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平遥摄影十分钟访谈:晋永权《合家欢》

2012-10-26 12:08| 发布者:cphoto| 查看:1284| 评论:0|来自:环球网

摘要:环:简单介绍一下《合家欢》吧。 晋:这本书主要是展示民间的老相片,因为"相片"这个词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是带着"体温"的,跟今天所说的图像是很不一样的。在**期间,当时只有一种拍照方式,叫做:正面平光 ...

环:简单介绍一下《合家欢》吧。

晋:这本书主要是展示民间的老相片,因为"相片"这个词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是带着"体温"的,跟今天所说的图像是很不一样的。在文革期间,当时只有一种拍照方式,叫做:正面平光照,而到文革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这在中国民间影像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相对于官方的、正式的相片,有没有一种民间的、自己的影像形态。这本书就是想探讨一下民间相片的类型。

环:这些私人的相片,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的?

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因为社会发展平稳,经济迅速提高。而正是这种大环境下,才有大量的私人影像流向废品收购站,到私人手中,到旧货市场甚至网络平台(而并非消失不见)。 从前一张照片的洗印过程十分复杂,而且成本也非常高,可是流落到今天的旧货市场上的时候,非常的便宜,一块钱能买到好几张,价值和价格完全是成反比的。但是有些老相片也是十分昂贵的,最贵的照片是五百元从沈阳购买的"十大元帅"的着色相片,那个是非常震撼的。

环:您书中的部分着色照片是只有红色或者绿色的"点"着色照片。

晋:对对,这种照片就是民间自己想表达、想传达出的一种东西。文革期间,只允许"正面平光照",将影像变得更粗鄙了,没有了以往的那种丰富的形态,而这些民间的弥补了这些缺憾。

环:在70-80年代的时候,民间影像中,会在相片中呈现很多有趣的元素,比如在冲洗照片的时候,将透明的糖纸花纹叠印在相片上,为什么没有专门做一个分类?

晋:有这些照片,但是不多。因为是做图书的必要,还是想突出影像的本身。因为这些毕竟属于附加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在影像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东西,但是现在没有了,它具有阶段的代表性。

环:您自己的作品从《傩》《出三峡记》到《红旗照相馆》,全部都是关于黑白照片的影集,有没有想过出版一本关于彩色照片的书籍?

晋:因为彩色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在拍摄《傩》的时候,我带了各种照相机,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负片,但是拍摄完之后,发现自己很难把握这种色彩,所以我可能是习惯了黑白摄影,包括我平时拍照也不用数码相机,还是用黑白相机去拍。所以这种习惯让我还没有出版关于彩色照片的想法。

环:感谢您接受采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7 02:30 , Processed in 0.01675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