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军旅摄影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宣传部高级记者,曾获罗马尼亚第十四届国际摄影展金牌奖。 在“5 12”汶川地震后,他曾数次前往灾区拍摄记录下汶川的往昔今日,其中的80副摄影作品,最终呈现于由中俄友协和俄中友协、中国驻俄罗斯使馆、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在俄罗斯联合举办的“面对灾难――张桐胜摄影展”。 近日,国内首个由创意产业独立发起的大型公益行动――IBC公益计划主办方森博公关集团公布称,张桐胜将作为2013“人沙敦煌”沙裸艺术行动的公益摄影家之一,与IBC志愿者一同亲赴敦煌拍摄“沙裸人体艺术”,通过裸露在烈日、沙砾中的人体行为艺术与摄影艺术的完美融合,呼吁社会各界对敦煌文化保护的关注。 趁着IBC敦煌“沙裸艺术行动”一行志愿者尚未启程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张桐胜副主席,这不仅是他首次谈及参与IBC公益行动的个人思考,更成为继公益大使闫妮之后,IBC公益志愿者代表的重磅发声。 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光明网:您是怎么看待IBC公益计划这一次敦煌“沙裸艺术”行动的? 张桐胜:我们都知道,敦煌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凝聚了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明,敦煌的壁画,更可以说是全人类的文化保护遗产。我们古代的祖先创造了这么灿烂的文明,传承到了今天。作为当代的中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那么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更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IBC今年的活动从敦煌入手,通过“沙裸艺术”这样一种当代的艺术形式,通过人体艺术与影像的融合,去唤醒人们对敦煌文化宝库保护的意识,唤醒人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关注。我认为,一定会引起人们对敦煌艺术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观念。
光明网:是不是您对敦煌文化也有一些情结? 张桐胜:是的。可以说,我一直是敦煌莫高窟的崇拜者,也曾多次到过敦煌,去过石窟,每次去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动和收获。我们古代的那些能工巧匠们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如此辉煌,技艺是如此精湛,感动了中外所有的观者。它作为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确实是当之无愧。 站在那些壁画的面前,就如同与我们的祖先对话。因为敦煌的石窟都很多,有很多美好的传说,又有将近两年的文化历史,在不同的历史,留下了不同的遗产,这种感觉是在其他地方所感觉不到的。尤其当我们走进盛唐的四十五窟,看到了在盛唐时期的那些雕像、画像、飞天,到现在仍然是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但每次去,都会让人感到,这么好的艺术品,如何能把它保存下去,在我们的后代能够传下去,这在我们的心底有一种担心,有一种呵护的自觉。这不仅给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时代责任和意义。 一代代的摄影人在敦煌壁画的传播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明网:从您的角度来看,在保护敦煌文化的行动中,摄影艺术具有怎样的独特性? 张桐胜:关于敦煌的照片我们看到了很多,画册我们也看到很多。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些艺术瑰宝的图片,再深入研究,才让我们真正感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进而去思考如何把它传承下去。 这是我们过去一代代摄影人,拍摄、出版、传播敦煌壁画所达到的目的。而摄影,对于敦煌壁画在世界上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 光明网:也就是说,IBC公益行动的拍摄,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传承? 张桐胜:我认为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创造。 IBC公益计划的这次活动,是通过摄影、通过人的肢体语言,重新在敦煌壁画的基础上,基于立意的需要,来创造一种新的视觉载体,加深人们对敦煌壁画的了解,引起社会、引起人们对敦煌艺术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我认为,它会发挥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IBC公益行动将是一种文化形式,渗透和启迪每一个观者 光明网:我们听到一些声音,质疑说IBC公益计划的艺术行动,能够起到多大的影响? 张桐胜:我想,像IBC公益计划这样的呼吁形式,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指令性的。通过这样一种文化的形式,像春风细雨一样,渗透到每一个视者和观者当中去;像水一样,通过展示和传播,能够在现今五花八门的信息中闪烁出一种亮点,来达到我们的倡议和志愿者行动的意义,引起大家对敦煌文化保护的觉悟和启迪,它就达到了目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希望仅用一场活动就把敦煌文化拯救回来了,这是不太现实的。但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一种社会的感染力,引起社会各界的一种责任感,呼吁那些有技术水准的单位、有经济条件的群体都伸出手来。一旦有了这样的公益觉悟和行动,我们就能共同保护我们的文化,创造美好的未来。 敦煌“沙裸艺术”拍摄是一次新的挑战,需要摄影家的深思 光明网:对于这一次公益拍摄行动,您在启程之前有怎样的心理预期? 张桐胜:以我看来,IBC公益计划的这一次拍摄活动,改变了一种理念。它是在用一种崭新的形式,是要创造一种感染力更强,意义更深,更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艺术形式,加深人们的记忆。而这样实际上给我们参与拍摄的摄影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如何能把这种敦煌文化遗产,与人体艺术融为一体?如何把人体、敦煌艺术、与大漠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它的呼唤性和警示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深思,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去注入情感,让我们的愿望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感染我们的观众。 我想这是在活动中,我们将要面对的一种新的挑战。但我有信心,希望最终可以取得一个很好的艺术效果,发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完成此次公益行动的主旨。 据了解,IBC公益计划2013年“人沙敦煌”沙裸艺术行动,将于5月底奔赴敦煌,在莫高窟前、月牙泉畔、玉门关外、鸣沙山上进行拍摄活动,并于6月中旬在北京举办大型摄影图片展,在回顾整场活动的同时,影响更多的观众关注敦煌文化保护问题,真正达到用创意美丽中国的公益初衷。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3 05:11 , Processed in 0.0166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