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像 (摄影 程 翔)
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摄影 程 翔)
黄帝铸鼎的荆山和黄帝驾崩的桥山同在中轴线上。 (摄影 程 翔)
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测量的“大地原点”在陕西关中泾阳县永乐镇北横流村境内。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地理坐标。具体位置在: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
三原出土的铜鼎 (摄影 蒙 鸽)
嵯峨山悟空塔 (摄影 程 翔)
悟空塔鼓型碑文 (摄影 程 翔)
国家一级文物——开皇三年老君造像,于1982年8月,发现于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现存三原县博物馆。 (摄影 程 翔)
汉代祭天的祭坛——嵯峨山麓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天齐祠遗址”,建在中轴线上。天齐祠遗址,为一人工挖掘的巨大圆坑,口径约260米,底径为170米,现深40米。 (摄影 程 翔)
北魏武将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追尊为西景皇帝,葬于陕西省三原县陵前镇肖家村。(摄影 程 翔)
唐高祖李渊献陵 (摄影 程 翔)
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陕西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 (摄影 蒙 鸽)
三原古龙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是中轴线上辉煌的古代建筑。(1924年拍摄的老照片) (文/图) 程 翔、王新菊、程蒙江川
一 、 鼎的含义
鼎,乃立民族精神,聚真善智慧,稳四海人心,昌天下太平之礼器。
联合国总部大厦北花园,屹立着古朴浑厚、工艺精巧缜密,堪称黄帝铸鼎以来的宏伟杰作—— “世纪宝鼎”。 鼎禁(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鼎重约1.5吨,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56条夔龙,象征华夏神州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禁前为四个金文大字:“世纪宝鼎”。鼎禁后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
鼎在远古之时,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蕴含着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实现其崇高使命的良好祝愿。她预示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迎来了复兴的时代;她标志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断提升国际意识,期盼并祝福全人类和平共处!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答谢词中赞誉,这尊宝鼎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伟大品格和值得自豪的古老历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更体现了它在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创造更伟大的未来的决心。鼎,在中国历史上象征着稳定、安宁与和平,联合国正是为了这些目标而创立的。
鼎,乃立民族精神,聚真善智慧,稳四海人心,昌天下太平之礼器。
二、你若是黄帝,选哪里铸鼎?
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中轴线”的舞台上亮相、变迁、演绎!
如今,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是祝福世界和平;远古,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铸鼎,是为了天下太平。
当下,各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引发陕西、河南、山西、浙江等地“黄帝铸鼎”之地之争,此心此意可以理解。一、中华儿女根系祖先,情深意长;二、同是黄帝子孙,皇天后土归民众共有。那么,你若是黄帝,会选哪里铸鼎?现代,国家的重点工程必须要请专家召开科学的论证会;古代,族长君王不仅要开会商讨,像铸鼎这样富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工程,一定要请风水先生卜卦、勘查;不管你是黄帝还是一介平民,会同心同德同意在大地中心铸鼎!
溯源伏羲,远承三圣,历经汉宋,以至明清民国,在东方文明的国度,唯有易经被坚持和珍视,顽强地传承下来,虽经历如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浩劫,也未彻底的被扼杀。易经被中华民族视为最高范畴的宇宙之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伟大基因,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天禀赋,易经是中华文明的花团锦簇中唯一一枝承载着宇宙数学物理方法的奇葩。河洛、干支、五行、卦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中国古代描述宇宙本体结构和变化法则的数学模型系统——古代,根据易理论推算,中国地理的中心位置在陕西关中!21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测量的“大地原点”就在陕西关中泾阳县永乐镇北横流村境内,具体位置在: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地理坐标。这是多么神奇的事件,古代与现代合拍了!中轴线——微观说,一个城市建筑群的中轴线;宏观说,一个国家地理的中轴线。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国家地理中心坐标的延伸线上,在国家地理“中轴线”的舞台上亮相、变迁、演绎!
三、千仞嵯峨峙其中
“中轴线”的人文景观与黄帝铸鼎
极目远眺,层峦叠嶂,怪石磷峋,绝壁千仞,山岚绕浮,灵气横生——秀美的嵯峨山位于陕西省古城西安、咸阳以北60公里处,最高海拔1409米。山分三面,西南起泾阳,西北起淳化,东北起三原。
嵯峨山土壤植被良好,天然生长的栎类、榔榆、山杨、侧柏、山杏、杜梨等遍布高山陡坡之上;草本植物尤为丰富,有百草、菅草、艾蒿、石竹等,还生产有丹参、板兰、防风、远志、白术、何首乌等50余种药材。嵯峨山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铸鼎荆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荆山也叫嵯峨山。唐朝时这里曾设立鼎州,立有“黄帝铸鼎处”石碑,几千年来这里的人都以此为荣耀,然而“文革”时却把它当“四旧”砸了。相传鬼谷子隐于此传授兵法,嵯峨山一台有老子讲经台。嵯峨山麓天井岸村的“天齐祠”,是汉代皇帝祭天的祭坛。山上现存唐振锡寺遗迹、大唐悟空禅师之塔、唐德宗李适陵和明代理学家马理撰文的石碑等名胜古迹。马圈、天井、跑马梁、桃花井、撩池洼、青龙洞等地名传颂着许多美丽而神秘的传说。
远古:黄帝铸鼎的荆山和黄帝驾崩的桥山同在“中轴线”上。
春秋战国:司马承贞著《史记索引》记载:鬼谷子隐于嵯峨山传授兵法。老子有两个讲经处,一个是周至县的楼观台,另一个就是嵯峨山头台。嵯峨山一台,留有老子讲经台遗址。
汉代:汉代祭天的祭坛——嵯峨山麓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天齐祠遗址”,建在“中轴线”上。天齐祠遗址,为一人工挖掘的巨大圆坑,口径约260米,底径为170米,现深40米。《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天齐,“如天之腹齐也”。经勘测,该遗址位于以汉长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的正北端。(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三原辞典》第372页)
南北朝隋唐: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中国中心地带陕西建都,已确定的有80多座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和“天然历史的博物馆”。唐朝共有21位皇帝,其中19位皇帝的18座帝陵(乾陵是唐高宗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及陪葬墓分别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和渭南市的6个县境内。十八陵西起梁山,东至金山,东西距离150多公里。探索并义务守护唐陵一辈子的李春风先生认为,唐十八陵似北归的大雁一字形飞来,包括三原徐木乡永合村的唐高祖李渊献陵、泾阳与三原交界的唐德宗李适崇陵在内的唐十八陵的核心是李虎永康陵,十八陵正是围绕着永康陵展开两翼。《唐书•高祖本纪》及诸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字文彬,北魏时仆射,封陇西郡公。西魏文帝曾赐姓大野,官至太尉,号称八大柱国之一。卒于北周初,因佐周代魏之功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虎随鲜卑内迁初居同州(今陕西大荔),晚年举家定居于华池县(今陕西三原陵前镇)。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讲究长幼有续,所以唐十八陵就围绕李虎这位“老祖宗”为中心左右排列。
明朝:马理(1474~1556)明代官吏,字伯循,号溪田,三原人。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好问。正德戊寅年(1518),以吏部稽勋员外郎身份伏阙进谏,被下狱廷杖。出狱后任文选司主事,与本堂尚书意见不合,辞官归里。复官稽勋考功郎中后,敢于据理力争,时人称为“真考功”。后屡起屡伏,官至光禄寺卿。嘉靖辛丑年(1541),受托总纂《陕西通志》。明代关中大儒马理曾在嘉靖《陕西通志》中提出,黄帝铸鼎地在今陕西三原县的嵯峨山。黄帝铸鼎于嵯峨山古代文献还有,一部《四夷郡县图记》,另一部是王褒的《云阳宫记》中云:“嵯峨山,黄帝铸鼎于此”。
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的三原古龙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皆是“中轴线”上辉煌的古代建筑。
现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建成后,有关专家研究发现,我国西汉时期长达1000多公里的超长建筑基线就从此处经过。2000多年前测定的建筑基线与建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基本一致,相差也就2分经度(60米)的距离。这一古今测量史上的巧合,令考古及测绘界称赞不已。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30 15:02 , Processed in 0.0199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