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兵团三师文明窗口构建美丽莎车农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莎车农场城镇化建设工 ...

2013-11-18 17:03| 发布者:cphoto| 查看:4665| 评论:0|原作者: 杨建国|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摘要:特约记者 杨建国 兵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政策恰似一缕温暖的阳光,使四十六团莎车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月14日,笔者再次走进农场一眼便看到了气派宽敞的社区综合服务楼、职工门前的水泥路、漂亮的教学楼和双语 ...
特约记者  杨建国
          兵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政策恰似一缕温暖的阳光,使四十六团莎车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月14日,笔者再次走进农场一眼便看到了气派宽敞的社区综合服务楼、职工门前的水泥路、漂亮的教学楼和双语幼儿园、别致的廉租房、标准化的养殖小区、种植整齐划一的景观树、直通莎车县城的班车……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如变戏法一样出现在大家眼前,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感觉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沐浴改革发展的春风
          莎车农场是兵团、师市唯一一个驻扎在莎车县境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位于莎车县城西北24公里处。全场土地面积2.2万亩,可耕地面积1.6万亩,现有耕地5400亩,其中种植棉花4269亩、红枣731亩、核桃300多亩,其他果园100多亩。全场户籍人口1026人,常住人口557人,住户150户;少数民族人口913人,占总人口的89%。
          2013年,莎车农场被列为兵团和师市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之一,成为兵师建设的一个重点。为此,四十六团党委充分认识到,加快困难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政治责任,是兵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举措,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大战略,是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的一大需要。为将其打造成为高于莎车县周边乡镇建设水平、体现兵团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社区,以及兵师在莎车县境内的唯一的展示窗口,在兵师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团党委以确保农场社会稳定和谐为根本,以转变生产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场面貌的大改变,职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大转变,职工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环境面貌大改善
          四十六团党委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精心规划,建设突出特色,力求既实用又美观,并根据职工群众的意愿,样式可多样化一点、配套全一点、特色更突出一点,把资金用在关键处,让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早日享受援疆成果,感受到党的温暖。
          年初以来,总投资5724万元。先后投资1033万元,完成了23880平方米、给水管线5010米、排水管线4800米、污水处理厂修复、供热管线3560米、1.5吨热水锅炉供热站一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0户1640.4平方米廉租房,投资321.5万元改造房屋130户,每户配套院墙、廊架、卫生户厕、厨房、杂物间等,投资984万元;投资450万元,新建教学楼1400平方米、幼儿园610平方米,及其他附属工程;投资540万元,新建卫生所、党组织阵地建设及配套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和绿化、硬化场地9300平方米,新植核桃树500棵、风景树1000棵;投资84.84万元,建设万只肉羊养殖合作社建设项目圈舍1212平方米。同时,购羊1200只及保险、前期饲草费用180万元,水电设施8万元;投资105.3万元,新建彩门一座、葡萄长廊80米,绿化31334.9平方米。投资161万元,安装了168盏太阳能路灯;投资33.7万元,用于房屋拆迁和垃圾清运,并安置了12个垃圾箱。
          如今,莎车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崭新的农场形象逐渐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经济发展提质提速提效
          四十六团党委把加快莎车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事关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职工多元增收、转移富余劳动力等举措促进经济发展,确保四十六团“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根据少数民族职工擅长养殖的特点,团党委大力发展壮大养殖业。他们利用兵团扶贫攻坚300万元项目资金,其中投资90万元新建了4座羊圈,投资210万元购买母羊1200只,组建兴隆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目前,全场养羊3000多只,常住人口人均5只多羊。今后,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力争2015年达到10000只养殖规模,实现常住人口人均增收10000元的目标。同时,投入扶持资金3万元,扶持1户职工家庭创建养禽场,目前已购回鸡和肉鸽400只,通过繁育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以多元增收为载体,多措并促增收。举依托四十六团“兵团红”品牌优势,建立莎车农场优质红枣示范基地。目前,莎车农场已建枣园731亩。为将其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手工业基地,投资100万元,购置地毯织机5组10架,从五十三团地毯厂请回技师传授编织技术,鼓励职工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编织地毯创收,农场免费提供织机及原材料一份,织好的产品由团场组织出售。此举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每人至少创收5000余元。
          九月初,农场开挖了6个鱼塘,占地面积50亩,由5户职工分别承包,现在已投放了以杂食性、滤食性品种鲫鱼、鲢鱼为主的鱼苗。5户承包户还购买了1000多只鸭苗投放鱼塘,实施立体养殖。
          加强与团场、图木舒克市、莎车县以及周边乡镇的沟通联系,积极主动地纺织厂、建筑工地和其他企业达成用工劳动劳动协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这是农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农场组织劳动力转移28人,100余人常年在周边县乡打工。
          农场书记孔关印说,农场将大力收复弃耕地,到2015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兵通过结构调整种植5000亩核桃。对低保户、残疾人、无业人员、贫困家庭、贫困母亲等,通过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实施党群、干群扶贫帮困“一对一” 活动,大力开展技术、资金、信息等“造血型”帮扶,实行党员干部与贫困户挂钩联系、不脱贫、不脱钩的办法,切实落实相应制度和责任,实现共同致富。另外就是加强职工技能和素质培训,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增加收入。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确保2013年至2015年,农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39万元、489万元、720万元,分别增长37.25%、44.25%、47.24%;职均收入分别为20636元、28490元、39680元,分别增长36.7%、38.1%、39.3%;农牧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4246元、6220元、10030元,分别增长35.9%、46.5%、61.3%。
管理方式大转变
          莎车农场原先定位为四十六团下辖的一个农业连队,除产品销售与市场接轨外,管理和服务方式基本上都是参照农业连队的模式执行。随着兵团进一步深化改革,援疆政策和兵师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政策的实施,为落实“两个力争,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团党委深知,没有莎车农场的发展,就没有四十六团的发展,没有莎车农场职工的增收,就没有四十六团目标的实现。
2013年,四十六团党委确定了全团“一镇三社区”发展模式。其中一社区,为莎车农场。农场的定位转变成了社区,重新规划,使农场走上了城镇化发展之路,职工变成了社区居民。农场的场长成了社区主任,农场书记成了社区书记,副场长成了副主任,其他管理人员的职能也是按照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职能进行设置。
          下一步,四十六团农场将社区服务站、保障站、环境站、卫生站、文化站和警务室纳入到“一站式”服务中,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团党委与农场社区签订“连社合一”双级管理服务协议书,把党建、职工培训、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化活动、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等工作全部纳入其中。围绕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统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和戍边维稳,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逐步配套完成社区“连社合一”办公室、党群活动室、群众访谈室、农业合作社、青少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文明等综合素质,达到市民素质。实现由“连队管理”向“社区管理”的转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9-10 22:24 , Processed in 0.0196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