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中国摄影报》2013年第四期 “抓”者,“捕捉”也。抓拍作为摄影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捕捉的或是快速运动的物体,或是转瞬即逝的现场,抑或是人物心理活动状态和微妙变化。想必,绝大多数人理解中的“抓拍”与在网络上流传甚多的那个画面——抓住一只鸟的腿部以树为背景拍摄相去甚远。 在摄影爱好者中,爱鸟拍鸟者众,多数人或持以记录的初衷,或践行着不影响物种生存前提下的拍鸟“公约”,说起抓拍鸟类的技巧,也有不少人乐于分享,伏击法、障眼法,把握其特点高速、低速、追随等拍摄手法应用不少,但如此“抓”起鸟当模特来“拍”的场景,让人不甚唏嘘。 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纪录片《鸟瞰地球》,让观众随着鸟儿从高空俯瞰地球,也让候鸟迁徙数千公里的艰辛路程得以记录。该纪录片也披露了高空拍鸟的秘密:摄制组从小喂养了一群群刚破壳的鸟类,让它们熟悉遮阳伞和马达的声音,为日后跟随飞行器飞行做准备。抛开其记录鸟类族群特有习性、科学调查的本意,如果有摄影人仅仅为了获得别人拍不到的视角和画面而加以人的干预的行为颇值得商榷。除了眼明手快,有预见性外,想要获得别人拍不到的画面往往需要摄影者的创新意识,比如江西摄影家杨晓宁坚持的多重曝光与慢门拍鸟。 从另一个方面看,那些怡然自得的鸟儿不受人类干预的活动的瞬间远远比摆布得更鲜活可亲。《罗丹艺术论》就有这样一段对白:书的作者因为罗丹并不像其他同行那样吩咐模特摆出这样那样“木头人”的姿态,而是用画笔捕捉模特随心所欲“塑造”的肢体语言而去对话罗丹,罗丹的回答是:“那样粗暴地对待自然,把活人当做木偶,他们拍出的东西,恐怕有做作的死板的危险。我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捉住,而不是硬做出这些运动。”罗丹的雕塑方法和艺术见解,当然可以触类旁通为摄影所用。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22:41 , Processed in 0.0235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