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旅生活:旅行和摄影的N种关系

2012-10-8 10:54| 发布者:cphoto| 查看:1844| 评论:0|来自:中摄论坛

摘要:已然是全民皆为摄影师的年代,只要手上拿着一台能拍照的玩意儿,就可能在flicker或者instagram上成为红人。旅行中的红人尤其让人关注,因为拍摄者所看到的风景文化被直观地传达出来,既是客观的记录,又是有情感的个 ...
已然是全民皆为摄影师的年代,只要手上拿着一台能拍照的玩意儿,就可能在flicker或者instagram上成为红人。旅行中的红人尤其让人关注,因为拍摄者所看到的风景文化被直观地传达出来,既是客观的记录,又是有情感的个人表达。

  谁不羡慕那些总是“在路上”的人?看看他们旅途中的图像,就嫉妒到牙痒。职业人像摄影师也会为路上的风景所感动,拍些旅行中的小片段。

  而你又见过在哪个美景之处少得了一台专业相机在拍摄在记录?

  摄影和旅行,谁离得开谁?

  大话照相   对大部分游客来说,也许, 在旅行中,摄影不必那么考究。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记录。一些欢乐的时刻,时间久了就忘记了,大脑中的小海马容易沉睡,而回头看看那些拍下的瞬间,就轻易找回了被遗忘的时光。

  小的时候父亲教我们几个姐妹学习照相,从一台国产的海鸥胶片机开始。裂像对焦把我这个高度近视眼折磨得快疯掉了,因为怎么也看不清那些线条是否都齐整,也想象不出有焦点和没焦点有什么差别。那个时候,拥有自动对焦(Auto Focus)的相机成了我最强烈的梦想。转年,就有老师赠送了一台美能达(MINOLTA)的AF相机。梦想的时间短暂,瞬间就成了现实。

  摄影设备在近20年的确是这样发展的。一有梦,就成真了。

  大街上,几乎人手一部相机,随时随地可以拍,体积那么小,那么轻,像素那么高,还能通过应用软件加不同的滤镜,直接做各种后期。 我没有预想过,对图片制造设备的要求,一被提出就立即满足。数字时代也太瞬息万变了!

  这种速度还有点让我怀念胶片时代,全机械的时期更是有味道。虽然对焦很慢,也因为担心浪费底片而慎按快门,机身就是一坨铁那么重,照片拍完还看不见效果。但是那个时代,摄影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它是一种技能,一种不能轻易模仿的艺术创作形式。而现在因为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图片泛滥了。摄影不需要任何技术,“傻瓜”每一台设备,只需要不停地释放快门,能逮住一个好画面,似乎就站在摄影师的队伍里了。

  一定有很多人准备好给我扔西红柿了。可能你现在正手持一部微型的手机相机二合一的设备,刚刚还拍了窗外的浮云,还有空姐奉上的午餐,读摄影的文字,到这里就开始反胃。不过我真的没有任何埋怨数码摄影的意思,相反,它的高速发展为我、为我们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因为它的出现,人们现在开始更严肃地去对待即将被吞噬的传统摄影,并且也沉淀下来去思考摄影的价值和意义,这真的是一个大课题。

  在1936年,单反相机才首次出现,那台德国出品的Kine Exakta采用的还是俯视取景器,到1948年康泰时(CONTAX)才研制出五棱镜取景器的单反,成为当今常见的单反相机外形。现在的单反,想要什么功能都行,LCD取景、全自动对焦、全自动曝光、高速连拍、包围曝光、ISO高到10000……方便摄影人拍摄各种题材。并且它普及得不像话,一度成为文青的“装”备,后来又成了三口之家的必备旅行设备,现在是老年人退休之后寻找生活乐趣的武器。旅行在外,什么都可以不拿,单反不能没有!

  一旦在海边拍的云彩出不了层次,夜景噪点太大,或者暗弱光线下虚焦了,人们往往先推托说设备不行,而这个人手里拿的可能都是一台5D了。设备真的就那么重要,一定要追着数码发展的速度和它赛跑吗?

  追溯到单反出现之前,从1839年达盖尔(Daguerre,Louis Jacques Mandé,1789-1851)发明银板摄影术开始,摄影的历史都近100年了,在那期间,已经有无数摄影家用笨重的大画幅相机,以银板、玻璃板为底片,拍摄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作品。所谓的“设备”,只要了解它,恰当地使用它,怎么能拍不出作品?最近采访一位著名的摄影师,他就是这个观点的绝对支持者。你见过拍时装图片用卡片机的人吗?绝对分辨率够高,画质够好,印刷效果精美。用他的话来说,“真正把手中的设备玩熟玩透的摄影师在北京没有几个”。根据不同的色温来调白平衡,单就这一点,很多摄影师都可以忽略不计了。我有一次在日本出差,随行的摄影师在拍静物的时候都随身带色卡,我当时很惊讶,但他说这是专业摄影师必需的,无论经验如何,相信眼睛是不够严谨的。北京的摄影师用测光表很普及,但带色卡的少之又少。

  说到严谨,大师中又有反例。很多人喜欢爱德华·韦斯顿拍摄的海螺,他用光独特,自己搭建了一个曝光环境,在圆形的铁筒中他小心翼翼地把海螺放稳,长时间曝光,用1个小时甚至更长。懂摄影的人又该问了:胶片早就互易率失效了,曝光那么久?是的,韦斯顿是这样拍的,他的日记中如是记载。他觉得想用什么曝光组合,眼睛一看就知道了,所以他从来不用测光表,可是他拍摄的作品张张都能做到现在数码设备的高动态效果,从最暗到最亮,高光和暗部都不丢细节甚至达到完美,这才是大师!

  这位大师自由不羁,他在世的日子生活一直有些困窘,对摄影的热情却从来不减。他也找过很理想的工作,不过这工作短暂,是应出版社之邀,为《草叶集》拍摄插图。他用出版社提前支付的费用买了一辆车,开车横穿美国,以自己的理解拍摄风光人文图片。这种模式就好比后来的美国《国家地理》的签约摄影师一般,支付费用,做专题拍摄。让摄影师创作,背后有资金支付所有消耗,这可能是当今很多摄影师的梦想。毕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恨他,就让他玩单反吧!”爱上摄影的人都会像上瘾一般,一边追求技术,一边追求器材,把有限的钱花到无限的摄影消费中。尤其是钟情于传统胶片摄影的人,钟情于大画幅传统摄影的人更是有点“挥金如土”。胶片变得越来越昂贵,相纸的价格也突飞猛进,拍一张底片的成本就数百元,这样的成本使得拍摄的感觉像是小米加步枪,而别人却都用的是机关枪。可是,传统摄影就是有很坚实的拥趸,柯达停产了,依尔福也只在卖库存了,大批传统摄影粉丝买了冰箱囤积胶片和相纸,还在紧巴巴地维系对胶片摄影的追求。当今摄影圈里的很多名家,都还在用胶片拍摄,尤其是大画幅胶片。发哥玩8×10,他是明星中最有名的专业摄影家,而郑中基、杜汶泽、任达华都是很有知名度的明星摄影师,他们一玩,就上胶片。今年在奥运会的现场报道里,还看到一位年长的摄影师在用4×5相机拍体操运动赛场,他是大名鼎鼎的David Burnett,曾参加过越战报道,为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的每一位美国总统拍过照片,联系图片社的创始人,荷赛轮值主席之一。奥运旅行带4×5这么个重家伙,真是有点疯狂。

  对大部分游客来说,也许, 在旅行中,摄影不必那么考究。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记录。一些欢乐的时刻,时间久了就忘记了,大脑中的小海马容易沉睡,而回头看看那些拍下的瞬间,就轻易找回了被遗忘的时光。可是游客中不乏有大师的存在,因为大师也需要旅行,需要去看世界,作视觉探索,所以,别小觑身旁在拍摄的人,他的作品也许转日就在MOMA卖500美金一幅。所以,在下文中将读到的大师——韦斯顿、弗兰克、荒木经惟、肯纳还有年轻的麦克金利,都是在旅行的路上寻找创作的坐标,一边行走,一边倾注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性格和情绪完全不同,看作品,你就懂了。然而对于摄影发烧友而言,拍出好作品,留住旅行的美好,就当是生活的小甜点,每当午后沉醉的空闲中,翻出来浏览,立即被幸福感包围。心理的满足,比什么都重要。

  爱德华·韦斯顿  (Edward Weston ,1886-1958)

  1941年,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接受出版社邀请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草叶集》配图,他选择了一种浪漫的方式:携妻环美自驾旅行拍摄。在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 韦斯顿与妻子两人开着被他们昵称为“沃尔特”的福特汽车穿越了24个州,行程接近25 000英里。旅程中韦斯顿主要使用8×10的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韦斯顿对自己的影像与惠特曼文本之间的关系有很清楚的定位:不作图解式的标注,而是通过影像体现诗人直言不讳的风格以及他对人类经验的广泛重视。韦斯顿的拍摄内容极其广泛,其中对城市和人为改变的景观尤为注重,这些作品和他的代表作《青椒30号》风格迥异。行程结束后,韦斯顿从拍摄的700多张8×10的底片中挑选了74张交给出版社。最终有49张出现在豪华版的《草叶集》中。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1924—)

  1955年夏天,31岁的瑞士青年罗伯特·弗兰克怀揣首次授予外国人的古根海姆奖金,开着一辆二手福特,带着心爱的徕卡相机,从纽约出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环美自驾游。在这次旅程里,弗兰克打算以一个外来移民的视角来呈现他眼中的美国。与当时流行的糖水片不同,弗兰克拍摄的影像构图开放,意涵暧昧,似乎冷漠疏离却又富有诗意。相机对于弗兰克来说,仿如作家手中的笔,自在从容地表达着一个异乡人对他乡的感知和思考。最终,弗兰克拍摄了760多卷黑白胶片,并从二万多张底片中选取了八十三张编成了一本名叫《美国人》的摄影集,在1959年由“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作序在全美发行。这本个人叙事风格强烈的摄影集最终成为现代摄影史上深具象征意义之作,而弗兰克亦由此被誉为现代摄影之父。

《草叶集》 1941 爱德华·韦斯顿 《美国人》 1955 罗伯特·弗兰克 《感伤之旅》 1971 荒木经惟 黄山,近照3, 安徽,中国, 2008 迈克尔·肯纳 Running Field,2007 莱恩·麦克金利

  荒木经惟  (Nobuyoshi Araki ,1940—)

  1971年,31岁的日本电通广告公司职员荒木经惟携爱妻青木阳子作新婚旅行。摄影专业出身的荒木经惟决定像“描写自己经历的私小说”那样来记录这段特别的旅程。“我一直将摄影作为剖析人生、剖析自己的手段。对于我来说,结婚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摄影的旅行。”在旅途中,荒木以灵活的135相机拍摄了大量照片,详细记录了沿途的风物景致和他们的旅行生活。与现在流行的旅行糖水片不同,荒木的影像弥漫着浓浓的感伤,如天启一般暗示着日后阳子的早逝。旅行结束后,荒木用复印机制作了摄影作品集《感伤之旅》,以“私写真”的姿态发出了他个人的摄影宣言。正是从这本源自新婚旅行的自叙体摄影集开始,荒木经惟正式踏上了艺术创作的旅程,并最终以游走于艺术与情色之间的影像风格,蜚声国际艺术圈。

  迈克尔·肯纳  (Michael Kenna ,1953— )

  英国著名风光摄影师迈克尔·肯纳酷爱旅行:“在迷人的地方感受这个世界,即使不是为了拍照也想去……我喜欢旅行,一直都很喜欢。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可以去看去探索的地方,上天却只给了我们那么点时间……”在外旅行时肯纳不喜欢有详细的日程规划,在一个地方待五分钟还是待五天,完全凭兴之所至。肯纳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而对东方则情有独钟,从2008年开始曾连续三年来黄山拍摄。肯纳使用6x6中画幅的哈苏相机并只用胶片拍摄,他坦言这是由于他偏好长时间曝光,而数码相机无法满足的缘故。肯纳的风光照片有着精致的影调和细腻的层次,在极简的画面中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场,使景物显得空灵而自由。这种“肯纳”式的影像风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渐风靡,迄今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争相仿效。

  莱恩·麦克金利  (Ryan McGinley,1977— )

  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夏天,青年摄影师莱恩·麦克金利都会约上几拨朋友,坐两辆货车作横穿美国大陆的旅行。在太阳晒得发白的沙漠上,在田园般的深水潭中,在青葱翠绿的树林里,麦克金利使用小巧的雅西卡T4s和徕卡R8s尽情地拍摄着朋友们在大自然里赤身嬉戏的情景。看着这些影像,能让人由衷地感觉到天真率性和无忧无虑的自由感。虽然麦克金利拍摄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更像是孩子,激情而快乐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些构图直接、色泽单纯的青春影像最终成为麦克金利标志性的拍摄风格。而这位26岁就在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做个展的最年轻的摄影师,正是凭借这些梦幻而纯净的影像成为年轻一代摄影师的翘楚,同时也掀起了LOMO爱好者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亲朋好友的热潮。


  冯建国 16年的西部摄影旅路

  黑白大画幅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

  创作工具:8×10大画幅相机

西藏阿里神山前 2007.7.30  有人称他是“中国的亚当斯”。摄影圈的人熟知,这说的是冯建国。

  冯建国执著地用他的8×10大画幅相机来观看和表达这个世界。从新疆到西藏,从青海到甘肃、四川甘孜州,16年,他的黑白大画幅摄影之路,走得果断坚定。听他的讲述,在旅行路上,创作神器──大画幅相机,就像是他的灵魂伴侣。

强巴佛像,扎什伦布寺,日喀则,西藏,2003  1995年,冯建国正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摄影系读三年级。那时候他常常想起国内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的专题故事,印象很深的是,喜多郎为西域专题而创作的音乐,玄妙而醉人。时任东京艺术大学的校长,也是日本绘画界巨匠的平山郁夫(1930-2009)也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创作了很多作品。再加上早年受国内的电影和文学著作的影响,冯建国一直为丝绸之路所吸引。对西域的向往终于使得他在这一年暑假就专程前往探寻。第一次到吐鲁番,他去了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那时候的故城非常荒凉,人迹罕至,经历年代侵蚀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很本色地诉说着历史。这一次的旅行使得他在次年就背上8×10大画幅相机来拍摄自己眼中的丝绸之路。

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西仓寺,尕藏索南喇嘛30岁,2009  丝绸之路,不光是遗留的景观,而是历史和人文以及地理风貌的一种交融,从风光背后,可以体会到很深厚的内涵。冯建国的丝绸之路创作成为他用黑白的8×10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第一个主题。这一次他创作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星期日的大巴扎》,现在仍然是作品中的经典。他说当年他是凭感觉找到有感觉的地方,的确是为了拍摄而作的一次视觉探索的旅行。

村头晓月,八宿,西藏,1999  而后,他陆续去了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省,很多地方他都反复前往,去过8次甚至10次。西部很美,人文的内容太丰富,任何一个拍摄点都需要把文化历史的直观感觉转变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影像,这少不了前期的功课。比如在西藏,就一定要对藏传佛教有必要的学习和认识,对当地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为此,他曾经带着沉重的8×10相机两次去体验转冈仁波齐神山,经历高原缺氧的晕厥,风寒刺骨和汗流浃背的交替,体会当地居民高原生活的独特味道。

星期日的大巴扎,库车,新疆,1996   “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高原的人们,坚定的信仰和地理、传统都是相关的。”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半个月乃至更久,冯老师说自己无形中学到了很多,这些学习甚至会影响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事情的看法。在他拍摄的《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系列中,他镜头前的藏族百姓人像无一不是自信、自然、放松的状态,他们的表情很美,尽管身上的袍子并不是簇新的,皮鞋也快被磨穿,但是他们的内心有一种超越平凡生活的纯净,那种纯净会感动在玻璃取景器后观看的他。“拿小相机(拍照)和8×10拍人物还是很不一样的。我通过几年拍西藏人像感触很深。人物站在你的镜头前面,他有很多很细节、下意识的感觉,有很多瞬间,就看能不能通过你跟人的交流去捕捉到。每个人看东西会有自己的视点或者模式,有你对事物的理解。感觉,是通过你的相机来表现的。我基本没有附加给他们任何东西,找的人物都是随意的。表现的是很放松很本能、朴实自然的那种东西,这种感觉是你改变不了的,是人本身带来的。”

  在冯建国去了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之后,他也有了相似的体会。“名山大川的气势,雾霭萦绕的缥缈,置身其中的摄影者拍出很美的画面,这才是达到了美学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通过理解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把这些综合知识通过影像表达出来。理解古人对山水的追求,进而让影像升华到另一个层次。”

盛装的妇女 , 普兰, 阿里, 2003  人们说旅行是心灵的休憩。相信大多数在路上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触。走到西部,冯建国每每都会感怀这博大的自然。人处在自然里,身心都融入其中,会有一种愉悦,先有愉悦,才可以表现出来。“尽管旅行中也会碰到很多不开心的事,会有矛盾、误解甚至被骗,让人大为火光,可是去任何地方也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既然选择了去,各种风险结果都是应该有心理准备的。发生了,就要尽快让它过去。”

  “真正的摄影应该回归到最本质最单纯的原点上面,不应该有那么多附加的东西。我坚持这个,虽然这个不一定为大家赞同,但这是我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可以做其他的东西。这个‘根本’不要去放弃”。冯老师坚持直接摄影,他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次拍摄,取景、测光、精准曝光,小心地保护胶片不划伤不落灰尘,又亲自冲洗胶片,亲自放大照片,从拍摄到冲印,他就是为了原本地展现拍摄对象,从来不会对底片作修饰,也不会过多地干预影像本身的影调。“摄影到底是什么?美国西部f64小组在几十年前早就给了答案,找到摄影的根本,找到原点,这是我拍摄的出发点。”冯老师是直接摄影流派的追随者,他的严谨细腻,对待影像的严肃苛刻都有师可循。

  今年夏天,冯老师去美国呆了3个星期。在纽约,他被时代广场特有的风景所吸引──来自美国各地的游客在时代广场车水马龙的街头驻足留影,脸上闪耀着幸福和兴奋的笑容,冯老师专门拍摄了一组这些游客的肖像,这成为他美国之旅的一个意外收获。在加州,他去了美国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的家。那是一幢在海边的房子,临海有一个露台。亚当斯的儿子已经70多岁了,但仍然鹤发童颜,他带着冯老师参观了亚当斯的暗房。放大机都还接着电源,打开就能使用,所有的设备一应俱全,保留着当年亚当斯使用时的原貌。房子的正中间大墙上有一面来自中国的大鼓,大约是明清时期的,亚当斯把建筑的外形专门作了设计去迎合这面鼓,他们还查到了这面大鼓的来源、年代。在遥远的地方见到中国文化被严肃、尊敬地对待,和大师的距离感觉更近了。亚当斯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另一位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1886-1958)的家,那附近有一个韦斯顿画廊。近距离感受摄影大师生前的居住地,又近距离地欣赏他们的原作,收获丰厚的旅行实在让冯老师激动了很久。

  大画幅相机相对笨重,体积大,旅行中带上一定不方便。每次旅行,要不要带大画幅相机,现在冯建国越来越不会纠结了,因为他拍东西是有目的的。通常专业的摄影人目标很明确,会有自己的主题系列,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应该怎么去表现主题?应该用胶片还是数码?用黑白还是彩色?有缜密的思考,然后定计划,决定如何展开。“我在拍摄之前的主题时,是大概有个想法,然后一边拍一边去完善。但是现在这个想法就更具体,功课要做得更深更透彻。拍摄一般会先踩点。”冯老师拍摄的四大主题《京愁:1993-1996》《西部旅路:1996-2006》《最后的胡同:2005-2008》《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2007-2010》,都是成系列的长期拍摄的作品。最早在东京读书的时候,他的第一个主题是拍摄日本的古都京都,那时候大约是1993年,到现在正好是20年。这20年拍了4个主题。“我觉得我拍到60岁应该没什么问题,10年再拍一个专题。10年后就洗洗照片算了,那时候最好去旅游也不用带相机了。”

16年的大画幅摄影之路,冯老师一直冷静地坚守着自己的创作方向。他说他很幸运,这么多年从未偏离过,也从未迷路。数码摄影发展得很完善了,每年都在不断推出新品,冯老师也并不排斥,只不过他对这些产品的向往并不强烈,看看别人用,挺好。他信守稳稳地矗立着的8×10大画幅相机,光影从镜头穿过,直接把影像投射在毛玻璃上,成为一幅上下左右颠倒的影像。关闭光门,插入片盒,打开遮光板,释放快门,拍摄一幅作品的几个节奏,都为了等候最终那个关键的瞬间。那一个瞬间,需要沉淀,需要蓄势。这个过程,好比中国古代的书法,又如太极,怎样力透纸背?又怎样四两拨千斤?有历练,才会了然于心。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不带相机不让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现在我觉得这样还很好。以前肯定觉得,既然去了这个地方,就会纠结,我应该带什么器材去啊。带8×10还是数码?现在觉得,如果有个地方去纯粹地旅游,可以休息一下,应该挺好。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现在有四台8×10的相机,美国品牌的有两台,一台迪亚多夫(DEARDORFF),最经常用的,它比较轻便。一台凯恩(K. B. Canham)。日本品牌的有两台,TOYO(星座)和EBONY(依波尼),EBONY还没开始使用。都是双轨的,便于携带。用DEARDORFF和TOYO的机会多一点。

  3.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肯定是传统摄影。数码和传统区别在哪呢?现在数码的像素、色彩还原、影调都没问题,高动态从最黑到最亮,区别在最后,是用数码输出?还是传统放印?打印的和传统的影调都很接近,这个区别可能只有专业的人士才能看出。但是质感还是有差别。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越单纯的(影像)可能更好。摄影发展到现在,附加的东西很多,真正的摄影,应该是很单纯、很简单、很直接的。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从斯蒂格里兹(Alfred Stieglitz,1864—1946)开始,到亚当斯、韦斯顿,也就是f64小组的成员,到再早期的尤金·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以及当代的摄影大师阿维顿(Richard Avedon,1923-2004),还有贝歇夫妇(伯恩·贝歇(Bernd Becher,1931—2007)和希拉·贝歇(Hilla Becher,1934— ))。他们摄影的理念也是最根本、最直接的,直接摄影,摄影的原点。这和我对摄影的理解是契合的。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最近看了两个在美国的展览。一个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一位欧洲女摄影家的作品。她用4×5大画幅相机拍摄在欧洲、美国等地的海边拍的全身人像,作品放大到1米多高,都是彩色的。一个是在纽约切尔西区的高古轩画廊展出的阿维顿的作品,他的人像作品都放大到两三米高,连接起来有十多米长。是纸基纸放大的,一轴一轴地卷着,也没装裱,就是画面前面十几厘米的地方加了一块玻璃,很壮观的。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很多。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人物和风光的都有。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

  刚工作的时候曾花了一年多的工资买了一台尼康的FG20,还是托朋友通过特殊渠道买的免税品。那时是1983年左右,到现在快30年了。真正从事黑白大画幅摄影应该是1996年,到现在有16年了。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最梦想啊……很多摄影家都疯狂追求器材,目前我还好。


  曾璜 与摄影有关的三十多年

  美国Syracuse大学摄影学硕士,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Corbis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二次入选“中国摄影界有影响的三十人”。主编《图片编辑手册》和华辰影像拍卖图录,出版有个人战地报道摄影集《波黑:战火浮生》和大学教科书《报道摄影》。

  创作工具:任何类型的相机

摄影:吴奇   在曾璜的博客里,有句话这样介绍自己“三十多的长相,二十多的心态”。从1973年开始“玩”相机起,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名的摄影记者之一,面对着摄影领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他的确还保持着二十多岁时的心态——好奇、热情,他现在最大愿望是拍摄一套当代影像作品,作为职业生涯的完美收官。

  眼前的这位二次入选过“中国摄影界有影响的三十人”的摄影圈大腕,低调、温文尔雅,没有老前辈式的自恋,却有着岁月积累的睿智。曾璜喜欢新鲜事物,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角色一直在变化,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策展人、摄影活动策划人、华辰影像顾问……不夸张地说,他与摄影有关的三十多年,也是中国当代摄影最重要的三十多年。

1994 年,萨拉热窝 ,母亲引诱三岁的女儿向准备上前线的父亲告别。  曾璜大学学的是物理,毕业后前途一片大好,但他却从零开始,到新华社做了摄影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正是记者的黄金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社会正经历重大的变革。但在实际工作中,曾璜还是感觉到了困惑,最终他远赴美国Syracuse大学,学习摄影。那时候的纽约,滋养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曾璜和他们一样,被巨大的文化反差所震撼,贪婪地吸收各种营养。四年后,他开始在纽约最好图片社的暗房工作,不过,这也成为他最终回国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风云变幻,每天为其他摄影师冲洗照片,看着他们镜头下的精彩世界,作为摄影记者的曾璜有些失落,他想参与到这场变革中去,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于是他放弃了有声有色的海外生活,回到了新华社,干起了老本行。

1994年2月,曾璜被派往波黑,数月后,他的第一本摄影集《波黑:战火浮生》出版,声名鹊起。曾煌说,大家都称他战地记者,事实上他只能算个去过战地的记者。因为在当时的新华社,会说英语,会开车,还会摄影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他临时受命,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前往波黑。曾璜笑言,当时他就和唐师曾笔下的“外星人”一样,背着7个相机、冲洗工具、底片传真机、海事卫星等,怀揣着几千美元就上路了。在波黑的几个月,虽然没有经历激烈的交火,他却用诗一样的语言记录下了战争中的城市、人、孩子和士兵。《波黑:战火浮生》是中国第一本采拍自国际热点战地的个人新闻摄影作品集,评论认为它“让中国同行看到了什么是新闻摄影语言,什么是开放式构图,什么是专业的眼光。”

  除了波黑系列,曾璜记忆最深刻的拍摄故事还有他的代表作《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流浪的孩子》。拍摄于1997年的《实施计划生育国策》记录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平凡工作,展现当时农村基层计划生育状况;拍摄于1995年的《流浪的孩子》则是跟踪了5个生活在北京站流浪儿童的生活百态,非常感人。在曾璜的很多作品中,都闪烁着人文关怀之光,这也是他一贯坚持的表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建立社会的公平。

  2007年11月,由曾璜策划的“那一边——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中国儿童”摄影展在798开幕,参展的照片记录生活在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态,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曾璜说,就是想通过展览让外界了解到,中国,还有一群如此迫切需要援助的孩子。他们生活在那里,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急需关爱。同时也想发出呼吁——“中国不仅需要奥运会,更需要平等的机会和福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类似的话经常被提及。事实上,早在五年前,就有中国摄影人为此而发声,曾璜,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除了新闻摄影,曾璜还在摄影的其他领域有所建树,作为当时中国少数系统接受过西方摄影理论教育的摄影家之一,曾璜是最早把国外摄影理念引入中国的人——他构建了中国的图片市场;大力推广影像教育,在北京电影学院、清华美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和几十家报刊开设讲座;他也是影像策展人,曾经参与创办了平遥摄影节;2006年,他又开始涉猎摄影收藏,担任华辰影像的顾问,目前,华辰影像是国际上最大的中国影像交易市场。而拍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是曾璜为自己设立的未来目标。

  摄影家马特·斯图尔特曾说:“时刻带着相机,你永远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穿合适的鞋,因为你有可能要走很长一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记者永远都在旅行中,他们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去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

广西贫困地区的孩子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没有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不会。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什么都用,单反、卡片,iphone4S。

  3.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我都喜欢。我是很开放的人,看到新技术和新相机出现我其实是很高兴的,因为这意味着新的时代要出现了。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我觉得标准是能不能打动你,感染你,不是视觉冲击力,跟技巧也没有太多的关系。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尤金·理查德兹(Eugene Richards),他是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录下了美国社会底层人群。他的照片构图很有特点,通俗点说画面拍得东倒西歪,但是极富生命力和感染性。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他是个纪实摄影师,但照片排的很美,像画一样。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最近刚参加了大理摄影节。

  最近在看的一本摄影书籍是《影像批评》,它是美国大学艺术系的基础教材,告诉你怎么去看影像。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没想好。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所有的东西,只要触动自己的就喜欢拍摄。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或者从事摄影多少年?

  快40年了,我是从1973年开始接触摄影的。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具体的型号。

  没有。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创意和想拍的东西。


  江俊民 边走边拍 本来就是一场工作

  时尚摄影师

  创作工具:中画幅相机、135单反、微单


  最早认识小江的时候,他留一头蓬松的爆炸卷发,皮肤黝黑,一笑就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Michael Jackson。他在中纺影棚外面抽烟,很阳光地和路过的朋友打招呼。七年后,再见小江,他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头发剪短,还有齐齐的小刘海,穿黑色的工字背心,肌肉胀鼓鼓的,我猜他要是抹抹鼻子,“哦~哈~”地叫一声,没准可以参加李小龙模仿秀。

  因为经常被艺人邀请到世界各地去采景,小江应该是个经常旅行的摄影师。想请他谈旅行,结果他说自己没什么可讲,因为除了拍艺人,几乎没拍过别的题材。出去旅行,也是置身美景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可以用相机拍点照,才拍几张。我猜可能以摄影为工作的他,对随身携带相机有点排斥,旅行中的摄影师,拍得最多的,可能是工作。



  小江进入北京的时尚摄影圈正好10年。2000年,他在老师林炳存的带领下从台北来到北京,2002年决定进入这里的摄影圈。他带来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和大多数当时正红的北京摄影师有很大的区别。到2006年,他的事业发展到一个高潮,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牌明星几乎都成为他镜头前的创作对象,小江在希腊拍摄的赵薇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现在的小江,拍东西更有自己的性格和感觉,他不会像从前那样,一定要使用6×7的玛米亚,或者哈苏,甚至不一定使用尼康或者佳能的单反。拍摄时尚大片,他有可能 用一款最顺手的微单。“拍摄人物,最重要的是状态、情绪、感觉,而不是那个焦点。有的编辑告诉我说,这种感觉不能用,微单画质不好。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江这么说比较客气,对于影像单纯地强调锐度、清晰,这的确是停留在一个对摄影认识的粗浅层面。相信好的照片会遇到好的欣赏者。所谓作品,恰恰不需要普遍的认同和赞许,拍作品,有风险,但有价值。“一个画面对每个人的诉说不同,基于对生活态度的感知,每个人对美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小江拍摄的风格其实比较日系。自然、舒服,比较随意、自由,喜欢抓拍。他说这跟普通人的本质比较接近,也更容易被接受。这样的风格,更易于在旅行中去捕捉各种不同的状态和表现。

  “我对摄影的憧憬没那么大。我从来没有喜欢摄影到极致 。你说我是商业摄影师,我又没资格,你说我是时尚摄影师,我又没那么时尚。我个人认为,时尚摄影师在潮流这方面应该更敏感,而我还好。”小江和我一起吃饭,感觉心情不太好,而他说只是在试着找自己的位置而已。问所有的问题,他几乎都在自我批判,对于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也懒得一提。他讲到的,更多的是小时候妈妈抚养他和兄弟姐妹长大的艰难,是自己从台北开始学习摄影从助理开始的辛苦日子。因为通过学习摄影,他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改变了经济状况,似乎这是摄影对他人生最大的意义。

  所以,这样一位倾注全力以拍摄养家养团队的摄影师,几乎很少会安排自己去旅行,他更多地是被安排去旅行,跟随艺人的团队到国外采景。在国外,那种感觉真的很放松,视野和眼光完全不同。每次出去拍摄心态还比较平和,工作完了就是休息。“我也忘了我有没有拍一些有趣的东西,但年初和梅婷一起去以色列的旅行印象很深刻。虽然大家说那里的战乱很厉害,但到了那里完全感觉不到,你在那里会觉得宗教是如此的平和。 ”在耶路撒冷,哭墙——感动无数观者的地方,小江一样被感动。那些低头在诉说在祈求的人,跪坐在哭墙前,在哭墙的缝隙塞小纸条,身体一前一后地晃动,与他们心中的神在沟通。在这个地方,他拍了很多照片,用135单反,也用微单。最近一次在日本,当时的拍摄安排得很松散,小江还生怕自己拍太少,感觉远道而来而没有体现摄影师价值。但一旦让他卸下工作完全放松,就觉得在那里的旅行真的太舒服了。“只要离开你工作的地方,就觉得像在放假,人会完完全全放松。旅行的意义难能可贵。”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不带相机不让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会比较难吧。科技太发达了,很多东西你需要把它储存起来,不然很快记忆可能就没有啦。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器材不重要啊,在于人。你懂器材把它用到极致,就足够。我最近用奥林巴斯e-p3比较多。

  3. 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真正喜欢,我当然是传统的多一点,暗房的期待和忐忑,那种心情很不一样。现实中我没有偏好。我买不起大画幅,也买不起胶片。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没有,我个人觉得没有标准。如果要界定,要看在什么架构里面,看它是广告摄影,还是纪实摄影,抑或是时尚摄影等等,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标准。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我师父,在台湾学摄影曾师从他们──许熙正、余静萍、林炳存,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没看。没读。最近关注一个微博,他发布的照片很特别。最近比较关注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的作品。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让我环游世界。但我不大可能实现,因为我胆子小,不会英语,出去旅行我通常多数时间待在酒店,最多到周围走走。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人物多点。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

  从在台湾上学时开始算,20年了。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摄影到最终并不是一定要追求有多细腻。器材完全不重要。

杨晨 小小相机里有关不住的梦想

  微单摄影人 《新摄影网》副主编

  创作工具:索尼NEX-5N、奥林巴斯E-M5


  杨晨不是什么大牌的摄影师,也没有专业学习过摄影。从经历上看他只是个从传统工科学校毕业,之后半路出家的半职业摄影师。但就是这个资历尚浅的85后青年,依然有着执著坚定的梦想:职业摄影师,为此他辞去工作、背井离乡,只为了和梦想更加接近。

  杨晨是个西安娃,绵延600余年的老城墙和一碗爽快的羊肉泡馍养育了他,但初见他,斯文内向的性格让人很容易想象他来自一座南方小城,经过几番聊天才能清晰感觉到他骨子里藏着西北人的爽直。

  杨晨大学时学的专业是机械,直到25岁之前他所走的道路和传统的理科生没什么区别,大学毕业后他去了一家上海外企做和机械相关的工作,干了一年多他辞职了,因为“想找喜欢的事情做”。 还在上海工作时,一次恰遇表哥来旅游,短暂一聚之后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表哥手中一台刚买不久的数码单反相机佳能450D。一个月之后,杨晨就买了一台同样的相机。如果以现在普遍对摄影爱好者的定义和理解的话,那时他算正式“入行”了。


  其实说起和摄影的渊源,杨晨并不觉得自己是半路出家,用他的话说,那可有历史了!还在上小学时,杨晨就常常拿着当时家里的理光傻瓜机,只要一有机会就去拍照。“学校组织春游时我都会比同学多带一些胶卷,甚至还参加过一次摄影比赛,不过没什么结果就是了”。那台理光相机杨晨一直用到了2005年。一次大学暑假他独自从西安骑自行车前往上海,他在无锡的一个舅舅恰好是摄影爱好者,两人来了一场江浙环太湖行,那次旅行大大地扩展了他对摄影的认识和眼界,也让他从之前那种以生活记录为主的拍照,开始进入到有创作意识的拍摄。

  就这样是有意也是无意,摄影开始渐渐成为杨晨的生活。2010年到北京旅游,偶然得知一家摄影网站在招聘编辑,正在苦于理想找不到出口的他赶紧投了一份简历,并很快获得了面试机会。与同是年轻人的网站负责人相谈甚欢,杨晨之后如愿得到了一份与摄影有关的工作,拿着新工作offer的杨晨坐在返回西安的火车上,只觉得一路都是晴天。

  一周后,背着一个大摄影包,身后还拖着一只小行李箱的年轻人出现在了北京东四环边的一栋写字楼前,抬头仰望,北京的天空不是想象中的湛蓝色,而是发灰的颜色,但这在那时的杨晨眼中,都是无与伦比的风景。

  杨晨的工作是网站编辑,当时的工作主要是编写各种器材资讯,这在一般人听起来相当枯燥的工作却让他兴奋不已,因为借着工作机会他可以接触到大量新上市的摄影器材,也是在那时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微单相机。2010年5月索尼NEX发布,微单一下就火了起来,第一时间接触到了这款相机的杨晨立刻被吸引了,“单反平时用太大又重,NEX体积小,画质也不错,特别适合在旅行途中使用”。

  杨晨看来,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拍摄需要不同的相机,每种类型的相机都有自己的用途和特点,要根据需要选择。不过一般来说,他更倾向于易于携带和轻便的相机,“毕竟相机要带在身上才有用”。平时他都会随身携带一款微单相机,随时记录生活影像。他常用的微单有三款:索尼NEX-5N、奥林巴斯E-M5、佳能EOS M。只有当执行摄影任务时,他才会把家里的单反相机请出来。前两天他在微博上开了一个玩笑说,想要一台画质和5D III相同,体积和EOS M相同的相机,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响应。的确,很多人都期待画质和单反一样好,体积像微单一样小巧的相机出现,在今天看来这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事情,但杨晨觉得,未来这是一定能实现的。

  摄影之外,杨晨最大的爱好是旅行。“我非常喜欢那种自由行走的旅行,对我来说旅行是去体验一种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从平时机械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体验和尝试新的东西,无论是好是坏,经历总是有价值的”。“旅行时我一般会带上一部胶片相机,用来承载记忆和时间,还是胶片最合适。不过若是需要拍有特定用途的高画质的照片,我还是会用数码相机拍摄。非要说不离不弃的话,微单算一个吧,即使我忘记了带手机,微单都不会忘记带上,因为它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没有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会有一点,但更主要的是会觉得浪费了一次机会。而且以后如果拿不出漂亮的照片的话,我会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说起这次旅行。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有什么用什么,除了有特定需要时会用特定机器。平时用得最多的也许是手机。

  3. 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一个是个人爱好,一个是干活工具。对胶片的喜欢主要是喜欢相机,以及拍摄和冲洗的过程的体验,对照片结果倒不在意。出片主要还是靠数码。也许是因为我不够精通,用胶片拍不出好照片吧。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对图片编辑来说好照片有很多硬性标准。对个人来说,一般流行的说法是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你自己喜欢的照片就好。自我表达当然是艺术的最高准则,但技术上的要求也是必要的。兼具摄影技巧与影像内容的照片才算是专业。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有一些喜欢的摄影师和作品,但好像没有很崇拜某一位。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约翰·萨考斯基的《摄影师之眼》。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目前是日本和欧洲。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主要拍当地的人文景观和风俗风貌,很少专门拍人。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或者从事摄影多少年?

  喜欢拍照17年。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具体的型号。

  摄影爱好者中流行一句话,最好的相机是自己的眼睛。说梦想的话,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副好视力。


  盒子Staci Lee 用LOMO找到生活的魔法

  资深LOMO玩家,陈绮贞《花的姿态》DVD、陈姗妮演唱会DVD导演及影像合成

  创作工具:LOMO相机


  Stacirock 盒子玩相机很多年,从小学起就端起一台妈妈的柯尼卡110相机开始拍摄,到现在各种类型相机经手把玩已是几十年过去。由于学习的是摄影专业,毕业后也一直从事与影像有关的工作,对摄影的感情也是从喜爱到厌倦又到喜爱,经历了几番轮回。按快门的动作对她来说,已是如呼吸一般自然且不可或缺。而目前为止,Stacirock 盒子最常随身携带的相机却是LOMO,原因是她认为LOMO拥有一种给生活带来魔法的神奇力量。

  Stacirock 盒子是个很不一样的摄影者,她的某些摄影习惯在外人看来十分特立独行。例如她拍摄时享受的是按快门的过程,那种快门和心相互的触感,是最让她迷恋的,所以拍完的胶卷也不会着急去冲洗,而是有可能堆放很久,这些胶卷突然再度出现时带来的惊喜和回忆的震撼,也是让她疯狂不已的私密心灵旅行;她旅行时基本不拍照,对她来说旅行就是把自己完全地融入到另一个城市过日子,拍照反而会让她有抽离出来的感觉,影响她体验生活;她习惯不看取景框,伸出胳膊就直接拍摄,角度很特别,可能是把相机举过头顶,也可能是从侧面把相机伸得很远,或是藏在腰间随手就按下快门,总是能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奇妙影像;她特别喜欢的那些照片总是人家觉得拍失败的东西,她玩LOMO很强调冲片时那些故意的破坏,她认为拍摄只是在记录一个颜色,而冲洗的过程则是可以让照片充满生命力的。



  其实她就是一个LOMO态度的真实践行者,LOMO是Let Our lives be Magic and Open的缩写,它崇尚的是一种自然的、即兴的美学,这是盒子所中意的。对Lomoers来说,构图与对焦并不那么重要,模糊与随机性才是它的魅力所在。不要想,只管拍!抛开所有传统摄影观念的束缚,“玩”才是LOMO的使用法则。

  盒子一直推荐一种玩LOMO的方法,就是试着不看取景框,走在一条平时已经非常熟悉的街道上,随手乱拍。也许这是一条已经走腻了的路,但是因为LOMO相机所拍出来的照片,你会发现很多平时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影像,会惊讶于这些熟悉事物居然会带来如此截然不同的感觉。 “当你不用头脑去拍照的时候,你会发现摄影这件事不仅带给你的是一些好看的照片,它会让你随时都有旅行的感觉,让你对世界的看法有变化,对生活的体验很不一样,它就是一个天使或魔鬼。”盒子认为玩LOMO真的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不要把摄影这件事想得这么严肃,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按快门这件简单的事情,把生活中的魔法找回来。尤其是在玩LOMO的时候,一开始很容易拿到很多有成就感的照片。拍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原来我是在学习一种随性的习惯,我在不断地勇敢尝试、勇敢发现。不光是拍照,它会影响你全部。就像也许你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努力了很久却依然觉得很难实现。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想太多,压力太大,方方面面的顾虑太多,才容易把事情弄拧,把你自己弄拧。但当你用玩LOMO的心态去思考时,你还是可以坚定目标,可以认真工作,可是随性的态度会让你的心胸变得开阔,没有那么多的设限,很多事情这条路不能走,也能看到另外一种方法。知道目标在哪,但我们不要在那里死磕。这样一来人生就变得好有弹性,好有创意,好轻松。而且,事情好像反而更容易达成。关键是,我还是我,一个很健全不拧着的人。”

  这就是盒子想透过LOMO传递的想法。正如她所说,LOMO已经不是摄影,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不带相机不让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习惯,我旅行时不太喜欢拍摄,觉得拍摄会分散注意力。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随手可得的都好!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的相机。

  3. 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都喜欢,心情不一样的时候会选择不同;拍照对我来说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另一只眼睛,一只可以看见不同世界的魔法眼睛。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我不会用是否专业这个标准来评断影像,会用有没有存在意义来评判。因为不同类型的影像就会有不同的专业要求,但我比较在意的是这个作品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森山大道,他对我有很不一样的意义,我的成长经验、我在摄影道路上的很多习惯都和他的很类似。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最近重新看了一次安妮·莱柏维兹的《浮华世界》。她其实是影响我最深的,从摄影到生活,我总是没事就重新拿出来看,很像是生活励志片!哈哈。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东郊市场——全北京最让我的细胞不停活跃的地方,在这里我就会疯狂地拍摄。我一直觉得这里是北京最有活力和创意的地方,非常勇猛和真实。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喜欢拍小市民跟微观的东西,还有不知道是什么的“感受”。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

  从事摄影有十几年了,喜欢摄影的时间就更长了,从小学算起的话有30多年了吧。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心和眼都是相机!

叶梓 随手拍的美好

  曾举办中国首届IPHONE摄影双人展,卡图摄影教育中心CEO及摄影讲师

  创作工具:手机


  他一直强调“器材不重要,情绪更重要”。上他的摄影课,讲的第一个摄影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他说本来任何规矩就是都可以打破的。这不是离经叛道,是他一直坚持且不断推广的摄影理念,按他的话说,那是将工具简化以后对摄影本源的一种追求。

  叶梓从初中开始玩相机,上大学时组织了摄影协会,规模达到1000人之多。对于摄影的执著热爱在工作之后也一直持续着,虽然在银行上班,但他还是会常常参加摄影比赛、发表摄影方面的文章、被邀请去讲摄影课程。三年前他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摄影培训机构,用自己的理念来推广摄影,现在也算小有名气。


  去年年初,他与老婆一起举办了中国首届IPHONE摄影双人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宣扬他的摄影理念:器材不重要,情绪更重要。“到底怎么个不重要法?我想办个展览会很有说服力。那次摄影展所使用的拍摄器材虽然是人见人爱的iPhone,但毕竟是一个没有光圈、没有快门、没有任何控制功能的手机而已——我的iPhone甚至连镜头都被我磨得花花的,一塌糊涂。但这里展示出来的不只是摄影技巧,不只是拍摄软件,不只是一张张照片,更重要的是,它能展示出我们作为摄影人所具有的不一样的审美、欣赏和观察能力。一样的城市,一样的街道,我们总是陶醉在其中,而你可能什么都不曾看见。”他就是想用实际行动证明,用简单的拍照工具也能拍出比昂贵的单反更好看的东西。后来影展十分成功,很多家媒体都作了报道,连美国媒体都刊登了这条消息。

  叶梓进一步总结:“许多人都对摄影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好的相机才能拍出好的照片。还有些人的摄影观念依旧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认为清楚就是好照片。拍得清楚、鲜艳、质感细腻当然好,但如果不能打动人的话就不算是好照片。摄影的价值不在器材上,而在情绪上。我们的作品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这就是有价值的。”

  为了摄影而跑遍全球并不是叶梓所欣赏的做法,他始终认为在每天的生活当中,就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在北京就能随手拍出平凡但漂亮的景色,不一定非要去海边小岛才拍得到浪漫的照片。

  至于用手机拍照有何技巧,他笑言其实没有技巧。“当你拿手机拍摄的时候,多为抓拍,除了构图、光线、色彩三要素,其他的东西其实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人的脑子是有限的,当你下了很多工夫在如何操作相机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转移了。”

  叶梓的老师曾教导他说,摄影是一种玄学,你通过一个极简单的形式,传递一种极复杂的情绪。所以叶梓在教学生摄影的时候会坚持“最重要的不是教会他用相机,而是要激发他去观察生活,对生活有自己的感悟,不管是热爱、还是纠结,我希望大家不是因为爱相机而爱摄影,而是因为爱生活而爱摄影。”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不带相机不让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习惯,但不拍摄的话,回来我一定会写文章,我必须要表达。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手机、徕卡M6、富士X100。

  3. 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喜欢传统摄影,但用数码更多,因为数码会传播得更快。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专业可能更多的是从职业化的角度去考虑,商业摄影、新闻摄影或是纪实摄影都有不同的专业标准,不能笼统地去谈。但艺术摄影没有必要讨论专业的问题,艺术是没有原则的,我们教的摄影就偏向艺术摄影,因为它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她把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智障患者作为自己(正常人)和社会(主流)的背面而进行的摄影探索,执拗地逼迫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正常”与“不正常”、“道德”与“不道德”、“公正”与“非公正”、“尊重”与“侵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看到她的照片的时候,你就看到了最真实的生活。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很久没看过展览了,最近看的书籍是《荒谬的真实》。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摄影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我也没有假期的概念,因为我总是想出发的时候就立马走。我没有目的地,“我的生活”就是我喜欢的摄影目的地。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喜欢拍有人的风景。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

  第一次拍照片是上初中的时候买的一台一次性相机,因为爱不释手所以把它拆开接着用了两次。从那时候到现在应该有十五六年了。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显微镜,我想看看人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是什么样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8 04:04 , Processed in 0.0191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