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融:《照片的本质》:表象与心像的融合

2013-1-14 17:09| 发布者:cphoto| 查看:4111|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报

摘要:在2012年的摄影出版领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图书较往日渐多。《摄影的智慧》、《摄影的真谛》、《照片的本质》、《摄影师之眼》、《摄影批判导论》、《非像说》等多部图书引发关注。这其中,大家的目光似乎都指向“ ...
在2012年的摄影出版领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图书较往日渐多。《摄影的智慧》、《摄影的真谛》、《照片的本质》、《摄影师之眼》、《摄影批判导论》、《非像说》等多部图书引发关注。这其中,大家的目光似乎都指向“摄影本体语言”话题。不可否认,正是由于包括知名摄影评论家约翰·萨考斯基(他1964年为同名展览撰写的前言《摄影师之眼》奠定形式主义摄影批评的基础——编者注)在内的诸多照片观看者的评说,摄影批评才不至于过多地落后于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甚至在一定时期起到过引领实践发展的作用。

  在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江融看来,曾以萨考斯基为导师的美国知名摄影家、摄影教师斯蒂芬·肖尔理解并发展了前辈的理论,其撰写的《照片的本质》一书“对于当下中国摄影界有志于回归到摄影原点,重新补上纯粹摄影这一课的摄影师来说,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编者
3b《照片的本质》封面定稿.jpg




  《照片的本质》(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由横跨“新彩色摄影”和“新地形摄影”两大流派的美国知名摄影家斯蒂芬·肖尔经多年摄影实践的探索和思考,以及长期教授摄影理论的积累和总结撰写而成。该书荟萃了近百幅包括摄影史上已成为经典的各类照片,配搭上这位充满哲思的摄影教育家逻辑严谨而又深入浅出的文字分析,以图解的形式,层层剖析照片的形式结构如何与内容相辅相成的过程,以及摄影家如何使用摄影媒介的本体语言进行创作,从而有助于摄影师更灵活应用摄影媒介,同时也会令读者更懂得学会如何观看和阅读照片,提高视觉素养。

  此书的标题是《照片的本质》,封面用美国摄影家肯尼斯·约瑟夫森(Kenneth Josephson)的一幅著名照片装帧。该照片中摄影师用自己的手臂伸进一片大海的画面,手里拿着一幅在海上航行的轮船照片,放在海洋的地平线上正在端详。这让人想起约瑟夫·寇德卡在拍摄1968年苏军侵占布拉格时,将自己的手臂伸入画面显示手表时间定格的照片。肖尔选择约瑟夫森这幅照片作为封面的用意是明显的。他想表明,此书是关于如何观看照片,以及摄影是如何将三维的世界变成二维的照片,而摄影师又是如何在二维的照片中营造出三维幻觉的。

  此书首次在1998年出版,2007年重新修订再版。因此,没有探讨数码摄影照片与传统摄影照片之间的区别。尽管数码摄影照片的本质仍有待于他人撰写,但《照片的本质》对于当下中国摄影界有志于回归到摄影原点,重新补上纯粹摄影这一课的摄影师来说,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二 
 肖尔在此书中分别以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和心理层面这三个层面来分析照片的本质。

物质层面:相片的物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像的视觉效果。

  他认为,首先,照片是一张相片。相片是平的,它有边缘线,而且是静态不动的。在其上,有一个影像,一个观看外部世界窗口的幻影。相片的物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像的视觉效果。平坦的相纸确定了图片的平面;相片的四条边缘线确定图片的界限;静态影像凝固了照片中所经历的时间,即使在电脑显示屏上,照片影像也是平的、静态的和有界限的。这是照片的物质层面。

描述层面:平面、边框、时间和聚焦是四个将镜头前的世界转化成照片的要素。

  在描述层面,肖尔认为,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是从空白画布开始作画,摄影师则是从混乱世界中开始选择图像。平面、边框、时间和聚焦是四个将镜头前的世界转化成照片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界定了图片的描述内容和结构,它们构成了照片视觉语法的基础。摄影师通过这些要素表达对世界的感受,将他们的感受转变成构图,并赋予它们含义。肖尔用大量照片的具体案例,形象分析摄影家如何通过选择观察视点、构图边框、曝光瞬间和聚焦平面来将外部世界转变成经典的照片。

心理层面:摄影师必须增加对自己内心深处这种“心理模型”的意识,不断调整和修正这种模型,使其适应你的感觉,并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你的感觉,以便能影响你在拍摄中所做的决定。

  关于心理层面,肖尔指出,当你在观察外部世界时,心里会产生一个相应的影像,即所谓心理构图。心理层面产生于摄影师内心对照片的构思,也决定了照片最终的心理空间深度,即照片是否有深邃的意境。笔者认为,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摄影师能否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洞察和提炼出具有心理深度的影像,有赖于摄影师对影像的敏感程度,及其人生阅历和悟性;其次,摄影师能否将这种影像完整地转换成照片中的图像,要靠内心的定力和技术上的控制。

  在这里,肖尔提到,摄影师可通过描述层面的上述四大要素从构图上来表达心理层面的影像,以突出摄影师想要强调的内容。他特别指出聚焦的重要性,认为“聚焦是联系心理层面与描述层面之间的桥梁,其中包括镜头聚焦、眼睛聚焦、精力集中和心理聚焦”。这说明,摄影师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观察,才能看到外部世界各种人物或物体在本质上的联系。他专门介绍擅长用大画幅相机探讨摄影本体语言的美国摄影家沃克·埃文斯的一幅作品,来说明摄影家需要高度集中,才能在一个二维的图像上产生出三维的拼贴效果,以至于图像中的白云似乎在不同平面中浮动起来。他还借用以街拍著称的美国摄影家加里·威诺格兰德捕捉到的一幅坐在板凳上几个人物互动的精彩照片,来证明摄影家的高超观察力所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最后一章中,肖尔建议摄影师需要建立所谓“心理模型”。笔者认为,这里的“心理模型”是指摄影师平时陶冶自己的“内心素养”和“心理构思”所潜移默化产生的“心像”。肖尔提到,这种“心理模型”受成长过程的影响,摄影师可能只选择符合模型的主题,或者机械地根据模型构图。但是,对于大多数摄影师来说,这种模型是不知不觉地在发挥作用。如果能意识到该模型的存在,摄影师则能掌控该模型和照片的心理层面。

  因此,肖尔建议,摄影师必须增加对自己内心深处这种“心理模型”的意识,不断调整和修正这种模型,使其适应你的感觉,并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你的感觉,以便能影响你在拍摄中所做的决定。他认为,这是观察、理解、想象和意图之间的一个复杂、持续和自发的互动过程。笔者认为,正如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曾说过“我始终在观看外部世界,同时试图观察内心世界”。事实上,肖尔所说的互动过程便是将外部世界观察到的表象与内心不断生成的心像融合的过程,该过程便是照片本质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摄影师,还是读者均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心素养”和“视觉素养”,并建立这种“心理模型”,以便在拍摄和观看照片时,能集中精力,充分调动自己的心理模型,才能拍摄出具有深度的照片,并能读懂具有难度的作品。

三 

 有趣的是,作为新彩色摄影流派创始人之一,肖尔并没有出一本关于彩色照片本质的专著,而且,在此书中,他所选用的黑白照片也多于彩色照片。因为他认为,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作为照片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唯一有别的是,彩色可以扩展照片的色调,并为影像增添新的描述含义,使其更加明了。彩色能给照片增添新含义,是因为它可以显示光的颜色,以及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的各种颜色。而黑白相片的影调层次受相片不同感光乳剂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黑白乳剂决定了相片的色相和影调范围,不同类型的相片片基决定了相片的质地。

  显然,肖尔在此书中所论述的“照片”,主要是指通过摄影师之眼观察外部世界,配合内心的构思所拍摄的照片,属于“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而且,肖尔对此书的照片选择,偏向于艺术摄影,而没有将新闻报道摄影的作品包括在内。另外,他没有选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塞尔·亚当斯或优素福·卡什的任何一幅作品,这或许说明了他对摄影作品的偏好。

  肖尔将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的一幅作品作为第一幅照片加以介绍,并将已故著名策展人约翰·萨考斯基的一幅题为《母亲》的作品放在后记鸣谢页上,这种做法也颇令人玩味——是否因为肖尔在1972年开始在美国各地旅行,拍摄其《美国表象》和《不寻常的地方》这两部力作,是受弗兰克“在路上”摄影精神的鼓舞而向他致敬?在后记中,肖尔首先表明,在他开始担任纽约巴德学院摄影系教授时,曾一直采用萨考斯基的《摄影师之眼》作为课本。没有此书的启发,《照片的本质》就无法诞生。这是否也是肖尔将萨考斯基的照片放在后记页上向他鸣谢的原因?


《照片的本质》汇集了摄影史上许多名作,也涵盖一系列不同的摄影类型,如街头摄影、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以及无名氏摄影,包括旧的快照和地质调查航拍的照片。作者斯蒂芬·肖尔利用这些照片,加上他明晰、睿智和易懂的文字,阐明相机前的世界如何转变成照片。

2.jpg


在收割芦苇期间 1886年 彼得·亨利·爱默生 摄

  聚焦:聚焦是将世界转变成照片的第四个要素。相机不仅是一个明确的观察视点单眼透视,它也通过确定单一的聚焦平面来建立描述空间的先后顺序。聚焦平面通常是与图片平面平行,会强调图片的某些部分,以突出照片的主题。在彼得·亨利·爱默生的这幅照片中,聚焦清晰部分构成了该影像很浅的景深,该景深立即让观者注意到前景的三位收割芦苇者,并使得他们与第四位收割芦苇者以及背景的湿地拉开距离。聚焦平面能限制我们的注意力范围,划分对该场景的不同注意力。

3.jpg

纽约 1945年左右 海伦·莱维特 摄  

边框:这张照片前景中,这些男人不仅相互之间有视觉关系,而且与边框的四条边缘线也有关系。边框使得这些人物周围的空间产生活力,这些形式要素使得该照片中相互没有关联的人融合成一个整体——坐着呆望的人、左边随意聊天的那两个人及中间那个带有都市冷漠表情的人——构成了20世纪40年代纽约市街道生活的生动写照。

4.jpg

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 1971年 李·弗里德兰德 摄

  平面:照片(除了立体照片之外)是单眼看到的景象,即只有一个明确的观察视点。它们没有我们的双眼所提供的纵深感。当三维的空间通过单眼透视投射到一个平面,会建立起拍摄照片之前不存在的各种关系。画面背后的物体会与前方的物体形成并置关系。观察视点的变化会造成这种关系的变化。闭上一只眼睛,在眼前举起一根手指,之后轮流闭上左右眼睛,你就会发现观察视点上仅仅两英寸的变化,就会产生十分不同的视觉关系。

  所谓产生新的视觉关系,并不是说,李·弗里德兰德的这幅照片中减速标志牌与云团不在相机的前方,而是它们之间的视觉关系改变了,云团像棉花糖一样坐在标志牌上,这是摄影视觉的产物。

5.jpg

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农贸集市 1964年 加里·威诺格兰德 摄

  时间:当别人给你拍照时,你说“茄子”,这表明你无意中承认该瞬间正转变成照片。照片是静态的,但世界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照片截断这种变化的瞬间,便确定了一个新的摄影含义。虽然实际的情况是,你说了“茄子”,但相机作为无声的见证只记录了你在微笑,尽管可能是淡漠的、没有生气的微笑,如同毕业照或剪彩仪式上的微笑,不过,仍然是微笑。如果你说“傻瓜”,相机便会看到讥笑。

  1964年的一天,在德克萨斯州农贸集市上,一头公牛在不断摆动着它的头,舔舌头,驯化师急忙躲避。在这些不断变化的动作中,有一个瞬间,一个1/250秒的瞬间,通过一个观察视点,公牛的舌头与其驯化师的帽檐形成完美对称的瞬间被记录在静态胶片上。该瞬间稍纵即逝,重新消失在混乱中。


3b《照片的本质》封面定稿.jpg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23:21 , Processed in 0.0189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