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项目经理高宏明(中)陪同结构“长城杯”验收小组专家验收工程主体(赵萍 摄)

2、观感良好的工程主体(赵萍 摄)

3、施工中的华电产业园3标段工程(赵萍 摄)

4、项目部驻地彰显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赵萍 摄)

5、项目部组织职工在工余包鲜美的水饺(赵萍 摄)

6、团员青年献爱心助捐爱心工程(赵萍 摄)

7、项目部新员工与师傅签订《导师带徒》合同(赵萍 摄)
作者:赵桂军、赵萍
在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建筑公司承建的北京华电产业园3标工程项目工地,项目部构建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以“始终站在职工最需要的地方”为服务理念,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建家建线”、“导师带徒”等活动,倾心打造了“管理好”、“服务好”、“学得好”的“三好”职工之家。 以学习提升管理 项目部把工程质量目标定位在主体结构“长城杯”上,项目经理高宏明深知拿下这一奖项,任重而道远。 “做强自己比什么都强!”3月上场时,在全体职工首次会议上,高宏明坚定的对大家说道:“面对挑战,我们既要行稳,又要致远,在健全自身体系、完善制度章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方能打造新型组织。” 项目部从管理体系着手,制订了系统的《项目管理汇编》,收纳了岗位职责、安全质量、物资设备采购等方方面面的条条框框,可谓一部“管理宝典”。如何克服在地域、实践和发展中的局限性,将之科学运用于管理实践,推陈出新?一个字,学! 项目党工委书记兼总工程师冯毅牵头,推出打造学习型组织计划,组织内部学习的同时,邀请了公司技术专家、水电专家、北京模架工程专家等授课,从不同侧重点出发,以多种形式组织技术员和施工人员参加各类培训20余次。 针对项目部“80后”员工占到总人数的六成以上,为调动他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创新培训形式,利用晚饭后的休息时间开办“周周故事会”,从施工技术、水电安装、安全质量等多角度进行培训,使员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到施工育才两不误。 在浓厚学习氛围中,项目管控水平不断提升,施工生产进展如火如荼,得到了业主、监理、公司的嘉许,并在8月中旬顺利通过北京结构长城杯专家小组首次验收。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走进项目驻地,企业标识崭新醒目,招展的彩旗、整齐划一的标准化配置,凸显浓郁的企业文化气息。项目党工委在驻地建设中围绕“建线就是建家、建家就是建企业”的理念,构建以职工为本的和谐之家。 项目部配备“十统一”员工宿舍和现代化便捷办公环境,设立阅报栏、宣传栏、竞赛栏、企务公开栏和“创争”学习园地。还设有医务室,配了工地防钉鞋,提供了一道健康安全屏障。院前不大的羽毛球场,有播放机的会议室,成为员工们娱乐的好去处,下班后打一场高手对决赛,或高歌一曲《好兄弟》,一天的疲倦横扫大半。 项目部食堂每星期都会改善伙食,包一次水饺。每月底的“集体生日宴”更为热闹,美味佳肴上席,诚挚的祝福送上,寿星们被大家团团围住,杯盏交错的叮当声,调侃的诙谐话语,让远离亲人相聚在北京的这个大家庭无比温暖。 这些实实在在服务职工的好事,正是高宏明和冯毅在项目部成立之初对大家的承诺:“我们不仅要带着大家打好攻坚战,还要为大家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始终站在大家最需要的地方,让每位员工感受集体温暖,踏踏实实干好工作,高高兴兴过好日子!” 拜师学艺,学好本领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在8月举行的“导师带徒”合同签订会上,冯毅引用李大钊的这句名言给新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学员刚入职,对新环境和新知识充满渴望,项目部借机组织拜师学艺活动,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在最佳、最快时间内引导他们快速成长,早日出师,独当一面。9名新员工与工程、安质等部门“精兵强将”结成师徒对子,签订了“导师带徒”合同。 不仅对新员工,项目部还重视青工成长。经常组织学习会,寓教于技术座谈和施工现场,利用开展“五小成果”、撰写工法论文等活动,为青工搭建更高的成长平台。 学习进步最快的要数楼长尹瑞琪和甄俊伟。初上场时,面对苛严的技术质量管理,小伙子们有些难以招架,如,墙体垂直平和度“国标”是4-5度,北京“地标”是3度,为适应类似“超国标”要求和其他难点,他们查资料、请教师傅,不放过任何难题,以“笨鸟先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学习,换来了一点一滴的宝贵经验。 家和,方能万事兴。项目部领导班子以“和谐”为宗旨,管理施工生产,谋求职工福祉,凝心聚力,打造了蒸蒸日上的生产局面,构建了一个和谐的“三好”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