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建国
5月8日,第一次见到兵团第三师四十六团四连诚信农户刘明的时候,他正背着喷雾器在红枣园里除草。枣园里枣树均匀、整齐,绿意葱葱。由于刚刚下过雨,枣园里散发出一股浓浓清新的泥土气息。
刘明是1986年到四十六团的,在这里已经生活了27年。以前,刘明都是靠种植棉花养家糊口。如今,大女儿已经工作了,二女儿也在北京科技大学上大三。说起以前吃过的种种苦,刘明现在还有种恐惧感。为了早日脱贫致富,2004年他在自己的5亩两用地试种了红枣,并从那个时候开始细心留意红枣的生产等各种情况,随时把相关情况记录下来。2005年,团里开始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刘明积极响应团里的号召种起了红枣。当时,有的职工还说他傻放着好好的棉花不种去种红枣。那时候,大家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种植红枣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言,更没有技术。而棉花是大家对种植棉花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刘明却说:“既然团里号召大家种红枣,至于技术什么的,团里肯定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的,听团党委的肯定没错!。”
大家说的果然没错,由于新种植的红枣采取的是定植方法,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成功。有的第二年就放弃了。可是刘明却按照团里的要求,2006年采取了直播建园的方法,没想到枣苗长势喜人。为了确保建园成功,团里也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积极组织林业站等相关人员外出学习红枣种植和管理技术,同时从河南引进了一批红枣管理“土专家”,到团里传授经验,并吸引他们留下来承包土地种植红枣。
有了这些河南的“土专家”,团里就经常组织大家到他们的红枣地里观摩学习,并利用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等农闲时节邀请他们给职工传授红枣种植和管理技术。每次刘明都带着笔和本子积极参加,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就及时记录下来,出了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下课的时候他还主动与这些前来授课的“土专家”进行交流。仅2006年,刘明的学习笔记就记了满满的三个本子。同时,他还和其他枣农一起到阿克苏、阿拉尔、48团、224团等地进行了参观学习。此外,他还保存了外出学习时的一些专家的电话,平时遇到一些问题及时与他们沟通联系。
为了把这40亩枣树种好,刘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所有的生产、管理环节和阶段性工作,都从不敢懈怠马虎。他说:“再苦再累,只要看到这片果园,我就看到了希望,也就不觉得累了。”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2010年,刘明的枣园收获了2吨多红枣,2011年收获了8吨多,20112年收获了20吨,收入一下子达到了40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富裕起来的刘明。2012年还在团部购买了一套105平方米的楼房,并且一次性就交付完了12万,前段时间还花了7万元刚把新房装修完。
刘明和妻子鲜素英都是闲不住的人。每年红枣采摘完后,夫妻两都要帮助其他职工拾棉花。夫妻两一天最多的时候可以拾花300多公斤,而且拾花质量还好,大家都乐意叫他们拾花。去年,刘明一个人靠帮别人拾花就挣了1.2万元。
采访中,笔者不仅得知刘明是全团的致富明星,而且还了解到他还是2012年团党委表彰的第二届诚信农户之一。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9-6 06:40 , Processed in 0.0200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