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以外的事

2013-3-13 15:28| 发布者:cphoto| 查看:922| 评论:0|来自:博联社

摘要:《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第二章的标题是“调查者及其所调查的事物——关于摄影及摄影以外的事”,很好,副标题正是我读后的感觉,顺便就用它命题。 这一章“主要关注纪实摄影以及‘纪实’这个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但是 ...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第二章的标题是“调查者及其所调查的事物——关于摄影及摄影以外的事”,很好,副标题正是我读后的感觉,顺便就用它命题。 这一章“主要关注纪实摄影以及‘纪实’这个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也会注意纪实摄影与其他摄影类型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读下来感觉有二个很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对于初步接触纪实摄影理论的摄影师来说,这一章是一部纪实摄影迷你简史,行云流水之际可以快速构建一个纪实摄影发展概貌的知识框架——以后想深入的,可以不断往这个筐里装干货;很多朋友不打算深究理论、主要精力放在拍摄上,那么这些知识也足够帮助自己保持住拍摄纪实摄影的总方向不歪。路标不是地图,但避免了大弯路。

  如果“其一”确实让你省劲不少的话,这其二却会让你头疼。在纪实摄影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说道也在朝各个方向延伸,当然相异相悖是肯定会发生的;作者抓住若干节点进行专题阐述,十分给力。懒人总希望高明的作者判决一个明确的“说法”、自己可以依计行事;但一如严谨的学术著作,很多地方作者保留了弹性,只是委婉暗示自己的倾向,不像我们这儿流行玄妙的武断。

  这一章在展开纪实摄影发展的旅途中,根据遇到的问题中途插入若干重要的专题性景点,这是一种逻辑。对于不太熟悉这种思路的读者会感到“跳来跳去”。在读过一遍以后我们不妨用另一种方式来回顾一下:把纪实摄影的主干连贯起来,然后再分别涉猎那一个个专题。事实上这也相当适合我们这里的现状:纪实摄影像一大锅杂烩,总貌搞不大清楚,很多专题也是经常被单挑出来反复争论。

  纪实摄影发展的主干是怎么样的?

  本章实际上讲了三个阶段。

  最初的“原型纪实摄影”,“摄影师的目标在于,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他/她的作品上;在许多情况下,这么做其实就是为社会变革扫清障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纪实照片往往很少以单幅或独立的图片形式出现。”具有“调查与社会事实”的特征。

  这个阶段主要在1930年代及以前。所举的代表作品是里斯的贫民窟、海因的童工,还有FSA。这是一种直面社会矛盾赤裸外露的证据式拍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拍摄方式?作者没有说,也许写作意图偏重于摄影文化方面的指向。但是真要理解,就不得不关注来自当时的社会态势的外部动力。众所周知那个时段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和外露,导致1929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新政”引进了社会主义色彩的因素,抑制资本的放纵,提升底层民众的社会保障,度过危机。海因式纪实摄影那般直截了当的“证据式”作为就是天然的选择。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纪实摄影“开始关注新的文化空间,并特别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于是弗兰克《美国人》登场,引发了众多后继者许许多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日常类型,群星竞辉、流派纷呈是我们迄今津津乐道的。而纪实摄影的理论此时也深刻与玄妙并起,书里提到的符号学就是我们比较陌生的。(关于战争摄影,本章有一个专节阐述)

  还是要提一下,这期间世界经济“新自由主义”和新兴科技推升了资本主义再度繁荣,各种社会病在“日常生活”中浮现,以及大量的社会学科实现新理论转型,便是这段时期纪实摄影令人目不暇接的基础。后期大资本溢出工商、流向文化,和消费主义合流,纪实摄影离开媒体走向展馆画廊也在这个期间。阅读纪实摄影不留心这些很可能读不懂“为什么这种摄影样式出现了”,掉进纯流派演绎的黑箱。和任何文化样式一样,纪实摄影既有自身累积、嬗变的能量,也有外部社会动量。

  第三个阶段大致相当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前,即书中说的“全球化时代”。 书中举例马丁帕尔的《小世界》,摄影师周游世界不去拍名胜古迹和表演姿态的原住民,却带回来光怪陆离的各国游客景观,作者很客气地评价“符号从既定的位置中挣脱出来,在被建构出来的景观世界中自由浮游”。在我看来,其实那就是对消费狂潮的讽喻。

  因为写作时点的关系,本章没有提到金融风暴后纪实摄影的一种更冷静批判走向和多样化围观样式,但这无妨,作者在指出“消费文化的发展让照片的传统功能发生了改变,照片被大量生产出来作为商品销售”以后,郑重提示照片要“满足作为纪实摄影的最低要求:它们记录了真实发生在镜头前、摄影工作室以外的事件”,“我们仍然要解决关于摄影主题的问题(这是一张关于什么的照片?人们在拍摄照片的瞬间做了什么?记录了什么?)”

  为什么要做这样尽管粗枝大叶的梳理?因为纪实摄影的任何样态背后都有社会动因,这对当下尤具启示意义。别人历史上分阶段依次发生的事情,在咱们这里是一个大拼盆同时端上来的:原始积累赤裸外露的矛盾、社会病的日常情景、盛世消费主义狂潮、还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奇特共存的特色景观,等等等等齐飞共舞,所以海因式的犀利、弗兰克式的冷观、马丁帕尔式的讽喻……都没过时。我的意思当然不是简单模仿大师,进而想想,中国摄影师凭借自家大地变迁的动因可以做些什么?能不能有新的开创?

  如此,不仅理解了纪实摄影、不再为名词争吵,我们和史上先贤也能真正促膝相谈。

  图2.13 帕尔(Martin Parr)的作品,选自《最后的旅游胜地》(The Last Resort)1986

  这一章若干专题也是我们感兴趣的,或者摄影网站上一再争论的,可以挑出来单看。

  纪实摄影与真实性——拿我们的话来说,抓拍与摆拍。

  实与数码作品——纪实摄影可不可以PS。

  维多利亚时代的调查与研究——允许拍和不允许拍。

  殖民主义背景下的摄影——转换一下吧:怎么拍落后?

  摄影来做证——让摄影做证还是挂在艺术画廊的墙上?

  描绘自身——让照片事实自己起作用。

  色彩中的真实世界——新的主题和新的表现

  这些,有机会再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22:52 , Processed in 0.0177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