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直街2号的三个展览,傅拥军的《那么西湖》、薛华克的《曾经的生活》、许明的《窗前喜鹊》正在展出中。要这个月20日截止。每个展览都以自己的语言静静述说着摄影师的情怀。相比《那么西湖》的宁静美丽,《窗前喜鹊》的灵动欢悦,黑白影展《曾经的生活》所传达的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似乎与这个展览环境最为贴近。 摄影师薛华克素来以拍摄青藏高原上的民族肖像而为人所知,很少人知道,他早在90年代,就有意识地把镜头对准身边的老建筑、老街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事物未来的消逝命运。他抓取记录这些老杭州生活中最自然的瞬间,从而提供了今天这份让人倍感亲切的记忆图景。这个展览让我想起一篇未发的稿件 ,当时就是冲着这个主题去采访的,可谁知谈的大多是其他。对薛华克而言,《曾经的生活》已经是过去时了,不断探索追寻的他更在意未来的日子。
摄影是一种个人行为
娌娌:《曾经的生活》反映了老杭州的生活,像这类题材如何才能拍好? 薛华克:我在拍选题之前,就问自己,为什么拍,我的目的何在?拍的时候我想,我不是学建筑的,没必要把房子的结构讲得清清楚楚。我感兴趣的是,这是一种半开放式的生活,代表杭州或者江南地区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的生存方式。这组照片没什么特写,因为我要的是生活的场景。一切都是根据这个定义来的。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是过去时了。
我曾经想过拍一组中国美院老教授。怎么做呢,首先我对他要有基本了解,他的艺术活动、生存状态,做一个拍摄方案。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相同,每个人可以拍一张肖像。肖像的个人风格要强,你是你,他是他。
娌娌:就像80年代摄影师邓伟拍的那批中国文化名人。 薛华克:不太一样,他基本以肖像为主,我要拍的类似电影,有长景、中景、特写。如果出肖像集,那就要求里面的人要个个精彩,而且技术上不能有失误。摄影不是大兵团行为,它是一种个人行为。搞个热闹,走个过场,那是群众运动。
以下图片分别为邓伟所摄
文学家钱钟书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哲学家冯友兰 搜狐网CEO张朝阳
演员徐静蕾
演员冯巩
演员濮存昕
老照片自欧洲来
娌娌:听说前一阵您的学生给带了批好照片? 薛华克:这些照片是我一个留学捷克的学生在当地旧货市场淘的。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照片,精细程度、给人的感染力,在我们的肖像类摄影中非常少见。
娌娌:它的价值在哪? 薛华克:首先,它们属于肖像摄影。在照相机尚未普及的时代,肖像摄影技术上很难,商业运营成本很高,很难进入家庭消费的时候,这批肖像作品出来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类照片除了应用性,同时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到现在为止,我还从来没有在我们的照相馆中看到这种水平的影像,即便是杭州、上海最好的照相馆。
镜头、相纸、艺术修养,无可挑剔
娌娌:从哪些角度衡量? 薛华克:从技术上来看,第一,我们当时没有那么好的镜头。用于拍人像的镜头要求既清晰又柔和。我们我们的镜头拍出的照片比较柔和,但锐度比较差;第二,我们从来没有生产过这么好的照相纸。这种相纸非常细腻,没有反光。改革开放之前,进口相纸很少。当时自己生产的相纸一般是绸纹纸,分辨率没那么高。改革开放后进口过一批相纸,俄罗斯相纸非常好,但不太适合我们当时的显影方法;另外,当时的照片是一批一印相的,留给后期的空间几乎没有。这就要求拍摄者在前期把一切问题解决。这些照片除了技术上没有漏洞,艺术上的修养也非常高。捷克原来属于奥匈帝国,它受到的欧洲文化艺术背景的熏陶是我们国家的摄影从业者无法比拟的。
摄影改变人的生存方式,带给人快乐
娌娌:从事摄影这么多年,您觉得摄影是什么?摄影能干什么?
薛华克: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有时我们讲技术,有时我们讲艺术,有时两者结合。摄影能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摄影也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比如,很多东西都是摄影派生出去:电视、电影,没有影像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摄影给人带来快乐就是现在的现实,10个人里面可能就有一个因摄影而快乐。
PS是电脑艺术,不是摄影
薛华克:数码摄影是艺术的杀手,为什么?没个性。有些高校老师提倡电脑做照片,一、他们没有真正达到艺术和基本的技术修养。二、他们没有研究摄影的本质性问题,而是把艺术思潮直接搬过来。这种思潮往往打着像摄影文化的外衣。比如现在年轻人对信仰、生活本身的反思,精神上没有出路,反映在手法上,大家很容易用摄影,用电脑PS做那些东西。现实中没有办法满足的东西就采用虚拟的影像来满足。PS是电脑艺术,不是摄影。摄影只是扮演攫取各种基本要素的角色。不幸的是,很多人还把它当成一个方向。这是非常可悲、可笑的现实。
当代艺术:摄影干的是技术活
娌娌: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用摄影作媒介,您怎么看?
薛华克:艺术要用直接了当的方法来做,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只是记录。这是摄影的技术活,不是艺术活。当代艺术中非常知名的一个作品《使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个艺术行为是用照片记录下来,纯粹记录,不是摄影。就像医学上的X光一样。譬如显微摄影、航空摄影,他们都是摄影,但他们不是艺术摄影。这只是摄影的一种可能性。是摄影工作,不是摄影创作。这样说应该更理性。
最伟大的新闻纪实摄影师
娌娌:您参与了去年的当代摄影新锐?今年也除了一批浙江新锐,您怎么看现在年轻人的这些影像? 薛华克: 从题材、影像的表现以及制作水平而言,我觉得很难说新锐。他们依旧没有跳出摄影圈,只是新人、新面孔而已。像朱丹阳的《年轻的夜》,这是非常80后、90后的事,他们用影像诉说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事情。对,从这点上讲倒是新的。还有一位年轻摄影师,拍的主要反映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有好几个人拍的都是这种类型。其实这种表现方式亚当斯时代就有,现在只是一种延续。另外,新锐影展的一个积极意义在于,从人类摄影发展角度上来讲,最伟大的摄影师不是风光摄影师,而是新闻、纪实摄影师。这听起来很冠冕堂皇,但事实上确实应该是这样的。
摄影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娌娌:对于从事摄影的青年人给些建议吧! 薛华克:年轻人要先梳理透摄影的分类,再作纵向梳理,读一读摄影史。可以是摄影简史,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摄影史。中国摄影家写的仅供参考,一家之言。很多人反感摄协系统,经常攻击沙龙摄影或者摄影比赛。实际上这是另外一回事。摄协只是国家的一个宣传机关,它功能如此,如果不做那些事倒是不对的,这个要理解摄协的苦衷。但是,摄协的领导们也应该清楚,他们应该同时告诉大家,摄影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做一个世界摄影艺术家工厂 娌娌:您快退休了,有点意外,下面有什么计划? 薛华克:我的退休计划实际上是我新的工作计划。我想用5年时间做一个摄影艺术博物馆,类似于世界摄影艺术家工厂。展馆里展示的不是器材,而是我认为的摄影史上各类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大师之作,只要是某一摄影类别中我觉得最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比如蛋白法,可以是我现在做的最好的照片。比如达盖尔当年发明的银版法,可以比他当年做的还要好。还比如蓝晒法,我们的学生作品也可以放到博物馆去。 我希望大家都来做,这样你们相互之间的东西就不一样。还有很多其他的工艺。艺术需要相应的表现形式。有人说,形式决定一切,我非常不赞同,形式和内容一定是矛盾的统一体。我还想写一篇摄影美学的书,可以叫《摄影美学漫谈》,可以分几个篇章,器材、感光材料、媒介几个方面,比较有意思。
挑战不了我就从山上跳下去死掉 娌娌:应该称您什么?摄影艺术家? 薛华克:很多人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摄影艺术家,我情愿把自己称为摄影工作者。艺术家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当我盖棺定论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艺术家。在我的理解,艺术家是一个在艺术修养上,专业知识上更宽泛、更高深,我们现在把艺术家这个词滥用了。美院刚毕业的,从事艺术的,就可以叫艺术家了。 娌娌:你喜欢挑战。 薛华克:从个性上来讲,我一辈子都希望挑战自己。我不喜欢做平庸的事,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平平淡淡不是薛华克的人生哲学。 如果挑战不了我薛华克就从这座山上跳下去死掉。即便那样,我也不要平平淡淡做一个庸庸碌碌的老头。这种活法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薛华克,前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 。1987年起开始西藏题材的摄影创作,著有《藏人》、《天葬》等专著及影集。 薛华克作品
《使无名山增高一米》
方大曾的作品让我震惊
娌娌:能否跟我们推荐一些摄影师?
薛华克:我经常感慨,有些年轻人名不见经传,但照片很精彩。摄影基本上有一定功底,加上一定偶然性。你看你们快拍快拍,为什么有生命力,因为他有很多精彩瞬间。但瞬间性只是照片的属性之一,要保持高水平创作,还需要基本的功力。这样的摄影师有是有,但很多我们都不知道。十几年前方大曾的作品被发现时,真正让我感到震惊。我好好思索了方大曾的意义。当西方的布列松们进行高水平摄影创作的时候,中国摄影师在干什么?除了沙飞、徐肖冰这些老一辈革命摄影师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摄影师? 方大曾的作品,不管艺术水平,还是思想,包括最终的影像都没人可以比。
方大曾於1912年生於北平,1930年入北平中法大學經濟係讀書。上學期間就十分喜歡攝影,業餘時間經常一個背包,一把雨傘加一台相機,就出去拍照。1931年“九·一八”以後,方大曾拿起相機開始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綏遠抗戰爆發時,他到前線采訪,活動於長城內外,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他作為“中外新聞學社”攝影記者及《大公報》戰地通訊員到前方采訪,用筆和相機為武器,向社會傳遞著抗戰的信息,各地的報紙上,經常能夠看到他發回來的戰地報道。1937年9月30日,方大曾從河北蠡縣寄出《平漢北段的變化》一文後,便神秘地失蹤了,一直到今天。那年他是25歲。
中国的风光片不是真正的沙龙
国内很多摄影评论家把纪实报道摄影看得很高。我认为应该做分类研究。包括对风光摄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沙龙摄影可以玩,但你要研究沙龙摄影的本质。国内的风光很大意义上不属于真正的沙龙,只是摄影爱好者层面。但是像现在很出名的姜平这种大师,你很难把它放在哪种层面上说。问题就在这。纯粹经典的风光作品几乎都是中画幅、大画幅的黑白胶片。所以如果从风光摄影的层面来讲,李元的风光是业余的。从他创作的方法,生产的作品来看,就是业余的。业余并不是贬低。只能说,他对光影效果的把握不错。人家把他炒得再厉害,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但是他本人不炒作,蛮平静的一个人,他只是喜欢这种风格。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6 04:51 , Processed in 0.0184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