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二)

2013-1-22 14:18| 发布者:cphoto| 查看:1277| 评论:0|来自:CBSi中国·蜂鸟网

摘要:不要猎奇,不要夸张,放低放低再放低  ——评快拍小友行者的一组柬埔寨作品 行者作品 行者作品 行者作品 行者作品   行者的《柬埔寨》有一部分用哈苏手动胶片机拍摄,色彩强烈,地方风味出来了。胶片机拍成这 ...
不要猎奇,不要夸张,放低放低再放低

  ——评快拍小友行者的一组柬埔寨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行者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行者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行者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行者作品

 

  行者的《柬埔寨》有一部分用哈苏手动胶片机拍摄,色彩强烈,地方风味出来了。胶片机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把握再紧凑一点更好。

  柬埔寨我去过几次,拍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一些贫弱地区,要注意的是,我们都是来自相对优裕的环境,在拍摄赤贫地区人民的生活景况的时候,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摄影是一种很亲和的活动,不要老是把别人当成你的拍摄猎物,回过头来别人这样对自己也不舒服。应以人性的角度去看和我们生活上有距离的人,切忌站在很高的位置拍,角度低点低点再低点。

  一、要多沟通,一些简单的身体语言可以打破语言上的隔阂。二、要及时和他们分享,特别是用数码相机拍摄,让被拍者看看你刚拍摄的影像,如果是胶片,尽量寄回照片给他们。拍摄也以不打扰他人的生活为原则,关怀他人的心态,不要以猎奇的心态。探访贫地区,我们可以给他们带文具、简单的药品、生活用品,但不建议给钱。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免费午餐》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免费午餐》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免费午餐》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的《免费午餐》作为报刊的应用上已很到位,不用太多文字,太多解释,我已经感受到了。这是摄影语言本身的感染力。作为报道摄影,图像的发音已经不错了。如果有更多家庭的细节,家庭的背景会更好,建议你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2012年赴江西拍摄《免费午餐》: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免费午餐》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免费午餐》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免费午餐》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许康平《免费午餐》

  这组照片可以更紧凑点,大的环境照片要,但也不要老是大场景,照片的编排可以再努力!

  我曾经提到过一个影像话语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影像文体。二战后的美国,GDP占全球四分之三,社会洋溢着一遍欣欣向荣幸福的感觉。而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以外来者的身份踏足这遍土地,他用摇晃甚至失焦的手法流露出一个异乡者的切身感受,以锐利的触觉把幸福表象背后的疏离与冷漠感揭示出来,这就是影像的魅力。
 好照片不一定清晰

  ——评夏阳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夏阳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夏阳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夏阳作品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夏阳作品

  从夏阳的这组照片看,可塑性很强,但有些乱成一团,没有梳理出个人私的拍摄脉络。我很喜欢当中的某些照片,可延续发展下去。好照片不一定清晰,有时候拍的是一种感觉,把感觉拍出来不容易,留意一下照片中黑白间的流动量。用什么媒介拍不要紧,手机也可以,关键是用自己个人的视野。拍照一定有焦点?不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审美维度在哪。感觉、气氛到位即可。可举摄影师王轶庶的手机作品为例,轶庶近日在连州搞了个展览,是用手机拍的,他拍得非常利落,数码后期很好,很冷静,虽然是手机拍摄,但我们也可感受到拍摄者的审美维度。

  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一路走拍,影像颗粒大,他拍的是感觉,感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自己培养的情绪,要保持那种情绪,不需要太说故事,罗嗦。要放开去看,看东西不要被单一东西所吸引,这样眼界会封闭。放松放松去拍。
 时尚摄影,拍的是品味

  ——评胡聪的街拍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胡聪的街拍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胡聪的街拍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胡聪的街拍

【课堂】秦伟: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摄影师
胡聪的街拍


  胡聪拍的照片主要是时尚摄影。我在《明报》副刊负责过时尚摄影,这是报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一般会有三个人,美术指导、影像统筹、摄影师,是一种三角的关系,否则工作的构成全部靠摄影师完成,压力太大。

  要注意的是,时尚摄影拍的不是商业广告,服装质量不是拍摄重点,拍的是品味、一种可以联想的元素。

新闻摄影师:社会的眼睛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关系骤看是个双胞胎,其实二者经过长年的发展,各自有独立的深化及演变,这些内在的演变各自延伸独特的影像文体。尽管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都以聚焦在社会及人的生存情境上,但后者慢慢地脱离了时效性,转而流向了更富个人经验的探索或更具个性化方向发展。

  近年媒体生态的变迁,在全球化下的所谓自由经济正渗透着我们日常的每一个角落,推动我们走向一个急速变动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日常大众在生活信息上的阅读习惯。要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急速抓取信息,在这种氛围下,新闻图片似乎填补了文字讯息的部份空间。

  新闻摄影从属于大众传播,影像的作用是承载一定的信息,影像的话语模式建立在大众经验的机制当中,图像上应以准确利落的影像语言为最佳的表述手法,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为务求对新闻事态的客观性,应尽量避免过多的个人情绪表达,图片的个性表现越少越好,切勿故意卖弄摄影技巧,因为读者需要是准确的新闻信息而不是摄影师的技艺表现。

  但话要说回来; 摄影记者自身的影像修养亦是提升新闻图片质素的关键,甚至亦是提升读者质素的水平。我们应有一个信念-----有高质素的报刊便有高质素的读者,两者是辩证互动的。而我们正处于影像信息爆发的年代,一张到位的图片每每胜于千言万语,摄影记者的个人修养不该只局限于摄影范围内,而更应在人文理念上作更广泛的思考,甚至是采访岗位上法律知识中的人文视野,比方说目前西方国家媒体工作者多关注的知情权与私隐权的平衡问题等。

  近年国内的情况很特别,新一辈的的摄影师都相继出现,他们都尝试以独特的影像话语表述自身的关注点,骤然看来有点青涩,正是这种青涩尤令我们更加珍惜。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深深体会着这种时代的变化所带来内质的改变。

  若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起点,王轶庶、严明、冯立...等,这批七十后出生的摄影师风格都走向成熟而很具个性的视觉落点; 王轶庶的『归程』是他近十年的作品,内容很丰富视野很广阔,恬淡中暗藏着一份旅人的苦涩及忧郁。冯立的作品直接而锐利,帶有戏谑式的手法很反映都我们时代粗野而失焦的一面,让我们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观照。严明的照片是摄影师内心和客观的一种发酵,人和物的感应,属于中国美学的范畴。我们不用考虑这是不是景观摄影,而应该走进他的作品,发现他最核心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那么复杂,摄影师如何通过中国人文素养去触摸这个时代,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摄影经历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已积累了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容。在今天的大众生活当中,摄影又延伸成亲和而简单的日常活动。但影像世界汗牛充栋变幻万千,不同的拍摄手法产生不同的影像语言。甚么是好的照片?它的感染力在那里?我们怎样提升图像的阅读能力? 我们如何观察这个急速变动的时代? 我们怎样通过摄影去表述内在的世界?也许是时候我们该好好静心下来回味及静思了。

  临别,拥军兄叮嘱我介绍一些好的读物。我想,好书有很多,但多读了便很喧哗,有一本很有意思: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17:32 , Processed in 0.0166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