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北京晚报摄影记者刘航才30出头,却已是“身经百战”: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铜川矿难、东北洪水、华北大旱等突发重大事件的报道,并担负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采访工作,曾获首届华赛等多项国内外摄影奖项。多年来的从业经历让他对自己所爱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这里就让我们分享他对摄影记者这份工作的体会,听听他—— 摄影记者的审时度势和与时俱进 每当我面对职业瓶颈的困扰,很容易变得急躁惶恐。大概这是身处当今时代,又投身这个注定要始终保持热情的行当的“在劫难逃”。既然如此,就要赶紧收拾好彷徨的情绪,看一看要始终保持摄影记者先进性,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跟紧数字影像潮流 互联网改变了全球图片的流通体系和市场格局,为摄影记者和相关的图片产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图片编辑常常竭尽全力只是为了找到一张照片,但如今,摄影记者要做的更多是把自己的照片有效地推介给图片编辑,从而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这要求摄影记者的头脑与沟通能力与时俱进,而不仅仅是掌握某项技术应用。 掌握互联网时代的图片传播规律,对于摄影记者而言至关重要。现在,互联网就是全球照片流通的最主要渠道,电子图像的可复制、可直接快速网上传输等特质决定这能节省大量物流成本,最为适合进行电子商务的物理形态。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多媒体、流媒体影像应用,使摄影记者不再局限于单幅照片生产者的位置,如何运用技术拍好各种“片子”,并且进行有效传播,这是需要始终关注的话题。 传统纸媒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显现颓势。为此,国内诸多传统纸媒也在积极地寻求转型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与互联网联姻,以网络版、手机报、图片网站或及时更新消息为卖点的新形式应运而生。这样的模式是与互联网力拼新闻质量和权威度,而不是在读者群体方面争死活。但图像讯息的及时有效传达目前仍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拥有一定单位时间,有视觉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来完成。那么,摄影记者拍什么、怎样拍、如何推荐自己,就需要重新思考,进而有所改变。 为共享时代做准备 基于互联网生态,原本便具有可复制,难以确保版权属性特质的摄影图片,不可回避地面临着与音乐同样的命运——作品被肆意应用,窃取原作者劳动成果几乎无法防范。甚至网站运营者在向摄影记者游说所谓“图片使用权无偿共有”理念,国际上也有相关机构在基于此类模式的框架下极力推广类似“图片水印”、CC认证等全新的图片传播运营模式。就更为广义的图片应用和传播而言,这场基于著作权、应用领域的革命正在发生。甚至在我所供职的传统媒体中,总编辑已经开始鼓励记者在获取新闻后第一时间上传到以自己的职业身份注册的微博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优先保证本报发稿! 共享,在将来很难说不会成为一种趋势。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那里,诸如音乐、有声文学等文化内容产品,现在只要我们想要听到,甚至不用知道歌曲的名字,随便了解一段旋律,就可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它。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有利于知识和资源的快速搜索和应用。 重新审视“权威” 反观一直被我们奉为目标的荷赛,近年来已经越发显现出西方价值观念体系主导,同时缺乏对不同文化、人群生存状态足够的了解,日渐显现局限性。往往结果取决于当届评委们的喜好。正如2009年荷赛年度照片获奖者安东尼·苏奥所言:“获得荷赛奖可能就和我们平时玩乐透彩一样,是没有办法做出预知的,也没有办法去找规律,你只能去乞求幸运之神光顾你。所以,我并不能说荷赛框住了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 然而,荷赛舞台上的常客,与中国摄影界渊源颇深的联系图片社创始人、总裁罗伯特·普雷基也认为:如今,各种纸质媒体付给报道摄影师的生活保证金越来越少,他们当中多数人迫于生计,已经很难像从前那样花较长时间,深入采访拍摄某一个专题的图片故事。而其工作方式变化势必导致作品特征乃至质量的变化。对于荷赛,中国摄影记者是否还要把它奉为从业的标尺,有待商榷。 挑战在前,机遇亦在前。身处剧烈变革之中的中国新闻摄影人,应当首先关注行业变化走向,并且及时调整战略。而对于媒体来说,培养具备多媒体工作经验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则是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的远瞻之举。与此同时,早一步投入到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全媒体新闻信息产品当中,就可能在转向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节选自《摄影记者私房话:镜头中看草样人生》(刘航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07:35 , Processed in 0.01770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