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本土摄影家耗时8年 为厦门282条老街巷留下记录

2013-2-17 10:19| 发布者:cphoto| 查看:530| 评论:0|来自:厦门网-厦门日报

摘要:用老相机留下关于老厦门的记忆。   工作中的阮晓榕。   因腰部疼痛,阮晓榕独创可调节的显示器,躺在沙发看片。   展厅内,展示了阮晓榕采用的大画幅相机。   老男孩   当过工人、上过战场、做过生意 ...
用老相机留下关于老厦门的记忆。
用老相机留下关于老厦门的记忆。

  工作中的阮晓榕。

  因腰部疼痛,阮晓榕独创可调节的显示器,躺在沙发看片。

 

  展厅内,展示了阮晓榕采用的大画幅相机。

  老男孩

  当过工人、上过战场、做过生意的阮晓榕,在50岁那年毅然抛开奋斗一生的事业,决心换一种方式生活,从事职业摄影艺术

  老相机

  在数码时代,他坚持着费时费力的胶片摄影,肩扛20多公斤重的8×10英寸大型相机,去实现他的摄影梦

  老厦门

  耗时8年专拍厦门老街巷,他希望通过镜头去铭记那些历经岁月考验却依然留存本质的建筑群,从中找寻城市文化的DNA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拍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内容。手机、数码相机,甚至电脑上的摄像头,信手拈来皆是图。然而,对于职业艺术家阮晓榕来说,拍照,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摄影不只是选好景色、摁下快门那么简单,它是一项有使命感的艺术。”阮晓榕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拍照”。

  2月的第一天,建业路上一处环境清幽的小区,清晨的一缕阳光洒下,春意盎然。阮晓榕的工作室就位于此处。

  这是一间150平方米、充满摄影人情趣和追求的空间,走进去,看到的都是一些圈外人不常见的物件——专业级别的爱普生打印机,拥有11个墨盒,功能强大;外貌独特的大画幅相机,厚重的感觉似乎只有老电影中才有;墙壁上挂着的、桌上摆放的大尺幅照片,清晰得令人惊叹,明暗层次分明;暗房里堆放着各种“高端”设备,仿佛一个小型实验室……

  在这里,阮晓榕将8年来拍摄老街巷的心路历程,向记者娓娓道来。

  端起相机

  他感到浮躁的社会让人忘记生活的本质,于是决定放弃经商,用相机去追求精神财富

  1954年,阮晓榕出生在龙岩永定一个军人家庭。

  第一次接触拍照,是在1970年左右。当时,在国防三线工厂当工人的阮晓榕,对摄影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他掏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上海海鸥牌相机,至今,这台相机还摆放在工作室的书柜里。“很多早期的相片都出自于它,包括第一次真正来到厦门,在厦大、鼓浪屿的留影。”

  1972年,阮晓榕入伍,把这台海鸥相机放在老家,于是,他又买了一台更轻便、可折叠的海鸥相机,曾拍摄过军校生活和1979年参加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遗憾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拍摄的所有影像和胶片没能保存下来。

  参战结束后,阮晓榕来到厦门当兵。1987年,转业的他开始“下海”经商。“我喜欢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不习惯受约束。”阮晓榕对记者说,改革开放至今,整个社会环境、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浮躁,让人忘记生活的本质。从2000年开始,一个念头常在阮晓榕的脑海中出现——用相机去记录自己想做的事情,用艺术的形式去创造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

  2004年,阮晓榕毅然抛开事业,下定决心换另一种方式生活,从事职业摄影艺术。那一年,他50岁。面对阮晓榕的决定,家人多少有些怨言,但依旧支持他的想法。阮晓榕笑着说,“拍照并没有影响家庭生活,而且减少了应酬,可以坚持每天中午、晚上回家吃饭,和部队生活一样规律。”

  走进小巷

  他将老旧城区等厦门本土文化的典型作为终身创作选题,因为熟悉的事物最能寄托感情

  “摄影界有个通俗的说法:拍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东西,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作品。”在阮晓榕心里,厦门是他生活33年的地方,是他能寄托感情、发挥想象的地方。因此,他很自然地把厦门作为主要拍摄地点,鼓浪屿、老旧城区等厦门本土文化的典型,则成为其终身创作选题。

  鼓浪屿、老旧城区,这些厦门的本土文化正在渐渐消失,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尚存的点滴,也呈现着无以为继的尴尬,面对这些,阮晓榕拍摄的欲望喷薄而出。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阮晓榕在朋友家看到一台古老的“大座机”,兴奋极了。“大座机”又名大画幅相机,是传统摄影的象征,也是胶片历史的缩影,它拥有数码相机无法实现的拍摄手段——呈现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画面,能让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被其他相机遗忘的大量信息和细节重新显现。

  “面对鼓浪屿和老旧城区,使用135、120相机和彩色胶片已经不足以表现我的心情,只有用大画幅相机和黑白胶片来记录这些正在消失的‘孤本’,才是我想留给世人的。”此后,阮晓榕把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拍摄这些大街小巷、人文建筑。

感受缘分

  很多人默默支持着他的拍摄,在鼓浪屿上偶然结识的清洁工人也主动向他提供老街线索

  在展厅左侧,一张放大的厦门老旧城区地图尤为震撼,上面清晰地标记着282条存在或已消逝的老街巷。这张大地图由9张测绘地图组合而成,密集延绵而富有人文特色的老厝窄巷,占据着厦门本岛面积的十几分之一。

  踩点、取景、反复构思画面,确定后再用大画幅相机精心构图、调焦、移轴、测光、一次次曝光。8年间,阮晓榕带着大画幅相机,以及GPS定位器、地图、笔记本等各种“装备”,凌晨四五点出门,走遍合纵连横的老街巷,有些小巷甚至走过数十遍,去记录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里有我33年来一直经常买海鲜的第八市场,有我33年前曾经光顾的‘国营绿岛饭店’,有我32年前住过的房子,大同路第二百货商店至今还在卖针线和回力球鞋……”作为老街巷曾经的一员,阮晓榕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老街巷居民泡茶闲聊,像是多年的老友或是一家人,将自己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进行创作,他说,“聊天看似与拍照不相干,其实有很大关联,在聊天中,我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282条老街巷,无一遗漏地“再现”了阮晓榕自导自拍的生活工作场景,这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小巷深深,房屋依旧,各种叫卖声、手工作坊,热闹不已。人还是那么亲切,茶还是那么香醇,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凝固在过去那种静与慢的时空中,拍摄的苦与累中,享受着这一切。”

  8年的拍摄,有一个人让阮晓榕印象深刻。这是一位清洁工人,厦门本地人,40岁左右。他和阮晓榕的缘分,真是妙不可言——2006年,阮晓榕在拍摄鼓浪屿时,两人第一次相遇,这位清洁工聊了许多关于鼓浪屿的历史;2012年,两人在老街巷再次遇见,这回,这位清洁工又给阮晓榕讲起老街巷的民俗、趣事,提供各种线索。阮晓榕说,老街巷道路狭窄,庞大的大画幅相机放在路中,一拍就是半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有时会影响到清洁工人工作,不过,这位清洁工总是跟我打个招呼,然后绕道而行。“其实还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支持我拍照。”

  融入思考

  他认为黑白胶片除去了粉饰,只留下线条和风骨,最能突出他想表现的东西并引发思考

  调配药水、冲洗胶片……在红光下,凝视相纸显影时变幻莫测的“质感”,又是另一种艺术的创作。有时候,阮晓榕在暗房里,一待就是一天。

  黑白胶片将一个真实的彩色世界转化为黑、白、灰的单色影像,它超越拍摄的题材,产生一种具有独创性和极为珍贵的视觉效果,启发人们思索对影像的意识和感觉。阮晓榕说,“除去所有的粉饰与形容,只留下线条和风骨,突出我的主题和我想表现的东西,将瞬间的历史细节化为永恒,这样才能更加引起人们的思考。”

  过去在国防三线工厂当工人时,阮晓榕落下了腰伤的毛病。现在,他只有躺在沙发上,对从暗房“输出”的图片进行后期制作。“有朋友调侃我,估计全世界只有你这样玩电脑,我笑说不对,还有霍金。”面对数万张图片,阮晓榕一一耐心进行整理分类,按照经纬度分隔区域,对每个区域老街的照片,分成一个个文件夹,文件名则用不同的颜色去区分主题。

  继续创作

  他仍在酝酿关于厦门老城区的主题,并会一直拍下去,去世后把所有照片都捐给博物馆

  像阮晓榕这样特意来到老街巷的外人并不多。“很多居民看到我带的工具,都以为我是规划测量人员,问我:‘何时拆迁?最好就地回迁。’他们希望改变生活环境,融入城市化进程中,却又不愿脱离老厦门的慢生活。离开小巷、搬进高楼的人,也常回到小巷吃小吃、买海鲜。”

  阮晓榕说,老厦门的文化精髓是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愫,希望将现代城市生活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期待有人做这件事情。然而,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现象,并不是个人能力可以解决的,他只能把人们的呼唤用影像来表达。“市民认可我、支持我,我很欣慰。我对厦门本土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刻,但我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

  尽管摄影界对阮晓榕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专题创作,在光与影中忘情,用文字和镜头,寻找、铭记那些历经岁月考验却依然留存本质的建筑群,找寻这座城市文化的DNA。

  匈牙利摄影家卡帕曾说过:“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正式踏入职业摄影的8年,阮晓榕俯下身,感受这片土地的温度。他反复对自己说:“再近些,我会一直拍下去。”如今,阮晓榕正在酝酿第三个主题,依旧是厦门老城区,以人物为主,挖掘更多人文内涵,“等我离开人世时,所有的照片将全部捐给博物馆。”

人物名片

  阮晓榕 龙岩永定人,1954年生于军人家庭,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接触摄影,2004年,人到中年的他放弃经商,专职从事摄影创作。他将镜头对准了深深热爱的鼓浪屿、厦门老城区,所使用的是大画幅相机。2008年2月1日,他在市美术馆举办了鼓浪屿大型黑白摄影艺术展。

  温馨提醒

  目前,“阮晓榕一镜穿越百年城”厦门老巷景观摄影展正在厦门美术馆二楼C厅免费展出,100多幅充满故事的老街巷影像,带领人们去找寻过往的老厦门记忆。展览将持续至2月24日。

  拍摄手记

  默默按下

  “思想”的快门

  本报记者 王火炎

  知晓阮晓榕是在5年前他举办的鼓浪屿大型黑白摄影艺术展,也在那年才知道他一直在用8×10英寸的大型座机,记录厦门的老街。就在他举办厦门老巷景观摄影展的前一天,我和同事陈冬走进了他的工作室.。或许缘于大家都是同行,采访拍摄自然轻松随意,然而,如何用镜头体现眼前的摄影师,让我几度束手无策。

  后来,从新闻纪实的角度出发,我请他照常工作,以抓拍的方式,并将画面转为黑白,因为他不需要色彩进行渲染,就如同他的影像,不伪装、原原本本、实实在在。

  都说黑白摄影的魅力是永恒的,品读阮晓榕的作品,你会感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它不怕年月的风蚀,反倒将岁月压进它魅力的年轮。他说:“黑白影像除去所有的粉饰与形容,只留下线条和风骨,这样来突出我的主题和想表现的东西,才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摄影家用镜头书写历史,而阮晓榕则是用良心和责任记录历史,在数码相机普及的时代,也真诚希望能有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多按下有“思想”的快门。

  本组文/本报记者 陈冬

  本组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22:08 , Processed in 0.21096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