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定格白马寺之前,张晓理去过那里多少次,他已经数不出来;镜头对向白马寺之后,张晓理又拍了那里多少次,他也数不出来。
他钟情拍摄白马寺,不仅是生长在洛阳的原因,用他的话说,喜欢白马寺,更多因为喜欢那里的宁静,喜欢那里纯净的气氛,也更因为能在白马寺的一方天地里,感受到真实的“善”。 □东方今报记者 张姗姗 白马寺的氛围能沉静人心 2000年前后,两位摄影同行沿着陇海铁路线一路走拍中国,在洛阳的一站便是“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张晓理作为“地主”,也拿着胶片相机陪他们一起去拍摄白马寺僧人的早课。 佛寺里的早课一般在天还未亮时开始,外面的世界还沉浸在睡眠中,白马寺众僧已经端坐在大殿之内,木鱼声缓缓流淌,香火在殿内缭绕。那种不同于白日游人往来的气氛,还有僧人脸上虔诚的表情,让张晓理第一次真正为白马寺震撼了,“我第一次感受到白马寺的佛教氛围对自己的熏陶,让人整个身心都静下来”。 张晓理忽然悟出一个理儿:白马寺的宗教氛围、文化感染力,比旅游本身、比看景点本身更有意思,“白马寺的效果不是在眼睛,而是在心灵”。他的镜头也开始钟情这座古刹了。 张晓理拍白马寺,除了正常的寺院活动外,完全是随心、随时间空闲,但是下雪的时候,他总会想办法跑去一趟。因为他觉得,雪后的古建筑入到镜头里看起来最棒,红墙、灰瓦,只有蒙上一层薄薄的白雪,才有了层次感。寺院里有法事,他也是必拍的。但不同于其他活动拍摄对场景和环境的追求,在白马寺拍活动,张晓理说自己“好像总身不由己地把镜头对准僧人和信众”,他觉得,这些人神情中的虔诚,才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元素。 在很多人眼中,僧人总是显得游离于俗世之外,身处任何环境中都是一副淡然的样子。张晓理曾跟拍过白马寺齐云塔院尼姑们的海南之旅,在海滩上,每当有海浪扑来时,尼姑们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在沙滩上奔跑、惊喜的笑。“实际上在日常的修行下,僧人们也有一颗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性的心”。 “善”不在眼里 而在心里 上一周,张晓理又一次见识到僧人的“人性”。在晾晒今秋收获的黄豆场上,白马寺僧人找来一辆改装后的拖拉机头,拖着石滚子碾豆荚,农忙之余,僧人们似乎对拖拉机的兴趣很浓,一个个兴奋地现场教学,开起了拖拉机。 当然,僧人的“人性”并非只在这些小节中。白马寺今年种植了400亩黄豆,又碰上丰收年,收割下的黄豆荚在寺院两侧的广场上厚厚地铺了很大面积。很多人因此了解到白马寺秉承千年的“农禅并重”文化,但大多数不知道的是这些黄豆的去向。曾有商家看重了这些黄豆“白马寺”的牌子,想高价收购,但被拒绝了。按照白马寺往年的惯例,这些黄豆最终要送往孤儿院、养老院,余下部分装成小袋赠送给游客和香客。 张晓理并不是佛教信徒,在和白马寺多年的“交流”中,他又渐渐觉得,自己所接触的各类宗教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一个“善”字。和做人是一样的,有善心,做善事,而且这种“善”已经是白马寺的常态。 张晓理觉得,能在浮躁的社会风气背后,真正感悟到白马寺的“善”,也是一种修行。他是带着情感拍摄白马寺,在他眼中,这里的四季景色并没有区别,但每次来到这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感觉正如他所说,不在眼里,而在心里。 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张晓理更多时候拍摄的都是纪实影像,他觉得摄影师们应该把镜头对准这些社会上不常见、或者说行将消失的东西,“可能别人看白马寺很普通,我却觉得应该好好记录”。不仅因为它是洛阳的白马寺,它还是中国的释源祖庭。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7 17:26 , Processed in 0.0161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