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摄影术发明到今天,仍不到200年。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摄影却经历了很多,从最初人们对其是否是一门艺术的怀疑,到今天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不可取代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极大的变迁。今天摄影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其中一块不可分缺的部分。而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即是为何摄影对我们有着如此的强烈的吸引力,摄影给我们习惯的观察方式输入了何种新的血液。为了更好阐述其根本的原因,本文将从探讨艺术的定义出发,来探寻作为艺术的摄影,最后再进一步深化,从本质上去发掘摄影这门艺术形式所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摄影;魅力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10-04 一、前言 从摄影术发明到今天,仍不到200年。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摄影却经历了很多,从最初人们对其是否是一门艺术的怀疑,到今天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不可取代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极大的变迁。今天摄影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其中一块不可分缺的部分。而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即是为何摄影对我们有着如此强烈的吸引力,摄影给我们习惯的观察方式输入了何种新的血液。为了更好阐述其根本的原因,本文将从探讨艺术的定义出发,来探寻作为艺术的摄影,最后再进一步深化,从本质上发掘摄影这门艺术所独有的魅力。 这篇文章是我对摄影理性理解的一个小小总结。艺术邀请我们进行知性思考,不再是为了创造艺术的目的,而是为了从哲学上理解艺术是什么。因此对于喜爱摄影艺术理论之人,本文也不乏可成为饭后之消遣。 二、什么是艺术,作为艺术的摄影 艺术是什么?大部分的艺术定义都试着说服我们按某一种方式去看待艺术和创造某种艺术。艺术使我们常常想到深涩难懂的绘画,与流行音乐截然不同的古典音乐,摸不着头脑的装置雕塑品。仿佛艺术一直远远脱离我们当下的生活,高高在上。然而在我看来,艺术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每个人都是艺术的创造者和独特的体验者。为何这样描述,既在于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一份情感上的共鸣体验,它不是一件具体的实物,而是人们通过体验一种介质从中获得到一份情感上的强烈体验,这份体验将带给参与者深层次得快感。它是一种思考,与人类生活和意义的巨大奥秘存在联系。因此,任何一种能达到此种效果的形式,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艺术。 而这种对艺术的定义,让我们不得不对艺术本身再次进行一次划分。因为如此的定义太过于宽泛,使我们无法对从事艺术这份职业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和大众所体验的那么强烈情感之艺术进行区别。因为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是有别于大众所创造的艺术的。 为了更好理解大众和艺术家所创造艺术本质上的区别,我将艺术分之为私人艺术和共鸣艺术。私人艺术,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清晰理解,即这份艺术所给予的强烈情感反应只体现在其个人身上。正如每一个读者在他的阅读中,只能被以前曾经有过的亲身体会的东西所感动一样。即是说其产生的情感刺激,只能被经历过某些特殊事件的人所体验。因此,私人艺术可以小到只能被一个人所体验。生活中的一切,一扇门、一张桌子,哪怕是一张白纸,都可以具有艺术价值。而共鸣艺术则反之,其所带来的强烈情感体验是被大多数人所体验的,这种艺术形式是能获得大众之共鸣的。所有美学体系的起点一定是个人对某种独特情感的体验。而共鸣艺术这正是能唤起大多数人的那份独特情感体验,其本质上是需要艺术家有能力去发掘更高一级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我们人类共有的所能体验的。 说到这里便可以引入摄影这种艺术形式了,摄影这门艺术是十分宽泛的。介于它的产生方式十分易于被人们所掌握,因此不同于绘画、音乐创作等其他艺术创作形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按下快门来获取照片,因而摄影具有易于获得性这种特质。特别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的获得照片,每张照片也都赋予了拍摄者的特有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没有照片是可以被否定的。即使从美学上来讲,这张照片如何的不符合其规律,但它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至宝。所以,摄影是可能成为一种极端的私人艺术。易于获得的优势以及赋予拍摄者独特情感回忆的功能,这也使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备上一台相机。 然而摄影艺术所散发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如果仅仅因为普片性便是其核心价值,那么摄影也根本谈不上成为一门如此有影响力的艺术。抛开私人艺术,作为共鸣艺术的摄影所带来的震撼是如此的强烈。这些照片往往带给我们一种现实中的梦幻美,而这份强烈的震撼来源于照片所携带的两种属性,即照片的形式感和照片的内容感。照片的形式感是一种美学上的标准。这种标准无需负载人们生活中对于事件的情感体验,而是单纯的图形与色彩所带来的冲击。在我看来这一标准的设定是来源于某种先天性的,而蕴含在其中的美学规律,是取自于我们这个世界本身的运行规律,正如你在海边看到那宁静的日出一样,你会情不自禁的感受到美。同样照片的内容感则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内容感所给予我们的感受并非是“美”,而是各种不同的情绪,它可以是“痛”、可以是“幸福”等等,这份情绪是因为照片所定格的那一个瞬间所引起的背后的一个事件所带来的。内容感强调的是一份对其生活经历的强烈共鸣之情感体验。 实际中这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属性,在照片中却是难以分离的。如果强硬的将这两种属性单一从照片中剥离出来,是不可实现的,照片的神奇之处即在于如此包容的将二者同时融入其中。形式和内容相依相存,任何一种内容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形式感的基础上,而任何一种形式感都会被赋予或多或少的内容感。只是在于一张照片中二者的比例轻重不同而已。一张优秀的照片,至少应该强烈的突出这两种属性中的一种。并且是被赋予了永恒的形式感或永恒的内容感。 永恒的形式、内容感,这两种属性也构成了永恒的照片。一张被人们铭记的照片一定是强烈地包涵了这两种属性,或者其中一种属性特别突出的。卡帕的照片便能很好的说明其所携带的内容感,而爱德华维斯顿的照片则突出了形式感,再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如前文所讲这两种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只能说其中某一种属性更加的突出让我们深刻触动罢了。 摄影的艺术规则说到底即仍然是来自于我们这个世界本身。我认为这些永恒之物里面所蕴含的规则并非完全我们后天习得而来,而最富有魅力的那份艺术之美,将我们情绪拉入漩涡深处的魔力,则是我们自己本身。我们不能将自我脱离这个世界来进行静止的思考,因为我们本身也切切实实的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从纯艺术美学的角度上来讲,摄影的困难在于做减法,浓缩我们生命中情感的最精华,汲取世界里的旋律。这是需要遵循一个更高级的规律形式,这份形式在我看来就是自然的通性。正如你看到美丽的姑娘会心动一样,当你看到这样的照片,也自然会受到感染。 三、不确定的摄影趣味所在 (一)不能消灭的差别 造成摄影成为一种奇妙发明——它的后果难以预料——的原因是,它的主要原料是光和时间。 摄影者和照片的关系,不同于绘画,音乐和装置艺术。作为艺术家的摄影者,是在用还未到来的时间去雕塑艺术品。一些时间长达数年,而更多的则是短到几百分之一秒。我们不能忽略这稍纵即逝的时间,因为正是这短短的,不可控的未来瞬间,构成了摄影最基本元素之一,曝光。相对于亚当斯,曝光更吸引我的不只是对画面色调得控制,对被拍摄物明暗部分更精准的呈现,而是在已知基础上对未知的一种捕获。作为一个摄影者,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按下快门那一瞬间,我们大脑所期待在照片上呈现出的被摄体,总是与我们实际看到的照片有所出入。而摄影的可爱之处正是在于这种不可控的出入,并且对于有一定摄影基础的拍摄者来说,这种不可控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范围,这是建立在一种确定性的基础上的不确定性。 曝光,正是这矛盾二者的纽带。作为确定性的曝光,被摄影者所主宰。当我们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一定被我们双眼所观察到的世界所触动,并期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一定的照片呈现出来。那一刻,在摄影者的大脑中,将或多或少呈现出想象中的照片,而这种由想象变为实际照片的过程是需要十分严谨理性的控制。毕竟摄影单从技术层面来讲,这是完全关乎于物理和化学的科学过程。因此为了拍摄出摄影者自己想象期待的照片,照片此刻被赋予了一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起源于摄影者对还未曝光的未知照片的预想,完成这份预先判断之后,照片被付诸于理性的技术而实现。的确,我们是凭借感性的冲动来通过取景器构造照片,并按下情绪的快门。但对于照片曝光的控制,那是绝对理性的。正如亚当斯提出的“预先想象”及“区域曝光法”,其正是一种对照片理性的控制。这就要求摄影师在创作时,不光要接触被摄体本身,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洞察被摄体所能表现的潜在影像。摄影师在被摄体与照片之间所进行一系列的机械、光学和化学上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使我们远离被摄体,而一步一步走近照片。由于摄影上的种种原因,照片与被摄体之间总是有差别的,即使是最写实的照片也不会和被摄体完全一样。摄影者可以加强或削弱这种差别,却不能消灭差别。 (二)三角关系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为何这份“差别”是“不能消除”的差别,这份差别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何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张照片产生的过程。一张照片的产生是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既是:被摄体、想象体、曝光。当我们拍摄一张照片时,首先是我们发现了引起我们按下快门冲动的“被摄体”,“被摄体”本身就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因为被“被摄体”激起了兴趣,此刻我们眼睛专注于观察它,大脑通过我们眼睛获得的画面产生思考想象,通过眼睛透过取景器对画面的构图,这时一副预先想象的照片便在我们大脑中诞生。这份对被摄体呈现在照片上后的预先设想,称之为“想象体”。“想象体”是艺术家的终极目标,是我们大脑的产物,为了获得尽可能接近“想象体”的照片,我们便对相机进行设置,然后按下快门,此刻,“曝光”产生。随着曝光的结束,我们世界的一部分便被纪录在了我们的相机里。 那么,关于这份“不能消除的差别”呢?且先去掉“不能消除的”几个字,先谈谈“差别”。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份差别是谁与谁的差别。从以上过程中可以看出,我们相机所记录下的照片,产生于这个切实的世界,既它诞生于被摄体,所以照片是“被摄体”在光学上的一种再现。而“想象体”则非也,想象体是我们通过眼睛及大脑对“被摄体”观察后,通过我们的视觉经验加功能的大脑预先想象后的再现。这份再现的根本虽然也来至于切实世界,却并非一种直接光学再现,而是这一种大脑经验思考性的再现。因此,当我们觉得照片和被摄物有差别时,这份差别其实并不存在于照片和现实世界,而是我们的“想象体”和照片本身的差别。更简单的说,这个切实的世界和我们大脑中的世界不同,我们想通过照片来达到从切实世界转化到想象世界这一目的。然而照片的根本是切实世界的再现,而想象世界则是我们视觉经验和大脑加工后的再现。这两者是有本质性的差别的,这份差别我将在下文详谈。这里,我是希望能明白一点,差别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照片”和“被摄体”的差别,而是“照片”和“想象体”的差别。 (三)照片与想象体的差别 当我们明白了是什么之间的差别后,此刻将更有助于帮我们解释那份“不能消除的差别”之原因。 照片的根基在于一种真实的对世界的描绘。它通过明确而统一的点对点的投影方法把时间物体投影到胶卷的平面上并以此来描绘真实的世界。我所说的“明确而统一”指的是人们能够用真实世界三维空间中的点画直线到一个二维平面上的方法给予投影系统一个相对简单的几何描绘。如果我们认为此种投影系统是一种绘图关系的话,那么,一张照片所绘制的是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的强度和频率,并把这些光值转换成摄影图像的对比色调和对比色彩。摄影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按照明确而统一的投影系统、把真实世界物体反射过来到每一个光点的值定格在一个图像上的光化过程。 正因为是这样一种再现式的描绘,其本质大大与我们大脑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不同。我们大脑中的“想象体”受限制于我们的日常视觉经验。在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存在于一个时间流动的、连续性的世界中。我们所适应的观察方式是动态的。而大多数照片的拍摄都是一个极短的时间切片,我们可以称之为瞬间。当我们睁开眼睛观察世界时,我们的感官处在一个连续性的模式下,在这种生理模式下需要对下一刻瞬间画面进行一次分毫不差的静止想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我们观察方式常常习惯于聚焦在我们的视野中心,关注点在一定的圆面范围内。不断移动的头部或眼球使得我们观察到的画面没有界限,整体上缺乏封闭的构图性,使得我们无暇顾及更多的物与物的组合效果。而流动的时间,则使我们的观察缺乏了更多静态的细节感。在变化中的世界,我们的关注更多的被投向了事件和自身的情绪,而非固定画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些新闻或纪实性的拍摄,在我们头脑中根本无暇有十分具体的“想象体”出现时,我们就会下意识的按下快门,触动我们按下快门的 可以看出,两种根本不同的观察方式导致了它们之间那份不可消除的差别。照片的本质在于一种确定性的对应投影,支配它的是一份严谨的光学和化学的定则,它是可以被量化计算的。而我们观察的眼睛,也是通过这个类似镜头的器官,将外在世界的光影投入我们的感官系统。虽然这份投影也确确实实来至这个真是三维空间,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差别,我们可以将眼睛比作镜头,而却无法将大脑比作底片,情感是无法被量化的。相对于感光的胶片之单纯而精准对光影的记录,感性的大脑就复杂多了。因为我们不是要讨论一个生物上的问题,所以我们便不必刨根就底的去研究大脑在生物层面去怎样对一个眼睛看到的画面进行的分析。但我们可以直观的来阐述我们大脑所记忆和感触到的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印象深刻的生活瞬间将被我们所记忆,当我们回忆起这些画面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画面是一个由精准逐渐到模糊的渐变。例如,当你和别人经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时刻后,再次回忆,你会发现,只有最激发你情感的那部分被头脑记录下来。一张笑容灿烂的脸,一双悲伤的泪眼,等等。我们记录在大脑的画面中,只有最能引起我们情绪波动的那部分的图像是最为清晰的。而这部分以外的画面更像是在镜头景深之外的模糊部分。这是一种在视觉经验上的记忆选择,而我们的大脑则更加深入的加工了那块最能激发我们情感触动的画面,好似更加模糊化无用信息,清晰化有用信息。可以看出,大脑与底片的本质区别在于进行了一次情感上的再加工。这份再加工和光化的量化记录则是其不可消除的差别之原因所在。 然而对于拍摄者自身而言,这份“不能消灭的差别”往往能带来极大的乐趣。因为摄影者永远都只能去预想和猜测装在相机里的影像,而照片只有呈现在眼前的那一刻,才能切切实实欣赏感触到它。那一刻的到来让拍摄者充满期待,这份期待中夹杂着已知和未知,带来了惊喜或失望。这一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它的基础在于,即使是拍摄者亲手构建的照片,而自身对其也充斥着不确定性。不得不再加强调的是,这份不确定性不像是打开未知的礼物包装,而是对装在盒中的物品大体意识上有所感知,但却对其细节全然不知。这种矛盾的交融,正是摄影充满着魅力的原因之一。 四、摄影的独特魅力 作为摄影,也赋予了另一份其他艺术表达方式所不能达及的特性。这个特性也是由对立的二者所构成。照片,这件独特的艺术品,其原料采集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光影,而其本身却是在这一流动时间世界中的切片。本质上,照片给予了我们一种另外观察世界的方式。照片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剥离,它将三维世界的光影映射在二维平面上。这种精准的对应方式是其它图片艺术所不能达及的。照片的本质是客观再现,正如一张照片可以在法庭充当证据,而一张手绘图片则不能。而照片的一切乐趣都建立在这一客观对真实世界的再现之基础上。若脱离真实世界,摄影也即失去掉自身的灵魂。 静态的二维照片为我们处在动态三维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取景器,摄影师被赋予了视觉切割的权利。我们所看到的既是这样一个连续的空间,而非像照片一样是一个封闭空间。这种切割的静止式的观察方式打破了我们曾有的视觉经验。连续的三维空间被切割转换成二维封闭空间。在这份封闭画面之中,所有元素被做以减法,三维的立体感被转为二维的图形感,图像被定格于三维空间中那个确定视点所观察到的世界。闭合的画面内赋予了这些图形独特组合的空间,我们称之为构图。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闭合空间中得以强化展示。而构图其本身所及的美学效果,那种特有的旋律感,也随即诞生。 而在这二维的静止画面中,我们得以获得足够的时间对这一静止瞬间进行精细的观察。因为照片能把视野范围内一切物品都以大致相等的清晰度加以观察,生活中我们的眼睛只是对整个景物粗略的浏览,而照片则是精细如实的纪录,让观察者能察觉到平时快速浏览中未能察觉的细节。通过照片,我们看到了一个我们不曾观察到的世界。在一些物品和人物上的一些所不能察觉的细节纹理,通过照片的记录使我们得以观察到。而这种放大镜式的效果往往能创造出惊人的美学感受,从F64小组对生活中再普通不过之物的拍摄,我们便能体验到这份细节所创造出的力量。 同样,除了放大我们所不能观察到之细节以外,摄影还帮我们获得了一份我们双眼观察所不能达及的功能。既摄影对瞬间的捕捉能力。我们的眼睛,对于稍纵即逝的瞬间,难以观察。最经典的案例是1872年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用摄影来测定马在奔跑时是否四脚都悬空,或始终有一只脚落地,最后通过连续的二十四张照片,被予以证明,在奔跑时马始终都有一只脚踏在地上。这种瞬时记录的能力同样也适用于记录生活中情绪状态的片段,相机可以记录下那份我们不曾感知的瞬时情绪,并将其定格的呈现出来。在一些肖像或纪实照片中,我们便能深感这份定格的感染力。例如,当一份恰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一段情绪的高潮,或喜或悲,或是一份坦然,其本身能折射出惊人的力量。这份惊人的感染力始于照片让我们有得于对这种情绪高潮的持续体验。在连续时间中被淡化的情感,在照片上得以极致表现。 在摄影中,还有一种方式,也将照片区分于我们眼睛所观察的世界。既通过摄影手段的加工,去实现特定的光影、色彩的表现,从而强化照片主题。这里包括不同镜头的选择,景深的控制,曝光的控制,后期放大的调整。这每一步过程都使得照片逐渐远离我们所看观看到的世界,而成为“照片”本身。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而又脱离其本身而完成的,但摄影这门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如此与我们现实世界所融合。照片中元素体都来至于我们所能观察感触到的事实世界,构成照片的每一像素也来源于真实世界光的映射,但照片本身却又与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如此脱离。照片是在我们熟悉经验上的一次入侵,它打破了常规,粉碎了平庸,给予了我们另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摄影将我们的世界切割、放大、定格的进行观察,它将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梦境化。对我来说,这份梦境与现实的交融和对立,正是这门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Arthur Danto.艺术终结之后[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76. [2]Terry Barrett.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43. [3]Arthur Danto.美的滥用[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3. [4]T. S. Eliot.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251. [5]Chalumeau Jean-Luc.解读艺术[M].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36. [6]Clive Bell.艺术[M].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 [7]John Berger.另一种讲述的方式[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 [8]冯建国.跟亚当斯学摄影[M].浙江: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22. [9]Jonathan Friday.美学与摄影[M].扬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55. 是身处这个事件中那一刻的情绪。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18:18 , Processed in 0.0179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