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师于永钢:探悉达喀尔拉力赛

2013-3-4 09:01| 发布者:g562211| 查看:825| 评论:0

摘要:于永钢,圈内人称“大头于”,中国越野网站创始人兼运营总监,中国越野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运动资深摄影师;首位参与航拍达喀尔拉力赛的中国摄影师,常年参与国内外各项汽车赛事的摄影报道。2013年1月5日至20日,第 ...

    于永钢,圈内人称“大头于”,中国越野网站创始人兼运营总监,中国越野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运动资深摄影师;首位参与航拍达喀尔拉力赛的中国摄影师,常年参与国内外各项汽车赛事的摄影报道。

    2013年1月5日至20日,第35届达喀尔拉力赛在南美开赛。赛事先后跨越三个国家,从秘鲁开始,途径智利、阿根廷,全程8500公里。两次翻越安第斯山,最后折返回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收车仪式。

    从北京起飞,经停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30个小时的漫长旅途,于当地时间1月2日晚上,于永钢和中国哈弗达喀尔车队的队员们抵达秘鲁首都利马。

    这也是于永钢连续第四年随队报道达喀尔拉力赛,与开闭幕式的隆重相比,比赛的过程仍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赛车比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永远是精彩的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对于摄影师来说,“每年的达喀尔近一万公里的路程,会有一大半是漫长而枯燥的。公路两旁基本都是亘古不变的荒山野岭,寸草不生,偶尔看到一座白头翁般的大雪山,大家都会兴奋地叫起来,赶紧拍照。”2013年的达喀尔拉力赛基本都是在低海拔地区进行角逐,除了那场令人敬畏的翻越安第斯山的较量。

    “实际上这四年来每次翻越安第斯山时我都会有恐惧感,要在4800米的海拔高度上行驶近一天,由于空气稀薄,燃油未能完全燃烧,因此也不能跑得太快。也看不到村镇和加油站,几乎一天不能进食。好在能不时的见到和拍到生活在高原的野驴、羊驼以及火烈鸟等非常珍惜的动物。”在从事汽车运动摄影之前,于永钢曾是国内知名的生态摄影师,常年丰富的户外拍摄经验,使他能够更为敏感的在单调、枯燥中发掘自然之美的乐趣。以他独特的视角,向观众传达他眼中的达喀尔。

    高手过招 所见略同

    2013年,于永钢有幸跟随参加过30多次达喀尔拉力赛拍摄的法国摄影师埃里克进入赛道拍摄。埃里克是法国DPPI图片社的首席摄影师,我们在国内看到的达喀尔官方图片以及达喀尔画册都是出自埃里克和他的团队之手,是这个行业里大师级的人物。于永钢也想借此机会看看在达喀尔这样顶级的赛事中,官方摄影师是如何工作的。因怕自己睡过头而错过这次机会,前天晚上12点抵达大营的于永钢干脆就坐在营地的餐厅里等。“困了就站起来在大营里到处走走,偶尔也拍一下夜幕下还在工作的维修技师们。”

    那天,他凌晨三点半就来到新闻中心,找到埃里克的1000号媒体车。(也是媒体车的第1号)不到四点,埃里克和另外一位摄影师就出现在于永钢面前。达喀尔拉力赛的媒体车实际上就是一部按照组委会要求,改装的非常正规的赛车,并且配备了GPS卫星追踪器等专业设备。“我被赛车座椅紧紧的夹住,起初非常不习惯,身上又被多点式安全带紧紧扣住。埃里克的一号媒体车以及他手腕上的手环使我们在赛道里一路过关。”埃里克让于永钢选择拍摄点,选好后,埃里克竖起大拇指。到了选定的地点后于永钢才发现,几位官方摄影师已经守候在此了。

    “我从自己选择的最远拍摄点,对着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一边拍,一边向我预先选好的最佳拍摄点靠近,第一架跟拍赛车的直升机压着我们的头顶飞了过来。呼啸而过的赛车卷起的烟尘也瞬间把我们这些摄影师包围了。但在拍摄中,我身边的世界各大通讯社记者及摄影师们都非常守规矩,若大家在拍摄中移动机位时,都会看看身后是否有人在拍照,也从不太近距离的接近赛道拍摄,以免影响车手比赛,而且会给双方带来危险,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而让于永钢感触最深的则是达喀尔组委会对赛事推广的注重程度。“我感觉到他们的摄影设备不一定比我们高级多少,他们所选的拍摄点同样也是我们看上的。但他们却是经过精心策划、协同作战的团队。而且,在组委会有效控制和直升机的配合下,几乎赛道里所有的最佳拍摄点上都会有官方摄影师。加上非官方媒体车以及摄影记者因交通工具的限制,很难到达这些媒体路书的拍摄点。所以,大部分精美的图片都是出自这些官方摄影师之手,这对赛事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记得本届达喀尔冠军彼得汉塞尔也兴奋得说过:‘今年组委会大概试图把赛段里的风景设计得更漂亮,但赛段也实在是……太漂亮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11-6 04:31 , Processed in 0.0164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