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克摄影师纪夫乐“身体对话”个展将于2013年10月30日- 2013年11月12日(10:00am-6:00pm, 周一休馆)在 Lens艺术空间, 上海市黄浦区圆明圆路169号协进大厦1层开幕 纪夫乐个人简介
纪夫乐(Vladimír Židlický)于1945年出生在捷克共和国霍多宁,1971年至1975年在布拉格AMU学院(FAMU)电影电视系学习摄影。
纪夫乐既是一名隐士也是一个传奇。他几乎从未涉足过主流——无论是社会主义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官方推崇的“纪实摄影”,还是如今的商业摄影领域,甚至没有在收藏圈内为自己做推广工作。而且,他是在上世纪70 年代,该国文化环境尚且严峻的情况下,进入创作成熟期的。
你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两个层次:继承了古典美学的优雅沉稳的裸体肖像,以及他在其上勾勒出的关于现代的失落、孤独与伤痕。恍若梦境的空间填充了肖像的背景,又带有极强的捷克风味——这个国家的人长期以来被迫接受他人强加给他们的局面,这种适应能力给予了他们营造幻觉世界的天赋。
如果说纪夫乐前期的作品主要关于交流,后期的作品则往往流露出交流的无奈,在谈到人类集群时,他说:“群体团结在最后总是成了虚妄。”这幅名叫《头发》的作品中,画面上白色的刮痕像一块稍稍碎裂的玻璃,挡在观众和背对观众的女孩之间,带来一种交流与障碍的微妙感觉。
2007 年以后,纪夫乐逐渐放弃黑白照片,开始使用数码技术和彩色,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彩色,或许是文化或者情绪的问题,我们的国家改变了很多,也跟技术的改变有关系。我总想找到一些新的东西,更多经验,更多可能性。不过对于捷克人来说,黑白并不悲伤,它是一种文化。”
米若斯拉夫·安博洛兹(艺术史博士,捷克策展人) 评纪夫乐
(《书法与光》节选内容)
作为一位画家而非摄影家,纪夫乐从70年代早期便开始用“主观”的手法进行拍摄。照片看起来激荡不安,他们并不遵循摄影师在那时记录真实那一刻所定义的路线。 纪夫乐拍摄的轮廓与肖像在支离破碎的场景下十分突出,特征在捕捉时则尽可能的去掉纪夫乐色。照相机镜头帮助艺术家探索他所在的空间,记录当时的存在感。实质在于,照片更多讲述关于艺术家自己,而非他照片中捕捉的物体或人物。对许多现代摄影师来说,摄影师、场地和拍摄瞬间是相互共生的。卡蒂尔•布雷松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理论,其中引入了宇宙尺度的和谐理论。在纪夫乐的照片里,时间是不存在的 - 完全受“无时间限制”规律支配。
纪夫乐从一开始就缜密构图,进而拍摄画面。最终的照片并不是立即在底片上曝光后的显影,而是之后的成像。纪夫乐是第一个打破底片的无形性的摄影家之一,手法类似于图形界面中的矩阵。这些机械的变更逐步被干预,衍生出诸如蚀刻版画,撕裂的感光底片和绘画效果,这些处理手法腐蚀了图像的完整性和清晰度。他发展出刮涂的技巧,与博胡斯拉夫.雷涅克唯美的蚀刻版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纪夫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非正式的、抽象艺术,新具象以及1960年代在欧洲美术界和摄影界新起的运动中的元素。1970年至1980年间,纪夫乐作品的独立性和唯一性将他推至世界舞台,他的作品出现在顶尖国际美术馆藏品当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和德国。
自1980年代起,他的许多摄影作品都描绘了在梦境边缘的引起争议也令人不安的世界。裸体的角色列队前行,在一个不确定的黑暗空间里,他们飘在空中或只是伸展手臂。这些模特都没有脸部——都在胶片的感光剂中被粗暴地切去或抹掉。他用这种方式来安排模特使得他们能够表达一种暗含的信息,因此在他的那些有模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优雅的艺术洞察力。这些对于图像的改变——涂抹刮擦这些角色或其脸部,是否也代表了一种对于事件的图像记录,或是额外的侵犯、拒绝、或一种关系的决裂……,或者是否他们甚至是阅历的系统性进展?或许他们表达了作者和主题之间某种奇怪的触觉沟通。就连相片名也无法提供对于谜语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为何,当他在创作一张自画像时他要抹去一张在相片空白区域中的无法察觉的脸?这是某种“偿还旧债”吗?作者在此处不设答案。纪夫乐实验了用光来书写——即光绘摄影,这为摄影的初始原理赋予了新的意义。明亮的力量之线,就好像用长时间曝光拍摄的电流释放,通过残缺的女性身躯或人体局部,令人不安地见证了人类存在的脆弱。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1 07:36 , Processed in 0.0161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