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0年7月,舒新城拍摄的《美术照相习作集》问世,习作集的广告词写道:“美术摄影的声浪,到处可以听到,可是美术摄影的作品,却不大容易看到,本集的美术照片20张是作者从他十年的作品中选出来的,取材的范围极广,有成都的山居,南京的深秋,西湖的雪后......”。 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兴起了美术照相的浪潮, 美术照相又叫美术摄影,美术摄影就是现在的画意摄影,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美术摄影习作集》的封面,由文艺大师丰子恺设计,他把习作集的书脊画在封面的中心,书脊两边各画了一位胖姑娘,胖姑娘手持着干板照相机,镜头像开着的手电筒一样,放射出一缕白光;书脊的顶端画了三只白鸽,书脊的两侧有鸽子在飞翔,整个画面就像一段童话故事,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美术摄影习作集》有两篇序文,第一篇是国画大师徐悲鸿撰写的序文,徐悲鸿博古论今,大赞好友舒新城。徐悲鸿还把习作集里的《倦》和《雨后》比喻为“浑穆已极”,把《昂首》比喻为“宋人佳画”,把《山居》则比喻为“卡米耶·毕沙罗极诣也”,最后把《努力》和《斜阳芳草》比喻为“皆倏忽瞬息之妙境也”。由此可见,徐悲鸿对舒新城的美学观是认同的,两个人的艺术倾向也一致。第二篇是丰子恺用白话撰写的序文,他免去了之乎者也的繁琐,主要谈了艺术与自然的相接性和隔离性,并举了一些例子,最后丰子恺写道:“照相描写景物,无微不肖。其对于自然之相接性,甚富矣”。 舶来的摄影,在我国经过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一部分被一丝不苟地传承,另一部分被融进了中国元素,美术摄影属于后者。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鉴赏中国水墨画的文化传统,而黑白摄影的“色”与水墨画的“墨”非常相近。在美学思维方式上,水墨画注重神似而不是形似,摄影则是形在前神在后,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就是说,美术摄影可以做到形神兼备。 美术摄影模仿中国画的构图和意境,用摄影的“再现”艺术来拍摄中国画的“表现”艺术;美术摄影在模仿中国画的画幅比例上,由于受照相机画幅比例的局限,所拍摄的“长卷”不易太长,“立轴”不易太立;美术摄影还要模仿中国画的题字、落款、用印,在照片上写字盖印章,美术摄影可以全盘照搬。习作集里的题字和落款,舒新城根据自己作品构图的留白,毛笔一挥,有的字甚至写在了画面的中心,虽然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但他的题字、落款并没有破坏中国画的规矩。如果一幅中国画没有题字、落款,我们会认为它是半成品,美术摄影作品也是如此,人们会感觉画面上缺点什么,看着别扭。中国画上的题字,很讲究在留白上的位置和书法艺术,美术摄影作品的题字也是一样,如果美术摄影师的字写得不好看,还要请人在代笔。照片的纸基与宣纸不一样,照片的表面有一层保护膜,墨汁很难附着在照片上,如何在照片上写毛笔字呢?为此,我请教了影友林尊直,据林先生讲,毛笔蘸墨后,要在肥皂上舔笔,然后在往照片上写字。为了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我还专门做了实验,此法确实可行。在我们的记忆力里,美术摄影作品的题字,早期有郎静山等人,后期有陈复礼等人,时至今日,仍有少数风光摄影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字。 在中国摄影界,提到郎静山名字,大家太熟知不过了,可80年前,舒新城的知名度要远远超过郎静山。1929年9月,舒新城出版了《摄影初步》一书,紧随其后,又出版《西湖百景》、《晨曦》、《美术摄影习作集》、《美的西湖》等。同一年代,郎静山刚推出自己的**作《静山影集》。1931年初,舒新城在出版了《美的西湖》之后,功成身退。全身心地投入到《辞海》的编纂工作中。同一年,在国际摄影赛事中,郎静山开始打龙,并屡战屡胜为国争了光,除此,郎静山还为上海民间摄影团体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郎静山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摄影事业,久而久之,郎静山的知名度反超了舒新城。 舒新城的摄影之路,先理论后实践,用“试误法”摸索摄影,他很少与摄影界的人交流,也未参加过摄影组织,他是游离于摄影圈之外的自习摄影家。但舒新城与美术界大腕徐悲鸿过从甚密,他俩小酒一喝,先聊国画,后聊摄影,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以后,再聊师生恋。还有大名鼎鼎的丰子恺,也是舒新城的挚友,两人在一起聊教育,聊漫画,还聊摄影,聊得特别投机。舒新城能在美术摄影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美术界大师级人物给予的营养。 提到大师,我又想起了刘半农,他在巴黎留学期间自习摄影,1925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27年完成《半农谈影》的写作,紧接着又完成了《北京光社年鉴》的编辑工作,1928年又完成了《北平光社年鉴》的编辑工作,其后,也淡出了摄影界。舒新城与刘半农的摄影轨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俩在为中国摄影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返回了各自的专业领域,渐渐地远离了摄影。作为中国摄影的文化现象,具有学者天赋的舒新城与刘半农,皆属于中国摄影家群体中的个例。 学者型摄影家舒新城,把自己从影十年的摄影作品汇于《美术照相习作集》,集子里的 20幅美术摄影作品张张是佳作,“习作”两字,只是作者自我谦虚罢了。《美术照相习作集》的创作风格,带着中国画的特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几十年来,习作集一直是摄影爱好者学习美术摄影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