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就是德国福伦达古董“立体相机”。 2. 老先生自制的相机。 3. 这是立体镜。 满满一张床上,堆满了长长短短的镜头和大大小小的相机,一进铁佛寺社区陈熙润老人家里,我就惊在门口,“摄影穷三代,陈老师,您这么烧钱,老伴不说呀?”脱口而出一句玩笑话,大家都乐了。 陈老先生今年83岁,迷上摄影60多年。他仔细算了算,“我是从1948年开始接触摄影的,真正发烧在1952年到19 在半个多世纪前,没有电脑、没有万能的淘宝、没有各种各样的“摄友圈子”,那时的摄影发烧友,要学摄影技术、要购买各种器材,都是怎么来的呢? 那个年代摄影资料稀少 他托人从海外买外文老杂志 在陈老先生家里有很多摄影杂志,每个月至少新添5本,“这个要买的,不然跟不上时代了。”陈老师对这些杂志可宝贝了,他说,看杂志学新知识点,是他从最初玩摄影时就留下的习惯。 “我刚开始摄影的时候,什么资料都没有,我到处找海外的摄影杂志合订本,有些是从海外托人代买的,有些是淘来的。”他从书架里翻出了自己的入门图书——和辞海一样厚的A3纸张大小的德文书籍,图文并茂,是工具书;有英文版的摄影杂志合订本,出版日期1900年、1930年的都有。 “书不太好淘,能买到什么就看什么,这些杂志我买的时候其实都已经离出版日期20多年的,但是那会儿相机技术不像现在飞速变化,过期20年的杂志也不落伍的。”老先生一边翻着这些杂志一边说,“德文我看不太懂,主要就看看图片;这些英文杂志很不错,我的摄影技术很多都是从这里学的。” 现在,陈老先生每月有固定200元书本费,专门用来买各种摄影和电脑杂志。“现在照片都在电脑里修片的,不学习要落伍啊。”老先生很有危机感。 他还在家里装了两台彩色打印机,专门用来打印照片,“欢迎你们也来打印照片呀,好多邻居的照片我都打印的,免费,不要钱。”老先生乐呵呵的。 想淘摄影器材,得去寄卖商店 自创:用磨砂玻璃判断镜头好坏 那个年代没有网购,摄友们都是去哪里淘宝,搞到各种镜头和装备的? “那时候我常去寄卖商店,有点像现在的二手货商店。我在寄卖商店买到了很多镜头,有个老镜头是我上世纪50年代淘来的,当时要60元,前两年我看到有人拍卖卖到十多万元!” 老先生淘镜头很有一套,没有摄友圈子,我就自己琢磨一,时间久了也摸索出了不少门道。比如他自创的一招——用一块3厘米见方的磨砂玻璃放在镜头前,然后对着钨丝灯的灯泡看,“磨砂玻璃上显示的灯丝越清晰,镜头就越好。” 都说玩摄影烧钱,半个多世纪前,“发烧友”们不仅烧镜头、机身,还有暗房、各种药水、各种胶卷。“我有本冲洗照片的工具书,书上提到的每种药水我都试过,还自己调制过药水配方。很多 技术流的老先生会自己做相机 还收藏了古董“立体相机” 玩摄影这么多年,老先生的技术流到底走到了哪一步?来,隆重推出老先生所有设备里的“大哥大”——直径15厘米的一个镜头,配着一个20厘米高的黑色盒子。 “你小时候去照相馆见过人站在背后的相机吧?这镜头就是配合那种大相机的,但是有段时间我经常随着单位搬家,实在没办法带那么大的相机全国走,就留下了镜头。”老先生回忆起往事有点遗憾。 “后来我就自己做了一个小相机机身,就是这个小黑盒子,我量好精确的焦距,然后把镜头装上去,另一边可以放6×12厘米的感光片,就可以拍照了。” 接着,老先生又向我隆重推出一个正面看有三个镜头的照相机。“大概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福伦达相机,中间的镜头是取景用的。两边两个镜头可以拍出同一个地方不同角度的风景,跟人左右眼看到的风景一样。” 记者看到用这个相机拍出的照片是左右两张,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同,但是放到立体镜里一看,就变成了三维立体图。“这个是最早的3D摄像吗?”记者问,“应该算吧。它的原理应该就是模仿人的左右眼构造。”老先生说。 那么这个立体镜可以用来看3D电影吗?“理论上应该可以的,但是我没有试验过。你这个提议很有意思,什么时候有机会我可以去试试。”老先生听起来挺感兴趣,一脸跃跃欲试的样子。 都83岁的老先生了,还这么有好奇心和实验精神,小记对陈老先生真心崇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0 16:06 , Processed in 0.0163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