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纬: 格拉斯的《盒式相机》

2013-3-1 10:13| 发布者:cphoto| 查看:1025| 评论:0|来自:中摄论坛

摘要:忙里偷闲,看完了出版不久的《盒式相机》(Die Box),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自传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呈现了格拉斯从《铁皮鼓》出版后的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写作轨迹、个人情感与家庭生活。  ...
忙里偷闲,看完了出版不久的《盒式相机》(Die Box),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自传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呈现了格拉斯从《铁皮鼓》出版后的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写作轨迹、个人情感与家庭生活。

  《盒式相机》以玛丽为格拉斯一家拍摄的照片为叙述主线,而在现实生活中,她作为格拉斯的密友,目睹了格拉斯家庭的起伏分合,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正是对这些照片所

记载故事的回忆,成为孩子们唤起往昔的出发点与讨论的依据。格拉斯借助局外人的视角,将照相机作为回忆辅助手段,记叙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在意识到自己的年迈后,召唤出自不同婚姻、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活的八位子女,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让他们各自讲述对童年和成长的记忆,描述他们眼中的父亲,回顾在这个“拼凑起来的家庭里”的生活经历。

  柏林的君特·格拉斯文献馆里,单单玛丽拍摄的照片就有6000多张,还有2000多张幻灯片,另藏有格拉斯在但泽生活的早期照片。

  相比三部曲的第一部《剥洋葱》,《盒式相机》只是一本小册子,也没有第一部里那么多关于战争反思的沉重内容,更多的是关于格拉斯的生活细节和隐秘情史。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最吸引他们的是关于格拉斯的生活八卦和写作历程。格拉斯用小说形式来写自传,这是他对自传或者说对记忆的怀疑。之前的《剥洋葱》这个书名,其实也寓意着人的回忆过程,就像在剥洋葱,被洋葱刺激流下的泪让人看不清真相,记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盒式相机》里借用私人照片来回忆,结果回忆同样不可靠,用该书中文版编辑的话来说就是:“这本书犹如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不断提醒你回忆的不确定性。”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当我们有意识地回忆我们的一生,把一生从头到底想完,大概需要两到三天时间,这样换算的话,我们记得的事情可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几万分之一,这就是人的真实处境。

  个人记忆如此,那么公共记忆又是如何呢?《盲刺客》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获得布克奖的作品,阿特伍德非常重视报纸等媒体对形塑公共记忆的作用,她写于1996年的《别名格雷斯》就把新闻报道直接杂陈在文本里了,而她早期的小说也有大量反映媒体对人物的影响的细节。在《盲刺客》里,她细心地选择了权威的大报社、小报、娱乐杂志等报道内容,并巧妙地进行编排,为主人公艾丽丝的“回忆之旅”提供了时间与历史的框架。这些虚构的文本现实是作者设置的另一双眼睛,这双眼睛本应代表客观、及时和真实,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对新闻的信任。但是,讽刺的是,艾丽丝的回忆恰恰戳破了新闻的谎言,揭露了它的偏颇与盲视。小说最后揭示的情节颠覆了新闻报道的事实,提醒读者去反思媒体所建构的真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的思考和提醒,当然也应该是摄影师的借鉴,北齐刘昼
《新论·贵言》里说得好:“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5 03:06 , Processed in 0.0174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