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凌 弘
一、颠覆传统,后来居上 摄影图片传统的传播途径是展览、橱窗、画册、书籍、刊物、幻灯播放。展览、橱窗、幻灯片的图片制作出来后虽然豪华高雅、精美养眼,但是都受到成本、地域等限制;展览照片制作、场地租用等费用开销大;出版画册更是不容易,在报刊尤其是专业摄影报刊发表作品也是大多数摄影人难以做到的。即或在展厅办影展,展出三五天或者一周,好则几千人看,差则只有几百人光顾,大有高处不胜寒的味道。在二级城市办摄影展览除了开幕有几十、百多人到场外,以后的展出每天也就是少得可怜的人看展览,摄影人戏称影展开幕就是闭幕。出画册,有书号的印刷上千册要四、五万元。因此,很多摄影人尽管搞了几十年摄影,也没有举办个人展览和出版画册。网站的出现,传统的摄影传播媒介被颠覆了。 摄影网站发展很快,国家、省、市摄协都建起了网站,一些部门和个人也建了摄影网站。还有器材、技术、婚纱、广告、风光、儿童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摄影网站。在百度输入摄影网站词条,就会跳出70多页的网站目录信息,摄影网站不计其数。摄影网站不仅数量多而且容量大,每个人都有展示作品的机会。很多网站除了开辟栏目以外,还办了论坛。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开辟的《在线影展》,摄影人只要达到一定水准就可以在上面办展览。中国摄影在线设置了《中国摄影师》和《国外摄影师》专栏,将成千个摄影师的作品以个人专辑集中展示。 综合性网站把图片也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以展现读图时代的特色。每个页面都有图片,而且还开辟了专门的图片界面。广东摄影家刘远每次出国都要出画册,还给全国各地朋友邮寄,已经出版了几十本画册。自从他在网上发图片后,感到网络图片传播快,容量大,减少了出版画册的琐事及费用,于是改成了在网上展示作品。
二、形式多样,色彩纷呈 现在是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网络把图片作为重要内容。网站的专栏、微博、博客、论坛和QQ群、空间、飞信等色彩纷呈,在传播图片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摄影网站如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摄论坛就开辟了《精华区》、《图片区》等,每个区又设置了栏目,如图片区设置了学习园地、生活纪实、人像人物、风光景物、静物小品、黑白摄影、创意天地等栏目。网友只要注册了都可以发帖,将自己的作品展示,也可以学习、评判别人的作品。象摄影无忌、蜂鸟这类的摄影网站,打开页面一看,图片就占了多半版面。摄影无忌网有影像、影展、图片、论坛、影像馆、PK台、大片等栏目。中国摄影在线网开辟了论坛、图片故事、精品赏析、大师图典、佳作欣赏、中国摄影师、外国摄影师、影像空间等。仅中国摄影师就有1529人,每个摄影师都有个人专辑,少则三五个专题,多的达百个以上。 综合性网站的图片比专业摄影网站图片也不会少。腾讯网的图片频道有新闻、体育、国内、军事、热图、故事、活着、中国人的一天等栏目32个,还有摄影师和摄影俱乐部。同时,还开辟了《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刊登数十个摄影大展,共作者传稿参赛。其合作机构新华图片、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新闻网等33个知名图片网站和频道的链接也为腾讯增色不少。论坛里面也有图片专栏,注册人数也不少。新浪网的图片频道除了传统分类的国内、国际、社会外,还有图片速读、看见、大观、天下趣图、媒体视野、影像微博、品读、展览大赛等栏目。同时,链接不少国内知名媒体网的图片频道和摄影网站。凤凰网设置图片的方法是,网站里面是常见的国内、国际等栏目,比较吸引人的是专题图片围观、一周扫街、特刊、全景社会等。它最旺的算是论坛里面的我拍我秀、新闻贴图栏目,每天都有数十上百的新帖发表,一个好贴有几百甚至数千人看,读者浏览次数、评论一目了然。
三、优势明显,鹤立鸡群 网络是新型传播媒介,相对传统的报纸、刊物、电视、书籍、展览优势比较明显。 网络速度快。这里指的是上传速度和传播速度。摄影者的图片拍好后,可以马上上传到网络,在网站上立即可以看到图片。现在,单反相机上已经设置了网络传输装备,记者拍照后在现场可以将图片传回本部。今年,一些相机上已经出现了wifi功能,卡片机上也有了安卓系统,这些功能无疑又提高了传播速度。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开幕式会场的大屏幕实施了微博互动,研讨会场也改变了传统的专家作报告播放幻灯的做法,增加了腾讯微博互动内容,全国的摄影人都能及时看到报告内容,并且可以发图、发言。这种先进的理念开创了图片同步传播新局面。 网络可以无限制上传下载。网络的容量是海量的,摄影人的图片可以无限制地上传,只要是自己满意的作品,都可以传到论坛上。过去,作者要在报纸上发表一篇作品比较困难,现在往网上发作品基本没有限制,想展示哪张作品都能如愿以偿。读者也可以复制下载自己喜欢的作品,放在电脑里慢慢欣赏,而且不受篇幅限制。网站链接繁多,无地域国界,QQ空间、微博、博客还可以一键转载。论坛的互动性是吸引网友的重要因素,作者在网上发帖后,看到成千上万网友的浏览和跟帖、评论,会有一种成就感。大家在论坛上面互动、交友、评论,分享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甜,也在这里评论着作品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各种热点事件。网站及论坛使着网友着魔成瘾,成为每天必去的地方。 保存时间长,查阅方便。只要在搜索里面输入关键词,便能找到你所要的图片,或者你要欣赏的摄影人的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称网上影展是“永不闭幕的影展,无限广阔的展示空间,每年超过一百万人的关注,普通影展无法企及的高度。” 报刊读者老化,电视观众褪变成老人和小孩为主。大多数人们去了互联网,尤其是伴随着电视、网络长大的80、90后是网络的主力军。很多大网站底气十足,还要公布实时在线人数,比如凤凰网论坛,2012年10月2日晚上在线人数13369人,腾讯论坛新闻论坛平时在线人数是10多万人,每天有新会员二、三百人注册,到2012年10月6日,总注册达 28714929人。车坛影协注册会员48012名,网上留有有较高质量的图片1447656张。这种优势,其他媒介是无法比的。
四、马太效应,优胜劣汰 新办网站门槛低,个人都可以办网站,从而导致网站多如牛毛,垃圾信息太多。只要是QQ会员,就可以建群。网络竞争激烈,专业网站对人群进行了细分,比如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四月风、第三只眼、博联社等网站专业人士和超级发烧友较多,中国摄影在线、新摄影、poco摄影、车坛影协等网站摄影发烧友和摄影爱好者较多,色影无忌、蜂鸟、硅谷动力等网站是摄影“器材党”聚集的地方,中国风光摄影网、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网、中关村数码摄影论坛等则是有个人偏好的摄影者的乐园,各省、市的摄影网站便是当地摄影人玩的地方。 这些网站几乎是摄影圈内人在玩,时间一长,几乎是见过或者是没有见过面的网友在浏览跟帖,跟帖内容也大多是礼节性的赞扬。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网站和小网站成为小众化,人气逐渐衰落。某全国性的网站创办之初拉进了不少当今摄影界大腕,全国各地有不少摄影人在里面注册。摄影人发帖既是论坛的帖子,又是个人的影像空间。大家既可跟帖留言,也可以互致问候。网站拉近了全国摄影人之间的距离,发一个帖子少则几十个,多则四五百人跟帖。但是,网站人气逐渐下降,发的帖子只有几十人浏览,最多一二百人看。就其原因:大腕们无暇顾及,大家审美疲劳,网站的内容单调和信息更新不及时。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论坛的帖子也只有几十人访问,多的二三百人浏览,最多的帖子也不过千把人。2012年10月6日,人气较旺的新摄影网站论坛《风光摄影》主题帖有23085个,帖子总数241078个,中国数码摄影网论坛《自然风光》人气最旺,有主题帖7630个,帖子总数93225个,在线会员755人,最高纪录2392人。绵阳市摄影家协会网站是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两个月创办起来的,由于开辟了众多栏目和论坛,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策划了《“5.12”地震幸存者100》、《绵阳人玉树地震灾区紧急驰援》、《名师侃影》等专题,吸引了本地和全国各地的网友,注册人数几千人,同时在线人数不断攀升,2009年到2010年同时在线人数都是超过千人,最多的时候超过3000人,成为地市级摄影网站人气最旺的网站之一。后来论坛发帖实行了审查,加之没有推出新的专题,人气逐渐下降,发帖人数大为减少,一个帖子浏览、跟帖在100人左右甚至二三十人,导致了网站人气衰落。到2002年上半年,加上其他原因,网站不得不关闭。网站槛低,泛滥成灾,海量垃圾信息使网友不堪负重,自然就无暇顾及专业和小网站了。 马太效应导致人气低的网站越来越低,人气旺的越来越旺。人们逐步向规模大、集约化强的网站和栏目靠拢,门户网站的人气越来越旺。互联网本来就是开放的社会,只要适应它,就能驾驭它。以前是博客、论坛人气旺,后来微博取而代之。但是,微博没有粉丝,或者听众少也是没有影响的。论坛顺势发展,它的浏览、互动吸引了不少人,仍然是传播图片的主要渠道。网络与现实社会是一致的,在展厅办展览看的人少,但是在公众场合办展览看的人就多。摄影艺术高处不胜寒,高雅艺术只有走出艺术的殿堂到人民群众中去才有生命力。2011年5月,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省文联推出的《影像见证汶川涅槃》纪实摄影展在繁华的北京西单商业文化广场展出,影展首创利用户外巨型LED播放摄影作品,持续一周播放的展览,使数百万人通过900平米的巨屏看到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伟大成就。观看人数超过了以前在展厅展出人数的数倍。同时百度搞了网络互动,网友在百度首页点击文字链“情系四川 共献祝福”或搜索“新汶川”“5•12”等关键词,即可直接在百度开放平台观看影展并送去关爱祝福。这是基于互联网举办的最大规模网络互动影展,短短几小时已经吸引数百万网友的点击和关注。 网站在专业网站、小网站人气下降的时候,大网站的人气却在上升。以腾讯网站为例,该网站由于有QQ的注册用户达7亿户,活跃用户2亿多户的强烈支撑,网站人气越来越旺。很多用户打开电脑、手机就挂上了QQ,而QQ每天要弹出两条腾讯新闻,弹出的新闻小窗就有图片栏目《中国人的一天》,进入这个栏目就进入了腾讯论坛。这个栏目与《原创力量》同为新闻论坛的网友拍摄的图片栏目,浏览量很大,一般人发帖后,都有几百上千的点击,如果是被版主推荐,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点击,有的还上百万。2012年上半年,本人在腾讯论坛试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帖子点击率如下:《深圳姑娘香港血拼购物》487788人、《探秘中国新兵训练营》445441人、《四川客家人婚礼,再现300年前习俗》627917人、《老人百岁生日逛灾区新镇》135646人、《桑树土专家杨建宁的一天》152055人,《老人建红庙供奉毛泽东》500012人。其中《老人建红庙供奉毛泽东》还被凤凰网、网易等数百家网站转发。《光棍汉娶回侏儒女后的烦恼》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跟帖量达3144个,社会各界纷纷打来电话,向这个贫苦家庭捐款,北川县政府采取措施,解决了主人公的住处和就业。天涯论坛的《天涯摄影》贴图专区访问量,一般帖子二三百,多的两三千,特好的帖子上万甚至几十万。中关村数码摄影论坛人气也旺,2012年10月6日晚,注册会员4906975人,在线会员17955人,人气旺的《自然风光论坛》有主题帖87684个,浏览量一般帖子一二百,加精的四五千,有个发了2年的帖子达到13万。
五、移动网络,将成主流 网络传播以其传播速度快、及时互动、海量无国界、不受时间限制、可下载复制等优点攻城掠地,成为最强势的传播平台。在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上,搞了一个长安预言活动,向全国征集摄影传播的走向,预测五年后摄影的状况。当时我预言届时摄影传播是以网络为主,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 现代技术的发展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加快了移动上网人群增加的步伐。机场、茶楼、会所等公共场所都设置了wifi,用平板电脑和手机都可免费上网,而香港街头也能看到“wifi在此启动”的标识牌。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和即将建wifi 系统,无线网络将覆盖公共场所。这样,大大方便了移动网络使用者。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也调低了上网的费用,刺激了人们上网兴趣。智能手机发展速度快,2012年国产品牌的千元推出,使智能手机平民化。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公布的全国手机行业运行状况,2012年1—6月,全国手机市场出货量1.95亿部,其中3G手机出货量接近1.07亿部,占整个市场的58%。自4月开始,智能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机,市场占有率连续三个月超过50%,6月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56.9%。技术的改变,硬件的提升为移动网络的普及使用创造了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以后移动网络传播图片将成为主流。网友们随时都可以拿出手机(平板电脑)观看、评论全国各地的摄影展览。
六、适应技术,为图所用 摄影术诞生是随着技术的更新而发展的。从针孔摄影,到玻璃底片、胶片,再到如今的数码,从展览、书刊、报刊的传播,到如今的网络传播、电子画册,摄影在艺术领域是与现代技术进步扣得最紧的艺术门类。随着手机摄影技术的提高,系统的更新,以及亿像素的出现,摄影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更强。 技术进步,网络的发展对摄影人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把握时机。美国柯达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胶片生产企业,他们最先掌握数码技术,1991年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并有多项数码专利技术储存。但是,他们误判了形式,认为数码在画质、宽容度、色彩还原等方面不及胶片,不放弃带来巨大利润的胶片生产。而胶片和相机生产企业富士、尼康、佳能公司把握时代脉搏,转向数码的的研发和生产,成为数码相机的领头羊。2012年1月19日,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向美国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和业务重组申请。此时其账上有58亿美元资产,而负债却达68亿美元。世界胶片生产巨人轰然倒下,真是成也胶片败也胶片。现在,有的摄影人仍然在玩胶片,他们明显感到胶片不好买,冲洗日渐困难。我不是反对玩胶片,而是觉得胶片在数码面前显得十分脆弱,被边缘,最多是小众化的玩物。有的摄影人拒绝网络,从来不上网,甚至网上疯传的作品一无所知,结果自己被遗忘、淘汰。 摄影既然是伴随着现代技术而发展,那么,我们摄影人就因该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中国摄影家协会认识到了数码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在现有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的基础上,成立了手机摄影报社,定期向会员和摄影人爱好者传送手机报;建立了中摄协官方微博;在节假日和摄影界重大事件通过手机发布重要信息;还于2011年召开了第10届研讨会,专题研究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为全国摄影界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中摄协副主席朱宪民、李伟坤等在摄影网站论坛上注册发帖,与影友进行交流。著名纪实摄影家贺延光在腾讯网站上开辟微博,粉丝达907711人。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黄一鸣、蔡焕松、田捷砚等还在全国摄影QQ群里与影友们经常交流切磋。 尽管网站层出不穷,但大浪淘沙,传播广、人气旺的网站会越来越旺,吸引着摄影人利用其传播,它的规模化、集约化效能将推着着摄影事业滚滚向前。
作者真名:李 伟 作者简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全国第八、九、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正式代表 中摄协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 中摄协2010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绵阳晚报》主任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