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珠海消息 陈活畴《渔·人》摄影作品展暨《渔·人》摄影画册首发式于2013年12月14日下午三点在珠海南屏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兰格影艺坊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作品56幅,展期为三十天(展期时间为2013年12月14日—2014年1月14日)。
展览开幕当天,兰格影艺坊热闹非凡,本次影展邀请了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秘书长等特别嘉宾,还有来自广东各地的摄影协会成员及摄影爱好者,总人数达200人之多。 这次展览与珠海爱心基金会合作,作者陈活畴捐赠了1000本《渔·人》摄影画册进行义卖,所得金额纳入爱心会作为公益慈善基金,帮助贫困失学儿童,义卖活动为本次展览又增添了几分色彩。

作者陈活畴签名售书

作者陈活畴在开幕式上讲话

陈活畴《渔·人》摄影作品

陈活畴《渔·人》摄影作品

陈活畴《渔·人》摄影作品

陈活畴《渔·人》摄影作品

陈活畴《渔·人》摄影作品
作者简介 陈活畴,广东恩平人,生于1966年,现居广东珠海。爱好艺术,酷爱音乐及摄影,八十年代初开始接触摄影,是广东省大画幅协会的成员。拍摄体裁广泛,从风光到人文,摄影足迹遍布国内外。近两年,开始注重专题图片的拍摄,2013年由专业机构策划举办了第一场个人摄影作品展并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题摄影画册《渔·人》,该画册在今年第二十五届香港国际印刷评比中获得双色印制冠军奖。
展览序言 用诗性语言讲影像故事 蔡焕松 巴夭族通常是外界对于他们的称谓,他们习惯用自己或者是部落的名称来称呼自己。他们是一个古老的海上游牧民族,拥有海上贸易和区域性渔业。他们从出生就开始与海洋亲密接触,潜泳技术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生存技能。只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他们仍停滞在渔猎采集的阶段,生存的艰辛与生活物质的匮乏,让主要生活在海上的巴夭族人正在锐减,登上陆地对于他们来讲也是困难重重。然而,这样的现实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空间完全失去色彩,这个族群所具有的适应能力仍然让人反思。物质之于人,究竟到何种程度才能让人产生满足与快乐?虽然这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没有所谓的答案,但却是值得每个人走进自己内心去探究的问题。巴夭人的历史将延续到哪一天,不需要去猜测和臆想。在未来,他们和大海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也不是真正的焦点。他们是与水为亲的渔人,他们血液里的海水不会消逝…… 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有着相融的一面,人们彼此间的相互感知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索与理解,将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发现。 《渔·人》的作者陈活畴恰当的找到了自己有别于其它照片的影像叙事语言,假如影像只有事物的说明性没有一点可让受众想象的空间,那就是概念化的产物。面对蓝色的天空、清澈发青的海水、服装色彩艳丽的巴夭女人的种种动人色彩,既要有说明性又要有诗性,作者既没有把拍摄物做表面性的叙述,也没有做自然奴隶的“好色之徒”。而是去占领、修改、改变这一切,把自己的心灵定性融入自己的影像之中。 作者陈活畴没有在意识形态支配下对巴夭部落的生活现状做出明确的叙述判断说明,影像中有意将自己对巴夭部落的主观判断用诗化的影像语言去淡化,提供一个可能与受众讨论的平台。容许受众看到一个客观的世界,而不是一种用自己观点的影像去劝说受众接受作者的观点,让影像令人可信并认可。影像的力量在于传播,影像传播靠的是受众的认可、参与和自觉推广,受众的认可与否在于你的影像给予什么,是知识、是美的享受、还是其它。基于这一点相信肯定能得到受众的欢迎。
蔡焕松 《中国摄影家》杂志艺术总监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
|