很少人知道好照片的不易。以我负责的乒乓球为例:首先要保证全球主要客户国家的运动员。其次每天还会有一长串定制名单必须拍。以至我常需一人拍四张同时比赛的球台。我的乒乓球发稿2000多张,但最终只有质量和创新才能赢得认可。” 《连线》杂志最近报道了英国卫报摄影记者张丹的实验——用iPhone拍奥运。他把iPhone变成职业摄影师的正经工具,在iPhone前面加上一个从佳能10×42望远镜拆下来的镜头,不过其代价是,拍摄需要手动对焦。除了这支“长焦镜头”,他还准备了一套Schneider iPro lenses(iPhone镜头附件),有广角和鱼眼镜头。最后,他又给iPhone加上了遥控拍摄装置。张丹说,之所以选择iPhone,是因为它的扩展工具更丰富全面,试图通过它获得更多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iPhone让摄影师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更近,人们面对iPhone的反应和专业器材完全不同。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差不多每届夏季奥运会都有大卫·伯耐特的身影。不过,当别人在追求体育摄影的速度的时候,他却使用大画幅相机。“我不认为奥运只是一个体育比赛”,伯耐特说,“我想拍一些永恒和经典的照片。尽管体育已经被拍滥了,想要找新鲜并不容易,但仍有100万个可能可以去尝试。最难的不是器材,而是强迫自己用一些不同的方式去看,不一定要站在终点,你可以走到第三个弯道,在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的那个地点去拍下照片。” 博商机 奥运不仅是运动员、摄影师的比拼,更成就了器材厂商的竞争。佳能今年把1DX投入市场,而尼康亦派D4出战连拍对决。至于松下邀请盖帝的体育摄影师迪·茅斯塔罗普洛斯以刚发布的G5记录奥运赛事,当然这是市场宣传成分居多。 佳能还为伦敦奥运准备了“军火库”,提供EOS高阶机身、各式顶级EF镜头给摄影记者使用。根据一名盖帝记者拍下的图片,网友猜测这间军火库有上百台的机身、数百支镜头可供摄影记者使用。在运动场上,专心拍摄赛事的摄影记者仿佛成了各个厂商最佳的代言人,甚至常常会连同他们身上行头一同入镜。 此外,如今各家新闻媒体都使用数字设备,一方面可以在比赛后把照片迅速发布到网上和iPad上面,另外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购买APP并赚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对于国内的几家主流的图片库来说,奥运也成为他们不可多得的商机。奥运时段,奥运价格,中国全球图片总汇、汉华易美(CFP)将他们代理的图片提价到200元一张,东方IC也销售着大量奥运高价图,不知道在奥运前线挥汗奋战的摄影记者们能分得几杯羹呢?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14:36 , Processed in 0.0169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