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公众祭祀和游戏,具有与生俱来的公众性、社会事务性,原先只是劳务分工中的某些技艺,进入贫富分化的权力利益等级社会,逐渐地,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被崇高化,作为上层专业被精英化、作为高级知识被神秘化,作为样式诉求被自律化,在积累文明的同时,最终也被资本、权力异化,日益脱离公众和社会现实。数千年既存的状态让民众也以为此属天然。但世界范围的公众推动社会转型的当下,它被动摇了。艺术同样面临转型,远不止是风格样式、艺术家身份,首先是艺术必须回归社会、回归公众。“后现代”解构了艺术,“当代艺术”混搭了艺术,这只是个开始。艺术将面临一系列更深刻的当代性改造,演出第二次“创世纪”大戏。 我们真是有幸,戏从序幕开始,人人围观剧情,人人粉墨登场。 2 “当代艺术”,作为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降的一场艺术运动,和艺术的当代性使命应该有所区分。 许多人理解西方当代艺术运动从外部“打破”了原有的艺术镜框,把镜框里的风景画儿毁了,另来一套;我宁愿理解为它从内部“撑散”了那个镜框,把画儿——当然还有许多别的——给解放了。ZF的杜尚恶作剧地把小便池搬进展厅,其实他本来就是个画家。这个细节很有象征性。 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一切杰作都没有终结,作为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遗产,它们的进步人文价值已经深深融入到所有人的身体里,它们创造的技巧、风格也皆可一用再用。终结的是过往艺术史、艺术理论对它们的自闭性叙述框架——那个精英、美、风格、权威等等搭建起来的教堂,一条“艺术肯定只能如此衍生”的天堂走廊。人们的思想被那个框架奴役,仰望艺术的精英性、崇高性、神秘性、自律性是很自然的。现在那个框架散了,走廊外面是广场,过往的艺术图景就可以呈现更广阔的真相——它们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人们在何种历史社会环境中、又为什么要创作它们?它们怎样回应那个时代的社会,对塑造、改变或者阻碍那个社会起到什么作用?它们和社会的互动方式是怎样的?它们和生活是怎么渗透的?从而,告诉我们如今可以怎么做? 但在汗牛充栋的艺术研究、艺术史研究中,并没有这样的课本。现在西方权威们正在为“新艺术史”或“新美学”怎么撰写争论。而我们这里还在使用陈旧的艺术图纸建那个“教堂”,广招艺术信徒,孜孜不倦地教诲他们。 3 西方当代艺术运动的一大贡献是,它们用种种匪夷所思的样式打破过往艺术的魔障,证明不仅是传统艺术媒介,并且什么都可以用来做艺术,艺术要回应社会,艺术要重返生活。这个再启蒙已成新的路标。原有的艺术框架一旦被拆散了架就再搭不上了。早先艺术家们发现自己玩艺术到形式主义极致,玩不下去了——其实那游戏本来不关老百姓什么事——不过艺术家自己把艺术从神坛上拉下来,那么老百姓自然也可以来玩了,这是件大好事。杜尚的恶作剧不再被艺术家简单模仿以后,艺术走向公众的真正解放就将蓬蓬勃勃地开始,现在还被形式“美”蒙在鼓里的老百姓终究会发现他们自己就可以用艺术发言,这种心情更具美感。 美感将从眼睛愉悦为主转向知性的认同和心理的共鸣,用大白话说,美感近乎“脑筋急转弯”后获得的快感;形象美的快感仍然存在,但已经降低一个层次。 4 在新的《当代美学指南》横空出世之前,难道摄影师就得窝工?想起我们先哲的古训:道法自然。拜现实社会为老师,它提出什么问题,我们试图用照相机回答,然后比照现实图景,看看社会这个“老师”如何批改作业。 5 丹托关于“当代艺术”的“第三种美感”(真、善、精神意义,等等)的说法值得赞赏,对于当下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用于解构现代派完全正确。但是把艺术史划分为具象(古典艺术的模拟)和非具象(现代艺术的形式)两大段只是分析现代派的特定语境,形式逻辑上“A与非A”的用法。如果就此理解当代艺术在古典艺术(模拟)、现代艺术(形式)之后才出现意义(观念)的强调,这未必准确,这样的历史分期未必要全盘接受。如果当代艺术之前的艺术都意义贫乏(只是模拟和形式)的话,数千年文明积累就变得不可思议。 历史上一直存在四种样态:方式发展-意义停滞;方式停滞-意义发展;方式与意义同时发展;方式与意义同时停滞。原因是艺术与社会复杂互动、当时科技支撑状况,也有艺术自身流变,仔细分析洞穴原始绘画以来的视觉艺术史(包括中国的;还可以参照中外文学史)的各个段落,可以分辨出来不同样态,由简单、初级向复杂、高级“螺旋上升”。西方当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其实是针对“(现代派)方式发展-(去现实)意义停滞”的再度出现(此前有过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洛可可艳情艺术,形式极度华丽而意义停滞在封建王朝末期的宫廷奢靡趣味)。未来上述四种样态也会再度交替或者渗透出现,但会呈现更复杂的状态。比如,主张“任何方式并意义为重”的当代艺术,不是自己也再度陷入“(商业诉求)方式发展-(主题概念化)意义停滞”?背后当然仍是文化资本的缘故,可能丹托始料不及。 丹托的功绩在于把意义的自觉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强调;然而就艺术和现实这一重大关系上,他似乎仍在艺术本体里——艺术家(内心自由)、方式(无限制)、作品(不像过往艺术)——说事,和老百姓的命运没有太大的实际关系。所以,艺术的真正的当代性改造远没有完成,事情非常复杂。 6 照相机空前普及为摄影率先由艺术回归公众创造了物质条件;摄影回应社会、重返生活的进步理念引领思想解放。 去精英。公众知识分子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职业摄影艺术家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 去崇高。什么是“弘扬主旋律”?必须归结到“为人民服务”。民间叙事是民族国家特有摄影秉性的基石。世界由西方中心走向多元化。 去神秘。技巧的技术化普及,使人们更关注思想、意见、情感的表达。 去自律。语言、风格更自由、更多样化、更精彩。摄影跨界联姻诞生新的文化物种。 7 艺术,不过是凭借形象说出想法、寄托情感,它可以用来做许多事,艺术和社会、和人们渗透互动是天然本性,本不必特别强调,为什么当下强调它与社会的互动?只因当下社会转型牵涉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命运,而艺术偏偏沉迷于憔悴花容对镜自恋,它异化了。艺术拯救社会也是救赎自己。 吊诡的是:这一面人们还在拒绝看懂当代艺术引发的积极变化,而那一面“当代艺术”已经站上产业巅峰卖大钱了。艺术如此诡异的原因只能在艺术以外寻找,这就必须探究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在艺术商业化的普遍环境中寻找推动艺术的当代性转型的健康力量和真正动力,非常艰巨。 8 艺术可以开始做它应该做的事了——回应社会、互动社会,重返生活、改善生活,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转型的时代。这才是艺术的当代性——比西方当代艺术运动更重要的东西。 被逼卖娼的艺术日益为自闭形式的更新而焦虑,艺术家的内心自由能实现吗?追寻良知的艺术反而有更自在的创造性,更充实的内心主张。公众立场的艺术摆脱利益诉求的羁绊,再破除方式的束缚,它更有潜力。 9 在资本主义文明这个更大的容器中,任何东西一旦被消费者眼球包围,也就受到资本觊觎,而一旦当代艺术只关注卖点,它就会重返艺术的自闭系统(资本和权力体制最喜欢的东西),就像现代派后期必须为卖而竭尽全力玩出新花活。“当代艺术”也可以成为商业标签,成为文化资本狂欢的舞会面具。 10 西方的当代艺术运动把艺术的秘密破解了,袒露的真相,国人应该尽快知晓。但西方当代艺术仍在西方话语权力体系中,仍然是西方中心,务必清醒文化偏见的强大惯性。中国的当代性艺术只有扎根本土的社会转型和百姓生活、塑造中国气质,以后才有在多元世界上发言的可能。 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的艺术资源比西方当代艺术运动更为丰厚。这意味着什么? 11 艺术的当代性在于互动社会、重返生活、回归公众、自由创造。不要敌视这种趋势。也许你很快发现,它也解放了你。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6 05:04 , Processed in 0.02373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