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卡纪录短片中汲取营养
相对于故事片,奥斯卡入围的纪录短片很难找到,无论是网络下载还是淘宝网购,获奖的《Inocente》在淘宝网上目前只是预定状态,我也是费尽周折才看到了完整的视频。 网上多把Inocente翻译成“控诉”,看过影片发现是明显的错误,Inocente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一个非法移民的女孩的名字,按着大致的发音,我挑选了4个像是女孩常用的汉字组合成一个人名——茵娜桑蒂。《茵娜桑蒂》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茵娜桑蒂梦想着成为画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获得了创作及参展的机会,所画的作品在展览上被纷纷买走,她只留下一张她不想卖的,画展结束后,茵娜桑蒂依然要面对漂泊不定的现实移民生活。 既然是获奖影片,就的确有不少成功的地方,而作为摄影人,当然关注的是摄影技巧;作为新闻摄影人,更关注短片的拍摄技巧、剪辑特色,乃至字幕的呈现方式,要学的地方很多很多,能学到的地方也很多很多。 之所以想研究研究奥斯卡的获奖短纪录片,是因为近年来荷赛增设了多媒体项目,二多媒体与短片在套路和技术上是相似的。的确应该很佩服老外的勇气,骨子里是视频图像的东西,活生生弄出来一个新名词——多媒体,国内在引进的时候居然叫了好一阵子流媒体,后面渐渐放弃了这个说法,继而专用英文的意思“多媒体”。 谁都不想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一切有生命没生命的都是如此,曾经掌权的老人、危害人的病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还有我们最为关系的有了上百年历史的纸传媒。传统纸媒体在苦苦挣扎寻找出口,也已在内心发现了不妙,网络渐渐成为老大,网络的低碳运营与纸媒风格格格不入,电视跃居为次席,短时间内尚能应付,最坏的情况也就是与网络合为一家,在新闻直播上发挥优势,而且随着4G网络的发展这已经不是很难的事,尴尬的只有纸媒,看茫茫大地不知路在何方,也许只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地等死。 新闻摄影最先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想华丽转型,但好像走上了一条最不正确的道路。想做纯视频,无论人力物力技术都不如电视台,没可比性;想发挥照片素质高的优势做高质量的短片故事,但其流程运作与题材把控与电影相差甚远;于是,只能在照片与访谈视频中做些杂交式的结合,想讲故事讲不好,想玩影像又不能尽兴。 荷赛多媒体的获奖作品,我看了两届,很无语。 故事不连贯,或没讲清楚; 故事拖沓,不会讲故事; 色彩控制技术严重不过关; 画面连贯性不好; 音频根本不会编辑处理; 字幕的进入、转出、字号大小与影片不相配; …… 我曾经用过一个词来形容——惨不忍睹,现今我也没想出来其他更好的词。 摄影记者该不该学学视频?当然应该,因为将来的发展,我确信会用得上。在今年的两会上,新设了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把传媒都整合在一起了,地方的传媒说不准什么时候也变成一个,不再分网络、电视与纸媒。 未来的发展很可能把摄影记者逼上拍视频的道路上,而且是拍摄高质量的视频——超高清的4K、5K视频,一些不想干的人当然可以一走了之,但舍不得离不开相(像)机的人,可能就要真的玩视频了。要想干好视频,就要学学最基础的东西,那些与平面摄影相差较大的东西,如画面的衔接、色调的一致性、声音配合等。视频与摄影不同,没有那样多的现成画册用来参考学习,也没有那样多的摄影大师作品用来分析研究。网络上的视频短片垃圾太多,看多了容易因视觉污染而中毒,电视圈中的视频短片评选,好片片凤毛麟角,即便有也很难找到。好在每年的各类世界A级电影节上,多有电影短片单元,在不同电影节上脱颖而出的短片,可以找来做范文学习。当然,这些获奖的短片,多是故事性的,也就是说是导演出来的作品,真正的记录类作品不多。在每年的奥斯卡评选中,会公布出来5部最佳纪录短片提名影片,这些都是不错的作品,能找出来看看肯定会受益匪浅,但很遗憾,几乎很难找全,或根本找不到。 随着高清视频器材的大众化,纪录短片拍摄会越来越普及,在影像泛滥的大潮冲击下,摄影记者如果想加入其中,就赶紧行动吧,从最基本的知识起步,向高水准的短片看齐。 为方便大家使用奥斯卡短片资料,特把网上找到的资料整理如下。 以往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Best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第14届(1941):Churchill‘s Island 第16届 (1943):12月7日 第20届 (1947):第一步(First Steps) 第21届(1948):走向独立 第22届(1949):生存机会 第23届(1950):朝鲜内情 第25届(1952):邻居们(加拿大) 第26届(1953):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 第27届(1954):星期四的孩子们 第29届(1956):南北战争的真相 第31届(1958):女佣 第32届(1959):玻璃(荷兰) 第33届(1960):吉斯皮纳(英国) 第34届(1961):展望 第35届(1962):迪伦.托马斯 第36届(1963):查格尔 第37届(1964):来自小石城的几个人 第38届(1965):活下去! 第39届(1966):到明天就是一年了 第40届(1967):红木树 第41届(1968):人为什么创造 第42届(1969):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第43届(1970):访问我的老战士 第44届(1971):暗哨 第45届(1972):极小世界 第46届(1973):普林斯顿:寻找答案 第47届(1974):不 第48届(1975):比赛结果 第49届(1976):计算我们的日子 第50届(1977):严肃是我的敌人 第51届(1979):戈萨默.康多的逃跑 第52届(1980):保罗.罗伯逊:对一位艺术家的歌颂 第54届(1982):协调一致 第55届(1983):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 第56届(1984):5点15分的弗拉明戈舞 第57届(1985):石雕师 第59届(1987):女人--为了美国,为了世界 第60届(1988):童心不泯 第63届(1991):午餐约会 第64届(1992):弥天大谎:通用电气公司、核武器和我们的环境 第65届(1993):小巴士 第66届(1994):保护我的生命 第67届(1995):需要正义的时刻 第68届(1996):一位幸存者的回忆 第71届(1999):金色年华的即时浪漫故事 第72届(2000):花边国王(King Gimp) 第74届(2002):Thoth 第75届(2003):Twin Towers 第77届(2005):奇迹时分:孩子们的进步 第78届(2006): 胜利要诀 (A Note Of Triumph The Golden Age Of Norman Corwin ) 第79届(2007):颍州的孩子 第80届(2008):自由空间(Freeheld) 第81届(2009):SMILE PINKI 微笑的品奇 第82届(2010):普鲁登斯的音乐(Music by Prudence) 第83届(2011):不再是陌生人( Strangers No More) 第84届(2012):面子(Saving_Face) 第85届(2013):茵娜桑蒂(Inocente ) 南方都市报最近几期视觉周刊,有两期是国外的故事。他们的记者有条件走出国门采访,的确是件幸事,但在刊发时,编辑思想不是特别明细,对片子的选取与组合不是很出彩。有一期是域外风格,这样的东西如果中国的摄影记者拍摄出来,不知道怎样才能在本媒体上刊发出来,或是怎样抱住饭碗。工作与艺术,有时很难和谐到一处的。这是最近4期视觉周刊的感受,因中间跨有春节,也写不出来更多的东西,特把几期放在一起。231期《克钦故事:战未休,路在何方》,232期《克钦帮观察:阳光、少年、柴米油盐》,233期《宁静的力量》,234期《暗涌潜行的街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16:25 , Processed in 0.0169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