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的产生大致需要如下步骤:对最基本的概念进行尽可能清晰准确的界定→进行逻辑推导→通过实证来检验。如此这般,才能得出一个暂时符合实况的理论。然后,随时有待被新发现的实况证伪,再进行修正或彻底颠覆…… 时间、空间是人能感知到的基本生存维度,对于人而言,过去已流逝,未来不可知,“此时此地”是最确切可知的。“此时此地”,英文就是 now and here。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未来如同书本,你还没翻到那一页,就根本不会知道下一页是什么内容。对我们来说,真正最真实的、最能把握的、最真切的,就是“此时此地”。即使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也是以当下的感知和需求为支点的。可以把这视为人的局限,也可以视为人的自然属性。活在当下的人,可以想象和推导未知世界,但当下的具体现实是这些想象和推导的出发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承认人的局限,可以从当下可感知的具体现实出发,划分出已知/未知、可知/不可知、可为/不可为。在自己的局限性内,尽可能准确、清楚的体验、思考现实,以求真切、确实的把握,和谋求更好的改变。这也是当代艺术要把握的最重要的东西。 当代人玩味原始彩陶或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可当时的人做这些东西时,没想到它是艺术品,它的功能也不是艺术的功能。“艺术”不是个永恒不变的确定概念,它是在随着现代境况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人生存在具体的现实境况中,以追求生存和幸福为出发点,在遭遇现实时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从个体的亲身体验出发,发现问题→怎么办→具体的行动→实际效果→发现新的问题……这个过程构成了个体生命的历程和内容,也形成了人类的现实境况。 对此时此地的具体现实境况进行体验、思考和实际行动,每个人都是如此,但每个人的角度、方式等都各不相同。艺术,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存在现实中的人,对他的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视觉表达方式。艺术家首先是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 “问题”才是本体,“敏感”、“自由”和“创造性”,才是艺术的品质所在,“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作品”的方式,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当代艺术,是持当代普世价值观的人对此时此地的问题的体验和思考。中国当代艺术,是普世价值+中国现实+视觉表达。普世价值,是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以及,以此为动力,反抗一切欺骗性、压抑性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 二 中国当下的重要问题很多,而且,很多是顽症——从遭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以来悬而未决、一直延续至今。快乐或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在和别人对比中产生的。中国人当下的很多痛苦,是在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对照中产生的。中国传统文明以“人生而不平等”为基本假定,以压制人欲和科技发展,甚至牺牲国民尚武精神的方式冻结社会进步,来达到社会的静态稳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以“人生而平等,其一系列基本权利不容任何群体剥夺”为基本假定。当中国遭遇西方的这种核心价值观和自然科学技术后,带来的最大麻烦是史无前例的精神困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不但在国际社会中没有竞争力,而且在本土失去了吸引力。但大多数中国人又没有愿望或能力迅速引入和接受西方现代文明,据此来迅速调整、改造自己。于是,中国人便失去了既往的运行轨道,徘徊在两个文明的隙缝中,在和平改良和暴力革命之间反复摆荡。而磨合、缔造出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具体处境而又能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幸福生活方式,就成为很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理想和目标。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这个词来源于西方。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轨迹很清晰:写实艺术达到顶峰后,现代主义解构了以“再现客观表象”为基点的写实体系,引发了艺术的解放,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成为现代主义的主线,其他艺术方向也蓬勃生长。但当艺术内部的形式探索达到饱和后,艺术又走向了“反艺术”、“非艺术”,与生活中的其它领域进行广泛的融合,尤其是关注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这引来了艺术的更大、更自由的解放,艺术也逐步发展为“当代艺术”、“视觉文化”。 在中国,因为文化氛围的混乱和艺术教育的苍白滞后,具体到当代艺术界,很多关于当代艺术的常识性问题,很多人依然在纠缠:是在“重要的不是艺术”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艺术”,还是在坚持“重要的是艺术”时不考虑“艺术如何才能重要”?当代艺术是关注现实、承担当下,还是在审美陶醉、玄学冥想中自我陶醉、流连忘返?少数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从狭隘的艺术观中走出,在更为宽广的领域中摸索新的可能性,在转变自身的同时,反哺艺术界。 三 当代艺术,以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五个方向: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所谓的“社会”,其实是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问题的演武场,正如“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演武场。所以,不把社会学、历史学单独列出来。当然,这种划分是很宽泛的,而且不是泾渭分明的,各个方向往往互渗。因为艺术的感性特征,“心理学”是所有艺术的潜在暗流;语言,则是艺术的载体和最终呈现。 “艺术”和“现实”都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要放到现实情境中来评判特定方向、领域的价值。对中国而言,政治问题是最为核心性和公共性的问题,所以,这个方向的艺术家最为重要。1992年国家往市场经济转型后,经济问题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心理学是现代主义以来的主要方向,而且因为它强烈的感性特征很迷人,所以这个方向的艺术家非常多。但这里有个问题:个人的爱恨情仇如果不与更多的人产生共鸣,是无法获得公共性的。很多艺术家通过提高艺术技巧的炫目度,来掩饰这个问题。很多貌似很哲学、很观念的作品,是煞有介事的空洞和贫乏。而且,这类作品的公共性都比较低,是做给少数读哲学书的人看的。那些喜欢读哲学书的人最喜欢这些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可以让他的书本知识在借题发挥时倾泻出来。至于这些哲学的价值到底如何,是另一个问题。我的看法依然是:要放到现实情境中来评判一定的方向、领域的价值。而且,“哲学家学”和“哲学”是不一样的。前者引经据典、寻章逐句,目的是研究哲学家们的字句来满足自己的“学问癖”;后者是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用”、“务实”其实是伟大的,虽然一些文化闲人会贬斥它为庸俗。而且,反“实用”的人是不是真的“超越”了实用、是不是真的高洁清雅不食人间烟火……和他们真正相处、共事时,就检验出来了。语言学方面,很多“学院当代艺术”的人在做。这是最貌似“学术”但其实少人问津的方向,也显露出了学院对当代艺术的“买椟还珠”式理解:剥离了当代艺术之所以产生的动力、原因,把当代艺术的表皮拿去研究、分析、量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为对“当代艺术”不求甚解而缠夹不清,尤其是:中国没经历过一个形式主义阶段,所以,中国人对于“当代艺术”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只要形式、语言不是中国传统方式(国画)、西方传统方式(写实),就是“当代艺术”。于是,中国人所谓的“当代艺术”里又多了两个方向:1.以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做的唯美作品;2.以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做的“传统意境”的作品。 此外,每个方向都有肤浅者。在关注现实这一方向上,有些艺术家属于“浅度现实”,貌似关注现实,但又很浅薄,属于虚张声势下的肤浅。比如前几年涌现出的大批跟风式“图像拼贴和符号化”。但从更大的现实处境来看,即使肤浅,但毕竟是关注现实。 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界,以我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看,目前的大致状况是:中年艺术家重复自己,青年艺术家底气不足,少数个体则稳健上升。 中年艺术家们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素养是丰富的,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出了相当精彩的作品并在国际舞台上登台亮相。此后,有的人不断复制自己的成功样式(以画家居多),被商业绑定。还有的继续推陈出新(以做装置、行为、多媒体等的艺术家居多),但大都没有超越自己原有的高峰之作。这与对现实社会的敏感度、知识结构等的持续更新有关,也与自己原有作品的高度有关。 与中年艺术家们当年的缺乏机会相比,当下的青年艺术家们,得到的机会和平台要好的多,但作品反而相对平庸,连视角都未必是新颖的。当代艺术舞台毕竟是艺术家体验和思考的呈现,而不只是作品所使用材料的更新。而很多青年艺术家在这方面的准备是不足的。他们往往在狭窄的视野中自得其乐,或满足于表面效果的新奇炫目。当在国际展览中与其他艺术家们同台亮相时,这种差距尤其明显。 同时,少数艺术家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摸索和创作。视野的开阔、感知的敏锐、知识储备的丰厚、手段的多样等,让他们厚积薄发,从艺术家群体中脱颖而出,比如汪建伟、邱志杰、没顶公司、金锋、何晋渭、孙原、彭禹、赵赵、李明、刘成瑞(刮子)等。这些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艺术领域或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创造力,让这些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且,他们的探索,大都不是在“艺术”内部,而是在于如何让“艺术”在艺术之外的社会领域中进一步有所作为。这一方面是拓展艺术或走出艺术,另一方面,也是从艺术之外的领域中吸取资源和方法,来反哺目前已经贫乏、陈旧的艺术。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09:17 , Processed in 0.0164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