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定用手机进行拍摄创作的?
库尔班江:第一次有了用手机拍摄的想法是受法国摄影师用手机拍摄阿富汗照片影响, 但他应该是用Iphone拍摄的。去年我开始尝试用手机拍摄,但我的手机不是Iphone,是三星Note2。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谈谈您第一次拍摄的内容和感受吧?
库尔班江:第一次的尝试是跟随其他摄影师一起去西藏,我选择了用手机的黑白效果拍摄西藏风景,但只限于尝试风光照。当时觉得很有意思,毕竟是新的尝试嘛。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这次的一组印度作品,我感觉和之前的风光照有很大差别?
库尔班江:是的,这次我选择用6X6比例画幅拍摄一些人文气息浓郁的照片,毕竟手机照片受尺寸的限制,在表达传统风光照方面有自己的劣势。我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谈谈您用的手机拍摄软件和后期滤镜调整吧?
库尔班江:软件方面现在的选择太多了,我自己认为并不一定软件多就是好,重要的在于把一个软件用透,用出自己的风格。比如说我只用现在流行的软件:Instagram,这是一个社交网络平台,我觉得它的滤镜在所有软件中算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暗角的功能,优化后还是有细节的。而其他的软件有时候细节就自动损失了。现在的滤镜效果非常多,我们的选择也多了起来,其实这里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滤镜效果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摄影师自己的偏好,是非常个人的事情。而通过Instagram上传图片和大家分享,我还在尝试,毕竟受语言的限制,导致关注我照片的人群还不多。
在色彩方面,我只做了一些饱和度的调整,针对印度的人文特点做的调整。在印度旅行的20多天里,我发现当地人对色彩的欲望太强大了。从服饰到各种装饰都非常鲜艳,他们怎样都不觉得过分。但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的性格,和那些色彩绚丽的奔放情怀有很大差别。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手机拍摄的优势和劣势?
库尔班江:这20天我除了完成工作中的拍摄任务外,可以说是天天与手机“相伴”,呵呵。整体感觉手机拍摄可以表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视角上非常独特。例如:它的拍摄视角可以以胸平行,这个是相机无法比拟的。还有当仰拍的时候,它可以做到距离拍摄物体最近,而相机因为镜头的原因却不行。 还有就是平易近人,用手机拍摄更容易与被摄体交流。让人没有被“攻击”的感觉。
要说到劣势,也显而易见,在抓拍方面不是非常灵活,毕竟手机的滞后还是有些严重。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非常感谢您的分享,希望随着您的实践,拍摄出更好的手机摄影作品。
库尔班江:谢谢,希望我的手机摄影作品给更多旅游摄影师以启发,大家一起探索进步。
【作者简介】
库尔班江•赛买提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像师 1982年出生于新疆和田,维吾尔族。 1999年进入摄影领域,开始摄影创作,关注大美天地,钟情风景摄影。 在北京,平遥国际摄影节,新疆等地举办个人影展。摄影作品多次获奖并在《中国摄影家》《摄影世界》《数码摄影》《中国摄影》《大学生》《帕米尔》《新疆画 报》《新疆日报》《新疆青年杂志》《中华遗产》《中国西部》《民族文学》《民族画报》《南方周末》《财资•生活》《上海航空》《国家艺术》《新疆人文地 理》《中国青年报》《绿色时报》《广州日报》等专业杂志刊登。 2005年开始正式进入纪录片摄影领域并参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森林之歌》“大漠胡杨”拍摄创作。 2007年完成处女作纪录片《喀拉古塔格日记》,并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影像节最佳纪录片奖”“传媒影像力首都高校影像大赛最佳纪录片奖”“全国大学生 DV有奖征集比赛纪实类三等奖“。并且把纪录片和“美丽和田”摄影展,展出在:中国传媒大学,清华,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大学,北 京舞蹈学院,等高等学校。 2008年参加拍摄“好运北京”奥运场馆广告拍摄。 2008年参加拍摄大型专题片“岁月山河”。 2009年赴灾区拍摄纪录片——《生者一年间》。 2010年到2011年拍摄22集纪录片中国著名的纪实摄影师“时•光”。 同年接受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民族底片”人物专访,环球旅游频道“DV放映厅”人物专访。 《帕米尔》杂志、《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国际在线》《摄影无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你好台湾网》《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网站等媒体进行专访。 2011作为主创人员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的拍摄创作(在拍摄中)。 2011作为主创人员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自然类纪录片《自然的力量》的拍摄创作(在拍摄中)。
2011年11月5号,作为策展人和摄影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昆仑之墟 大美和田》摄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