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久前,香港摄影事秦伟应《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之邀前往杭州进行讲座和照片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中秦伟想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新书《在天堂之下》以及该摄影项目进行中的一些情况。讲座结束以后,作为一名资深摄影师,秦伟针对前来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进行了点评。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伟杭州之行以及对摄影师作品点评的一些情况。
“美丽的西湖,糟糕的杭州”
十几年前,香港摄影师秦伟和妻子宝珊特意来杭州游览,他想从这个中国文化名城感受一下精致的华夏文化,当时香港还未回归。不料最终败兴而归...

秦伟在评片会现场
“第一次到西湖,眼前烟波浩瀚、一绿万碧,心中有说不出的美意,但同船的一位大叔不停地往湖中吐痰,身旁一位抱着儿子的父亲,把手上的香烟递给自己不足三岁的孩子吸食,随后将烟蒂扔向湖中,我和内人傻了眼”。
“第二天去千年古剎灵隐寺,想着要涤洗心灵上的尘俗,寻找千百年间的宁静,谁知在寺外不远的地方竟然筑起几个巨型模型景点,什么狮身人面像,专供游人拍照留念。疾步入寺,人声喧杂,不远处还有游人互殴,糟糕透了!”

秦伟作品《在天堂之下》
当时秦伟有点困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不珍惜这个古城的遗产?不懂得欣赏先辈留的文化?本想多停留些日子,再去趟临安古城熏陶熏陶的秦伟夫妇,最终只过了两晚便踏上归程。

秦伟作品《在天堂之下》
这次秦伟来大陆主要是为他的纪实摄影书《在天堂之下》热身,从深圳到北京,再到上海,顺道来探访傅拥军。今年8月,作为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摄影深造硕士文凭』课程统筹及讲师的秦伟带着学生参加大理国际摄影节,认识了杭州的傅拥军。共同的摄影记者经历,共同的纪实摄影情结,两人一见如故……来杭州看西湖,傅拥军自然是最好的向导。

秦伟作品《在天堂之下》
但这次看到的杭州却让秦伟诧异万分。“市容很整洁,席间抽烟的人不多,也很自律 (看来我也该戒烟了)。西湖一带再看不到那些为淘利胡乱修筑的庸俗景点。”为什么呢?“人的质素提升了,城市和人是一个整体,是互动的文化承传,文化遗产应与公共价值观并存,生活在这土地的人就更有尊严与气质。”就这样,秦伟夫妇俩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充实愉悦的杭州之行。
艺术家——新闻摄影师
第二天,傅拥军带秦伟去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傅相信,美院对于艺术科班出身的秦伟会有点兴趣。秦伟生于香港,年轻时求学于法国Mulhouse艺术学院,以传统东方美学及当时西方造型完成学院之旅,毕业后在法国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
正当艺术家秦伟准备迎接崭新的艺术生涯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促使他重新思索自己的文化根源以及人生定位。1993年,秦伟决定回到香港,最初在学院里教艺术。“90年代的香港是一个非常浮夸的时代,社會上捧吹的觀念是赚更多的钱,买豪宅,吃鱼翅捞饭;許多人都要往外跑,要移民。学生上学念书,都巴望着快点学完好出去赚钱。”

秦伟作品《在天堂之下》
商业味、功利心浓郁的香港让秦伟的艺术追求折戟沉沙,不过他很快调整了方向,因为曾经在法国学过一年大众传播,加上自小爱好摄影,他成了一名摄影记者,一干16年。秦伟曾先后担任香港电影双周、香港经济日报、香港明报高级摄影记者及首席摄影记者。
“你也跑热线吗?”傅拥军好奇地问。“跑啊,当摄影记者真好,你能看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带着一口浓重的港台腔,秦伟的普通话听起来有点费耳力,太太会帮他转译。“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上非常红火,政治上非常保守的时代,人在这种状态下,承受着很大压力,现在是中国的摄影爆发期,中国摄影师有很多机会拍好照片。全世界都在看中国摄影,期待他们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我们应该要争取机会,让世界认识我们。”
《在天堂之下》——马尼拉公墓之殇
学艺术出身的秦伟对新闻纪实摄影的钟情让人诧异,在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之前,他曾参与采访诸多重大事件,香港97回归、亚洲金融风暴、南亚大海啸、SARS、世贸会议、四川大地震……他也曾多次获颁不同的新闻摄影奖项及人权新闻奖。最近一次的获奖,应该是他的纪实摄影集《在天堂之下》获得了香港2010年度人权新闻奖图片大奖。
《在天堂之下》讲述了一群以墓室为家,以棺椁为床的菲律宾马尼拉赤贫家庭的生活。图片以传统的6*6黑白片为主基调,构图工整讲究,影像含蓄沉稳,整个专题所散发的气氛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摄影师对镜头之下的人群深切关怀。看完这本书的那一晚,傅拥军失眠了。“这本书应该去参加尤金史密斯奖。”第二天一早,傅拥军很认真地向秦伟建议。

秦伟作品《在天堂之下》
马尼拉公墓的贫民是秦伟在一次采访中无意发现的。“菲律宾贫富非常悬殊,有钱人盖一所大墓,还有上下楼,像别墅,没钱的只能以坟墓为家,尸体就在棺材里面,他们别无选择。苏珊•桑塔格有篇文章《旁观他人的痛苦》,其实旁观者也是痛苦的。”
这一次,秦伟选择介入。他回到香港,发动自己和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身边的朋友们,亲自去马尼拉,为这些贫民提供医疗服务。2011年,秦伟和香港「无国界医生」主席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医护行者」慈善组织,这个组织致力于在亚洲地区推展人道服务,为贫穷地区提供公共卫生教育。秦伟参赛拿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医护行者」的顺利成立扩大声势。
“影像的力量非常强大。”现在秦伟最大的愿望就是这本纪实影像图集有一天能用简体字出版,借助影像的力量,他希望这个组织能帮助更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甚至能为那些孩子们建立学校。“但是结果如何,我们顺其自然吧,中国古话叫“无欲则刚”,终点固然重要,但我们要看得比终点再远一点。宣传需要,但功利之心不可有。这是中国哲学给我们的养分。”
希望更了解中国内地
秦伟的另外一个愿望是到中国内地走走看看,他很想了解自己的祖居地陇东黄土高原人的生活状态。“我这趟从深圳到北京,坐了25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年轻的时候在欧洲坐的是最便宜的火车,没钱,坐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现在不行了因为身体有伤患不能坐太长时间的车。但是那个晚上让我接触了很多民工朋友,他们都是来自最草根最基层的一份子,当中一位年轻的农民工,从山东去北京,胖胖的,健康的面庞。他告诉我,他去北京找活,一天120块,一个星期干7天,一天干12个小时,一个月有3600。说的时候脸上有一种幸福感,回家可以盖房子,养老婆,听他说,儿子快出生了。”

《在天堂之下》封面
“我听了很替他高兴但也很有感触,一种情绪在翻滚,中国农民工要拼出一种小康经济真不容易,就像是在这个时代的大锅中煎熬,把身上所有精力都挤了出来。但看得出来,他们对这个工作还是感满足的,因为在农村种田一年可能也种不到几千。所以我希望多来中国内地,和不同的人聊天,让我多感受祖国的脉搏,这是我的希望和愿望。”
听一堂精彩的纪实摄影课
12月25日下午,资深摄影记者秦伟与快报年轻摄影师面对面点评作品,这是一堂绝对精彩的纪实摄影课,没参加的童鞋,今天补补课吧!
摄影记者是社会的眼睛
——评陈中秋《皮草》
这是摄影记者陈中秋参加桐乡徐肖冰摄影工作坊期间的作业。考虑传统纪实报道手法可能引发的一些反响与遭受的压力,陈中秋转换思路,尝试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隐性批评。
第一种思路

陈中秋《皮草》

陈中秋《皮草》

陈中秋《皮草》

陈中秋《皮草》
第二种思路

陈中秋《皮草》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如果是我,会选择前面一组继续拍下去,我认为后面一组没有表达力。操作这组专题,第一,你要清楚,我要用12或者16,最多24张图片去讲一个故事。第二,作为摄影师,你要清楚用什么样的影像语言去讲这个故事。第三,拍摄图辑故事,图片次序需要铺排,一篇好的文章内容结构起承转合,你不妨转换角色,把自己不当是摄影师,而是一个导演又或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要知道每一个镜头应该是什么。
你担心负面报道通不过,所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呈现,我觉得没必要。作为一个记者,你可以把客观的情况呈现出来。是的,杀害小动物获取暴利很残忍,但是有那么多家庭是依靠这个而生存,这个行业养活了那么多人。所以你可以走近走近再走近,去了解他们的家庭,把他们的生活呈现出来,让读者去思考判断,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
技术上来讲,你的镜头调度可以自由灵活些,不要老是广角大场景,可以加一些特写镜头,留意影像的调度与图片的节奏感。还有一点,沟通很重要,你的照片感觉是偷偷摸摸拍的,你要和他们有更好的沟通,让他们的目光穿过镜头达到你的内心。我拍菲律宾马尼拉的照片也是,谁也不愿意让你拍到自己的倒霉样子,沟通很重要。
人人摄影的时代是有些吊诡的,人人会写字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当记者文学家,懂得欣赏文学。同理,懂得拍摄也不等于懂得欣赏高品质的图像,更不用说通过摄影表达自己的內在世界,如何观察?如何表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照片不需要解释,它有自身独特的语言,不可替代。
有些照片,隔壁老大妈也会拍,你拍干嘛?你的西湖照片落点有点急躁,要放松自己、观察、感受,拍不到没关系,否则越拍越乱。好的摄影记者在紧张的现场环境中,心是安静的。摄影记者是社会的眼睛。不要上级让你拍什么,你就只拍什么,要有自己的观察与表达解释这个世界的能力。
多维度想象,多节奏呈现
——评朱丹阳作品
这是朱丹阳在采访钱江新城过程中拍摄的一组反映乡镇城市化话题的照片

朱丹阳作品

朱丹阳作品

这组照片拍得很好,不激烈,淡淡的,很诗意,我喜欢。有几张构图上再调整更好。这张可以再走近点,让头部靠近中心就更有味道。

这张如果人转过来更好,要和他沟通好点。拍照片要放松,你们觉得对人拍,紧张,其实那是你自己的问题。

这张钉子户很好,不过能否换个时间点,4、5、6点去拍呢?想象下,气氛可能会更好。

这张很有感觉,三角顶倒下,是非常好的照片,如果编书,这张可以当封面。

你有没有考虑在另外的时间,从另外的角度去拍,比如,俯拍。拍照片要有多维度的想象力,从各个角度设想最终的效果。这个斑马线和主题无关,裁去更好。

照片的调子很好,诗意。拍照要像诗歌一样有节奏,色彩上也是,影调要有变化,淡白的调子跳出一张黄昏前的蓝调,非常舒服。所以我自己的照片编排也是在黑白图片中插入彩色。
这组片子有机会可以放大片子,打印成海报般的尺寸大小,让作品与观赏者间产生拉力。你也可以定一个计划,把它做成一本小书,定个方向,不要太远。我们拍摄要有长期、短期计划,到一定时间要停下来。停不下来,会有问题,你被作品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