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9世纪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对自然的细察,因为大自然揭示了人们倍受其惠的自然法则。在如许的环境里,能看得清楚,就是根本的了解。 ![]() 作者:看清楚,并不代表就理解了;只有理解了,才能看得清楚。
![]() 拉尔夫·吉卜生(Ralph Gibson):我不理会照相机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世界的方式。 作者:我的作品是我和相机互相妥协的结果。![]() ![]() 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作者:人与人的感知是断裂的,所以在你看见的事物中,保持着自己与世隔绝的空间。![]() ![]()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我决不携带一大堆摄影器材,我的座右铭始终是“尽量保持简单”。 ![]() 作者:最好的摄影器材是你的大脑。
![]() 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我之所以用图片和文字来进行创作,是因为它们有能力决定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 ![]() 作者:我们是我们被描述为的人,因此相片就是你的身份证。 作者:廖桂铭 本期实验内容:摄影原作,加上个人重塑,会变成什么样? 版主:郑蓉蓉(信息时报图片编辑) 作者:廖桂铭(201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摄影专业,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版主:你命名为《搅史棍》这组作品,主要讲述什么? 作者:这组作品是将摄影与纸艺、拼贴结合,通过隔空对话和自拍等后现代表现方式,对经典的摄影作品进行再创作。整个过程,体现了我对摄影的思考和阐释,表现173年摄影史以来,摄影理念和表现技法的变迁。 版主:有没有什么动因,让你创作了这组作品? 作者:摄影史是我的必修课。通过学习经典摄影作品,逐步建立自己的摄影理念、锤炼自己的摄影技法。所以我采取了对摄影名作进行个人化重塑,通过对比,探讨摄影变迁和自己在摄影上的成长。 版主:草图构思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作者:从有灵感到做策划,从画草图到试拍,再到修改构思,正式开始执行方案,花了三四个月。 版主:是否找了模特来拍摄?拍摄的过程是怎样的? 作者:每幅作品的模特,都是我。我采用代入的方式,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摄影技法重构原作的摄影理念。 作品制作分两部分:拍摄和手工拼贴。原作中的人物都是拍摄完成。整个拍摄过程以家庭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我是导演和演员,母亲是摄影师,父亲是灯光师,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帮我完成了所有拍摄。 原作中的场景和道具,都通过彩色卡纸的剪裁、拼贴完成。一方面手工艺的使用可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手工分解和重构,对原作画面元素进行深度思考。 版主:你自己如何看这组作品? 作者:我觉得这是一组个人风格相当强烈的作品,无论形式还是理念,都很接近我的预期。但原计划是完成100幅,目前只完成了小部分。创作中,我通过摄影师的理念和作品,梳理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位。同时看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本期实验室老师评鉴 冯峰(知名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教授) 在我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些文字时,刚好看到桌旁的《Rene Magritte1898~1967》(一本由TASCHEN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丽特的书)。书里面,有幅人们熟知并引起艺术史广泛讨论的画,创作于1928~1929年,画面只有一只烟斗和烟斗下方的一行字:这不是一个烟斗。是的,它不是一个烟斗,它只是一个烟斗的图像,一幅画。半个世纪后的80年代,一位美国画家重新模仿了这幅画,但改变了烟斗下方的那行字:这不是玛格丽特。那正是艺术领域开始盛行“后现代”一词的时候。人们开始怀疑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原创,转而向历史寻找创作资源,这既是“现成品”概念的延伸,也是信息过剩的时代特征。但这种创作方式的危机也显而易见:它疏离了公众,把艺术变成了一种内行人的游戏。 从廖桂铭的《搅史棍》可看出,他运用的创作资源来自所学摄影专业的历史知识。在我书架里,插着一本1991年出版的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的画册。作者的创作源头,应该来自于这位常常把自己装扮成各种角色拍照的美国著名艺术家。2011年,我在威尼斯看到这位曾经让我非常喜爱的艺术家的新作,制作精良。但不知为什么,它只给我带来一种微弱的疲惫感,有点乏味。站在辛迪·谢尔曼的巨幅照片作品前面,我在想:摄影还可以被看作一种新媒体艺术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12 16:44 , Processed in 0.07174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