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评《PS并不等于影像造假—浅谈影像鉴定与摄影大展》一文

2013-9-9 16:21| 发布者:cphoto| 查看:1613| 评论:0|原作者:童端友|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摘要:原作者—冯严,评论者,童端友 原文登录在《中摄协网》2013年9月7日,引起网友很大的兴趣,而引发争论。现转载部分网友的意见,供大家讨论。下文是本人对此文的分析和理解,也供大家讨论。 原文和分析如下: 原文:为 ...

原作者—冯严,评论者,童端友

原文登录在《中摄协网》2013年9月7日,引起网友很大的兴趣,而引发争论。现转载部分网友的意见,供大家讨论。下文是本人对此文的分析和理解,也供大家讨论。

原文和分析如下:

原文:为什么有人利用PS造假?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概念,PS并不等于造假。Photoshop软件的发明者恐怕最头疼的就是人们利用这个神奇的工具做着与他的愿望相违背的事情,这个划时代的数码后期处理软件被人滥用制作了很多现实并不存在的所谓纪实影像,甚至将PS等同于造假。我不禁要问:PS怎么了?许多影友谈PS色变,许多大展组织者更是对PS的照片小心有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们对于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和迟疑。其实早在传统摄影盛行的时代,安塞尔·亚当斯就已经提出摄影过程的重要环节—后期处理,只不过传统摄影的后期需要对影像有专业且深入的认知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完成,数码时代简化了那个复杂而专业的程序,让每个人都能做以前很难完成的工作,Photoshop就是明室暗房时代的重要工具,它可以让摄影作品微微的变化,也足以让画面产生翻天覆地的转变。你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影调、更为协调的色彩以及更好的构图,这都是传统摄影暗房需要的手艺。现在简单了,方便了,那么为什么不去用呢?为什么不用它给你的照片添彩呢?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Photoshop还有合成影像、修复去除、区域大幅调整等改变影像瞬间内容属性的功能,关键是这个操作的人,这个人的想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闻纪实类影像的精髓就是“真实”二字,客观如实地反映被摄主、陪体的特征、环境以及事件属性,具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那么为什么纪实类影像会有利用PS手段造假的现象产生?我们可以从造假现象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历次影像大展的鉴定经历中,因PS被取消的照片无非有如下几种情况:
1.去除多余景物
2.添加合成景物
3.移动关键景物
4.大幅度改变色相

评:这一段的评述,很有道理。PS只是影像处理软件,去除不必要的景物,保持原景物的基本真实性。这同造假有本质上的不同。作者举四种情况。    我们看到这些情况都是违反了新闻纪实类影像属性的真实二字,既然知晓,为什么还有很多人铤而走险怀揣侥幸心理,用假的纪实影像参加大展呢?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摄影及相关知识还不甚了解,另一种则是怀揣侥幸心理的故意了,要知道作为摄影人获得有分量的摄影奖项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

结论是“违反了新闻纪实类影像属性的‘真实’二字”。为什么还有人造假呢?原因有二:“一种是对摄影及相关知识还不甚了解,另一种则是怀揣侥幸心理的故意了,要知道作为摄影人获得有分量的摄影奖项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说得有理。
   原文 所以,我们要明确photoshop为摄影带来的变革,要用好这个朋友似的工具,为照片添彩,而不是让朋友失望。

评:作者用正确的理念解释“photoshop为摄影带来的变革,要用好这个朋友似的工具,为照片添彩,而不是让朋友失望。”


   原文: 神秘的影像鉴定技术,有很多摄影专家说:这照片一看就是假的。也有的人通过与原始影像放大后作对比来甄别有无景物像素的添加、去除、移动和大幅度改变。也许无数的拍摄与后期处理经验成就了他们犀利的眼神,但艺术家除了凭借特有的敏感和经验主义的判断,似乎没有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何以服人?唯有数字。最近有的专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影像鉴定的量化指标,这为鉴定工作和大展规则的制定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更加需要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用数据说话,才能精准地判断影像的真伪。

评:现在有了影像鉴定技术,对造假者就无腾形之术了。
   原文: 在大展的规则制定中,调取原始影像文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原始影像文件是指照相机感光元件成像后未经任何机外软件处理的影像或数据文件,它几乎等同于传统影像时代的底片,记录着最初始的拍摄信息,是影像鉴定工作的重要检验材料和依据。近些年来,随着参展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在重大赛事中不乏出现修改原始影像后企图掩盖痕迹的现象,这些人在对画面做了违反纪实影像之规定的处理后,通过消除EXIF痕迹来掩人耳目,浑水摸鱼,让人无法确认原始文件的真实性。

评;调取原始影像文件是必要的,“掩人耳目,浑水摸鱼”者,原形毕露。
   原文: 近年来随着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数位扫描技术已经突破对于原始影像真伪判断的瓶颈,我们通过利用此项技术可以有效地筛查对于修改原始影像数据的违规行为。在鉴定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利用软件修改EXIF信息,企图伪装软件处理信息和照片属性参数。EXIF已经成为数字摄影的基本知识,已经不足以证明原始文件的真伪性,但通过数位扫描技术可以准确判断其对于原始影像修改的代码地址,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看你的“底片”有没有改动的痕迹。参展作品鉴定方面,基于摄影光学的光属性、显色性、透视关系等系列鉴定方法趋于成熟,利用原CCD/CMOS成像像素密度法、界线属性差异法可以有效判断合成面积在20%以上的同属性像素群。

评:此段说明:“数位扫描技术已经突破对于原始影像真伪判断的瓶颈,我们通过利用此项技术可以有效地筛查对于修改原始影像数据的违规行为。”说得好。这是科研成果的结局。
   原文: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开发,影像鉴定工作已经形成了以摄影基础科学与计算机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一整套科学的鉴定流程体系,成为影像大展保证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净化大展的环境,保护摄影师的利益。
    摄影大展规则应具有限定和引导作用。

评:这两段说明“以摄影基础科学与计算机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一整套科学的鉴定流程体系,成为影像大展保证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净化大展的环境,保护摄影师的利益。”
    原文:记得曾经参与的一次全国性摄影大展的影像鉴定工作,关于影像真实性的要求中这样写到:不得对原始图像进行任何足以影响其真实性、准确性的改动。这样的表达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正是关键所在,所有的技术调整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很多大展都具体到某个属性能够适度调整,这样的表达比较模糊,何为“适度”?恐怕没有这样的标准,理解不同,结果不同罢了。所以,对于纪实类影像而言,在后期处理的要求上更多的应该从尊重客观真实性为原则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只用“适度”来简单处理。
    当下,摄影大展的规则制定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设有纪实类影像组的大         展里先期引入影像鉴定环节,做到结果先鉴定再公示。近年来,部分展赛引入了影像鉴定环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评:举例说明“纪实性”的摄影的后期处理的“适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对于纪实

类影像而言,在后期处理的要求上更多的应该从尊重客观真实性为原则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只用“适度”来简单处理。”
   原文: 我认为,摄影大展的规则制定应对影像后期处理起到限定和引导作用。限定不是限制使

用photoshop,而是引导人们更好的使用。那么在规则制定和征稿启事发布中应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分两步:
    一是在征稿启事上就纪实类影像后期处理作出技术上相应规定和要求,告诉参赛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例如:可以对影像进行影调调整、色调调整、剪裁处理、由灰尘引起的污点修复、彩色转黑白、接片、水平线拉直等不足以影响和改变纪实影像真实性特征之处理。谢绝提供电脑创意及违反纪实类影像属性的作品,不得提供添加、合成、移动像素,不得改变色相本质属性等。
    二是在流程上做出改变,公示之前增加影像鉴定环节。在征稿启事中写入作品入选后统一调取原始文件用于影像鉴定,务必将数码拍摄的原始数字文件(胶片拍摄的请扫描)和调整后的数字文件在规定时间内向举办方提交。逾期不提供者视为自动放弃。从流程上做到在公示前排除和替换涉嫌违反纪实影像相关规定的照片。另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展还可以引入处罚机制,取消证书、奖金,也可在媒体上公布涉假作品名单等。所以说摄影大赛的规则制定应该优化流程,明确规则,真正起到限定和引导作用,既保护了广大参赛者公平公正公开的利益,又体现了大展的专业性地位。

评:作者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一、二”两点,说得明白。
   原文: 影像鉴定与大赛规则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关系,它是一种工具,为活动的顺利进行,结果的公正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我觉得作为组织者和广大摄影人士,其实重要的不是要如何限制、如何做猫鼠游戏,而是通过各类摄影活动,有效积极地引导广大摄影人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抛却急功近利的心理,努力打造纯粹的影像,把我们的心思花在如何提高摄影技艺和艺术修养上面,借用北京精神的创新和厚德作为训诫,影像须创新,做人须厚德。影像鉴定工作者越清闲,越不知名,就越说明我们的影像环境得到了净化。一杯清茶,品读影像,不着功利,只为内心对摄影的热爱和追求。

评;文章结尾,进一步阐明了:“影像鉴定与大赛规则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关系,它是一种工具,为活动的顺利进行,结果的公正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我觉得作为组织者和广大摄影人士,其实重要的不是要如何限制、如何做猫鼠游戏,而是通过各类摄影活动,有效积极地引导广大摄影人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抛却急功近利的心理,努力打造纯粹的影像,把我们的心思花在如何提高摄影技艺和艺术修养上面,借用北京精神的创新和厚德作为训诫,影像须创新,做人须厚德。影像鉴定工作者越清闲,越不知名,就越说明我们的影像环境得到了净化。一杯清茶,品读影像,不着功利,只为内心对摄影的热爱和追求。”文章深化了主题,提高到思想高度,“做人须厚德,不着名利。”此论提到思想高度论述,

为今后摄影大展的评选是一条原则的意见。

转自《中国摄影家》

附录:

网友提的意见

部分网友的意见:(摘自《中摄协网》

网友1、拍手叫好的见解,非常赞同,摄影在创新,更在于做人厚德诚实。我认为并非ps的错误,心魔才是魔。有个问题敬请指教,如果利用Ps修图后,重新在电视机前重拍一下,这样的新创作与底片完全是一样排列像素。又是如何去识别呢?敬请知道的老师指教!
 
 

网友2,我想问利用PS的自由变换功能对图片进行处理违反规则制定吗?

 

网友3,无论如何使用PS的高明手段,评鉴作品者一定要看图片拍摄的前期功底,功底不扎实PS再好也挽救不了拍摄的虚伪。

 

网友4,科技只是提供了一台创新的平台!摄影要反映现实!要向国外新闻摄影阶看齐!国外绝对不给一点Ps照片开绿灯!摄影就是摄影!与画画不一样。

 

网友5,与其说PS提供了造假的工具,不如说我们的摄影界在新的影像技术面前在理论创新与探索上严重不足。以至于在摄影活动中产生了严重的投机主义,把PS引向了岐途。问题在PS上,根子在摄影“权威”者的手中。当摄影成了某些人“追求”艺术的捷径,那么PS也就成了这些人实现“艺术”梦的捷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6 00:00 , Processed in 0.08178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